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大學生股民看新聞練盤感 買入"看心情" 拋出"憑直覺"

  • 發佈時間:2015-05-11 09:34:06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原標題:不懂k線圖憑直覺,看新聞選股練盤感,

  專家建議模擬演練後炒股與學習相結合——

  大學生股民“熱鬧”“門道”兩相宜

  大盤上4000點的時候,在讀研究生孫婷拿著家裏“撥款”換電子裝備的1萬元,投身入市。“同學們都説,這是難得的‘牛市’,換裝備先不急,不求發財,只想掙點零花錢”。

  2015年4月,大盤跳上4500點。越來越多的人將目光投向股市,大學生群體也不例外。

  4月30日,中國高校傳媒聯盟隨機抽取了300名大學生,針對炒股現象進行調查。其中,66.8%的大學生未入市,股齡在半年以下的佔19.67%,73.06%的學生選擇將錢存入銀行,選擇餘額寶等貨幣基金的佔35.51%;對於“漲跌幅限制、多頭、洗盤、回檔、買空、支撐線、阻力線”等10個術語,已入市的學生中有12.5%“完全不懂”,28.41%“明白1~3個”,19.32%“完全明白”。同時,有27.27%的學生表示“完全不懂K線圖”,46.59%的學生表示“基本能看懂”。

  生活費、父母打款專項支援成為大學生入市資金的主要來源。學生入市的資金不等,5000元以下的佔34.09%,5萬元以上的佔10.23%。而“對國家政策、地域的關注”成為60.23%學生的主要選股方法。在父母態度一題中,只有1.14%持反對意見。“缺乏資金”成了52.17%大學生未入市的原因。

  在抽取的樣本中,金融及相關專業的學生96%入市,經管類46.9%,理工類31.1%,文科類28.0%。

  買入“看心情”,拋出“憑直覺”

  沒有相關的金融知識和實習背景,孫婷本科和碩士學的都是新聞,她説開始炒股“純粹受周圍人影響”。從2015年1月開始,周圍的同學越來越多開始談論股票,“本金都不多,但每週都能掙300元左右”之類的話,讓孫婷動心了。

  2015年3月,孫婷加入股民大軍。“不算‘跑步入市’吧,頂多是‘快走’。”她坦言,自己不懂k線圖,買入時“看心情”,拋出時“憑直覺”。“感覺跌得差不多就買入,掙到自己預期就拋出”。

  雖然不懂技術,新聞學專業出身的她對財經新聞尤其關注。國家出臺的政策、各種利好消息成為她選股的依據之一。她也喜歡向金融專業的同學討教。“看看他們持有什麼股,我放到自選裏關注一下”。

  剛入市時,她選擇了“一帶一路”相關的兩隻電力股票,只因為某微信公眾號推薦過,股價不高。剛剛買入,兩隻股票便持續下跌,兩天內,她損失了10%。在同學的建議下,她迅速拋出,及時止損。“心臟和坐過山車一樣,真的是瞬間看到了錢從指間蒸發。”她描述第一次操作時的感受。

  一個多月以來,她慢慢適應了“股市對心態的考驗”。“基本上沒掙沒虧,這在‘牛市’中也很少見吧。”她笑了笑,“股市也不太像是賭博,因為不僅靠運氣,還要靠技術和知識。”

  孫婷説自己現在“不那麼急迫地想掙錢了”。一週前,她在同學的建議下,低價買入一隻前景不錯的股票,準備長期持有,偶爾也會嘗試一下短線操作刺激一把。孫婷解釋道:“股市也不是不勞而獲,需要知識、經驗和時間。”

  財務管理方向碩士研究生王晗也在今年3月進入股市。不同的是,這個“商科出身的股民”,本科和研究生的課上學習過諸如財務管理、投資學、金融市場金融機構等課程,同時對資本市場有初步的了解,包括股票的估值模型、存在的風險。同時,通過考證券從業資格證,他了解了中國股票、資本市場的操作規範,相關的實習經驗,更讓他有了相對理性的認識。

  “1萬多的本金是家裏給的,就當是專業實踐,順便賺點生活費。”在證券公司實習時,他曾用一款手機軟體在真實行情下進行“虛擬交易”,20萬元的“本金”,一個月賺了5萬元。他承認“自己心裏癢癢的”,渴望實盤交易,特別是“股市走勢不錯”的環境下。

  選股票時,王晗習慣關注有利好消息的板塊,然後看k線圖、公司財務指標,等等。在他看來,課上的理論雖然和實際有很多脫節的地方,但理論學習很有用。“比如説學會分析公司的財務狀況,通過財務報表和財務指標衡量公司業績。”他也坦言,“中國資本市場也有不完善的地方。很多人投機大於投資,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包括我自己在內,放眼於短線,掙錢就走。”

  他認為自己比較失敗的一次操作是在創業板,那是一隻“走勢很好的股票”。“買進去就停牌了,覺得是各種利好消息,但復牌就跌停了。”他很懊惱,但也很快冷靜下來。“對投機或投資有了新的認識,要敬畏市場,關注風險,選股時不能一味地追漲殺跌。”這是股市給他上的一課。

  他利用手機進行操作。閒的時候就15分鐘、20分鐘刷一次,忙的時候就忘了還有這個股票,有時候想起了就下午5時了。王晗覺得自己對股市沒有嚴重的強迫或依賴,“股票這個東西對我影響沒那麼大,可能主要是因為我入的股不多,沒有承擔太大風險”。

  看新聞練盤感,股市是場持久戰

  早晨8時,于馨雅已經用電腦或手機查閱晨間的財經新聞。她認為,國家的一些最新政策和公司運營情況會直接影響當天的股價走勢,“對選股很重要”。

  于馨雅是天津財經大學會展管理專業大一的學生。半年前,經父母同意,她把自己存下來的兩萬元壓歲錢全部用來炒股。她説自己是“超短客”,每天看盤已是一種習慣。

  上午9時半開盤。“分時圖的每一次波動都影響著我是否要執行預定的操作。”于馨雅解釋,因為開盤後股價通常會有一波急速拉升或者下跌,無法判斷當前股價是否為日內最低價,盤感在這時顯得異常重要。

  因為入市不到半年,她説自己的盤感“還沒有那麼精準”,判斷出錯也是常有的事。“一開始也會‘交學費’,心裏會失落、緊張、恐懼,人性的弱點在股市常常會被體現和放大,所以控制心理波動,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是一個投機客必須具備的條件”。

  操作完成後,于馨雅也會觀察其他自選股裏的走勢,分時圖、k線、成交量是最直觀反映股價波動和市場心理的利器。她一直堅持“盤中不選股的原則”。

  有時上課她也會拿出手機看看大盤,“不過通常不會去操作,一是因為這時的買賣一般是非理性的,很容易失誤,還有一點是教室的網速實在是不太好”。

  于馨雅堅持自學相關知識,並加入學校“FIC金融投資俱樂部”——由天津財經大學在校生自己創辦,旨在為大學生普及金融投資知識,建立金融投資圈子的社團。

  大三實驗班的學生胡玉坤也是“FIC”的成員。去年8月,胡玉坤向父母要了1萬元本金,和朋友合夥開戶進入股市,至今不過8個月,已有20萬元以上資本。

  “蘇寧雲商”是他入手的第一隻股票,從中獲利8000元後撤資進入外匯市場,敢於冒險的他從歐元兌美元的外匯交易中獲得不菲的回報。2014年年底,他開始將重心移到股市,“一方面這可以規避風險,另一方面‘大牛市’難得一遇,錯過了就無法再來”。

  經驗和慢慢積累起來的資本給了他承擔風險的能力,追求大收益投資的他願意冒險。“舉例説,我願意以5塊錢的風險去搏20塊錢收益。”現在的他,即便每天浮虧兩萬元也不是很在意。

  在胡玉坤眼裏,學習依然是最重要的事情。一天的課程結束後,他才會開始分析股票市場。

  同樣抱有這樣想法的,還有上海財經大學銀行與國際金融專業大一的學生張睿哲。

  高二那年,張睿哲入手了人生中第一隻股票:600038,哈飛航空有限公司(現更名為“中直股份”)。他回憶説,那年是熊市,自己知道一些技術指標便開始用母親的賬號進行投資操作。2015年1月底,在母親4萬元的“專項撥款”下,蓄勢待發的張睿哲正式入市。

  他每天花3小時在看盤復盤上,“一有空就會看。”用半小時蒐集新聞,通過各大門戶網站WIND諮詢以及淘股吧裏面“大神”的整理。花兩小時復查盤面,整理市場當前熱點,根據成交回報量,制定第二天的操盤方向。他有一個本子,專門記錄每天情況,不同類別的資訊用不同顏色的筆標出。

  張睿哲承認炒股對學習有所影響,“不過可以在晚上自學課程彌補,只是減少點課外空余時間。”説到成績,他重復了兩遍:“你認為我成績不好嗎?其實我成績不差的。”

  張睿哲覺得,股市對自己來説可能是一場持久戰,一次次分析決策帶來的挑戰感吸引著他,畢竟這裡面的學習沒有盡頭。

  家有老股民,這話題“沒代溝”

  王晗入市不久,5個人的“家庭投資”微信群便建立起來。他和父母、小姨、姨父每天在群裏討論行情,這成了他微信裏最活躍的群。

  不過5個人持有的股票各不相同。他覺得小姨和姨夫選的股票價格太高,父母青睞的行業板塊自己並不感興趣。“港口運輸、‘網際網路+’、‘一帶一路’,我關注這些比較熱門的。”王晗説。

  和有十七八年股齡的父親不同,他覺得自己承受風險的能力更強。作為“老股民”,父母勸告他“賺了就趕緊出手,賠了就趕緊止損。”但他認為不要慌張,應該更從容和淡定地面對行情變化。

  觀念不同並沒有引發“家庭戰爭”,反而讓王晗覺得和父母更有話題聊,他和母親的對話也從養生方面轉換成對股市的討論。“這絕對是到目前為止最沒有‘代溝’的話題。”王晗補充道。

  上海財經大學的成琳也表示,炒股是自己和家裏炒股的長輩維繫感情的橋梁,“因為這樣一個愛好,和長輩們突然有了話題”。

  大一那年,從初中就對炒股感興趣的她從爸爸那裏拿到5萬元,開始自己的炒股之旅。跑去圖書館借《新手選股指南》、《教你看懂k線圖》等入門級別的炒股書,加入學校的股票研習社,按社團要求每週交一篇股評,堅持看研報和新聞。除此之外,爸爸成為她股票入門之路上交流最多的夥伴。

  除了微信上的交流,爸爸還會在“緊急時刻”給她打電話。上午10時多,爸爸突然來電話,説他們之前一直討論的一隻股票要開始漲了。但成琳當時嫌太貴,要等一等,但隨後的5分鐘內,突然的大筆買入讓那只股票漲停。她錯過了買入的機會。爸爸會安慰她,不要有小股民的追漲心態,要更冷靜和理智。

  大學生該怎樣面對股市

  畢業于哈爾濱商業大學經濟新聞系的李皙寅,現在已是一名財經編輯,他明顯感覺現在接觸的散戶中,學生越來越多。在他看來,股市中的大學生群體兩極分化嚴重,包括資産數量、風險偏好、相關知識等方面都有巨大差別。而且,攀比和跟風很明顯。

  “現在是大牛市,豬在風口也能飛。只有當潮水退去,才能對市場上的人知根知底。”在上海財經大學股票研習社指導老師、經濟學院輔導員李陽看來,大學生作為一個掌握前沿知識的群體,了解、掌握股票、理財等投資方式,是技能知識,並且也是必要的。但全身心去操作不大合適,大學生主要任務仍然是學業發展、規劃。炒股,在某種程度上有著利益誘惑,它只能作為短暫的實踐,如果因為這個耽誤了自己的學習和課程,可能會失去更多。大學生還不是收入的主體,作為個人,沒有收入來源,承擔風險和抗壓能力比較差,所以炒股與在校大學生的身份不大匹配。

  南開大學商學院教授于仲鳴認為,從積極的角度講,大學生入市將提升股民的知識結構,這是一個有長遠影響的因素。大學生入市説明大學生在學期間就積極參與社會經濟活動,了解社會,試水社會,是有知識的年輕人所做的多種嘗試之一。

  為此,于仲鳴教授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大學生們可以將炒股與學習結合起來,為自己將來工作奠定基礎,提高自己判斷資金收益和風險變化的能力;二是將炒股與心理修養結合起來,無論是輸還是贏,都能具有靜氣,目的是鍛鍊自己心平氣和的能力;三是將炒股與溝通能力培養結合起來,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上海財經大學 邵媛媛 天津財經大學 黃鈺 南開大學 馬宇平)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