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創業孵化不該是一陣風

  • 發佈時間:2015-05-08 02:19:24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區域零點

  隨著政策推進、市場激發,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在各地創業咖啡館聊夢想談創業,各種的創投孵化基地、創客咖啡、創業大廈也如雨後春筍瞬間“拔地而起”,似乎一夜間大家都在追趕“大眾創新、萬眾創業”這個“風口”。

  但在筆者看來,“柴火”變成火焰,最終燃成熊熊烈火,外力“補氧”和柴火自身的“含碳量”同樣關鍵。而誠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眾創空間”也不可能只一紙文件便落地生根,社會資本亦不會因“大勢所向”就改變了逐利的天性。

  “眾創空間”不是新瓶裝舊酒,更不是換個牌子,改個説法。筆者梳理一些省市出臺的扶持政策發現,儘管表述不一,但所提及的科技政策支援、各類資金引導及專家團隊輔導等等總給人一種似曾相識感。

  比如某省規定,“每個設區市要建設不少於2—3個創業孵化基地(園區),每個縣(市)至少要建設1個創業孵化基地(園區)。”這一規定真真讓人琢磨不透,給條件成熟者掛牌無可厚非,示範引導嘛,但硬性規定本該由市場和環境決定的孵化器數量,是不是有“拔苗助長”之嫌呢,且不説條件不是説具備就具備,即便是有條件,那攤開的“大餅”背後總該有些因地制宜的政策吧,否則豈不成了紙樣文章。

  事實上,因跟風而導致“一地雞毛”的例子並不鮮見。以江西某地一家省級小企業創業基地為例,據公開資料顯示,該基地掛牌已滿10年,建設之初曾雄心勃勃地宣佈:建設一流的別墅式廠房,扶持500家小企業創業,打造小企業基地在江西的最好模式。誰料熱熱鬧鬧開場後,基地卻陷入蕭條,原計劃引進的IT産業、文化産業變成了物流倉庫、滷菜加工作坊。

  不難看出,複製其他地區的成功經驗,尤需要考慮當地的資本、人才等區域特點因地制宜,不能為了迎合“口號”,大批的形式主義機構一哄而上,同樣,亦不能為迎合“風口”而造成政策“衝突”。

  比如有文件規定,“成功創業且帶動就業5人以上、經營穩定的創業者,給予不超過2年、最高不超過50萬元的貸款再扶持和貸款貼息支援。”如此力度相較于對高新技術企業貸款優惠亦相差不多。

  在國家層面大力扶持的情況下,地方政府的“指揮棒”尤為關鍵。按照上述文件,“棒”向所指,難免會造成創業者抱著投機的心態,盯著政府的喜好來做創新,拿到資金就算萬事大吉,談不上創新,更不會去試錯。另一方面,政府一旦對眾創空間提出政策支援,就勢必要增加一些經營指標,而企業為了獲得政府資助,就有可能出現拉人頭湊數、湊項目的情況。

  好風憑藉力,但創業孵化卻不應該是一陣風,即使想使風吹大些添些柴火,也要真正燒到鍋底,如果不講技巧的往灶裏塞柴火,不僅燒不透,反有可能因火力不當或過猛而燒出“夾生飯”、“焦糊飯”。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