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尼泊爾大地震:世界文化遺産之殤

  • 發佈時間:2015-05-08 00:33:43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過去的80多年裏,尼泊爾遭遇了兩次最強烈的大地震,同一個地區遭遇兩次大的劫難。1934年1月15日,尼泊爾東部發生地震,超過1萬人喪生。而2015年4月25日的大地震,據説比80年前那次地震更恐懼,尤其是對加德滿都這樣一個世界聞名的古城來説,是毀滅性的。

  達拉哈拉塔,是尼泊爾主要地標之一,始建於1832年,塔樓高達52米,1934年曾遭到大地震破壞,此次地震過後,它已完全坍塌,同時還掩埋了數百名遊客。

  世界最大的圓佛塔——博達哈大佛塔,往日是五彩經幡隨風飄揚,白色巨大的穹形氣勢不凡,而今,它已有了斷裂。

  受損最嚴重的可能是位於巴德崗古城的杜巴廣場,該廣場有50多座寺廟和宮殿,這裡濃縮了尼泊爾16世紀至19世紀建築精華,地震過後,我們看到的是殘垣斷壁、瓦礫碎石,已有2/3的寺廟和宮殿已完全毀壞,那樣悠久的美麗文明就這樣消失不見了。

  巴德崗,尼泊爾語中的“稻米之城”或“虔誠者之城”,它位於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以東14公里,位於加德滿都谷地(加德滿都谷地坐落在印度與西藏之間,位於舉世矚目的喜馬拉雅山脈南麓,海拔1500米處,是尼泊爾的心臟)。15世紀以後,巴德崗的城市核心就是杜巴廣場,這裡有長達500年的馬拉王朝的王宮,包括許多各具藝術特色的宮殿、庭院、寺廟、雕像……被譽為“中世紀尼泊爾藝術的精華和寶庫”,素有“露天博物院”之稱,被譽為尼泊爾中世紀建築和藝術的發源地。這裡的一切,展現的是一幅幅中世紀尼泊爾的瑰麗畫卷。

  加德滿都,是尼泊爾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同樣位於加德滿都谷地,尼泊爾人把加德滿都視為:“我的遺贈,我的自傲,我的加德滿都。”

  所謂“世界文化遺産”,這裡比比皆是。

  然而,所有這些,轉瞬變為一片廢墟……

  對於所有見證過尼泊爾燦爛文化的人來説,大地震猶如噩夢,除了為尼泊爾人民祈禱,為我目睹過的美麗和文明祈禱,我想,我能做的,就是把給我留下美好回憶的尼泊爾之行記錄下來,紀念尼泊爾帶給我的感受。

  貧瘠的“幸福”

  尼泊爾,位於中國西南邊,與西藏接壤,其國家版圖是一個長方形,東、西、南被印度包圍,北面有珠穆朗瑪峰的阻擋,使得尼泊爾有著和我國西藏完全不同的氣候,由於受印度洋海風的影響,尼泊爾四季溫暖。

  和一般人以為的不同,尼泊爾才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發源地。

  尼泊爾還是一個農業國,80%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産,基本沒有什麼工業,主要靠手工業和旅遊業,2013年的每人平均收入只有730美元,GDP的20%來自旅遊業,位列世界最貧困的國家之一,也是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人的基本工資每月在人民幣600元左右。近年來,由於中國遊客的快速增長,給這個貧瘠的國家帶來新的生機,當地人對中國人非常友好,他們很喜歡人民幣,在當地人民幣可以在市場上自由流動。據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內地公民赴尼泊爾總數達10.93萬人次,2014年在25萬人次。

  雖然是首都,即使你身在加德滿都最繁華的商業地段,這裡的房屋看起來也是破爛的,街道塵土飛揚;狗隨意地躺在路邊,昏昏欲睡;牛,在街上大搖大擺地閒庭漫步,即使它們趴在路中間,各種車輛也是只能繞行;摩托車在街道中隨意穿行……整個城市看不到新的建築,建築的年代是久遠的、色彩是濃重的,但女人的傳統服飾基本是大紅大綠,一些男人也喜歡顏色分明的衣服,有些男人還喜歡顏色非常淺的衣服,比如白色、乳白色,很多行駛而過的大卡車上卻滿是塗鴉,同樣色彩明亮……正是這些鮮艷的色彩,衝擊著這個一眼看去就顯得貧瘠的城市,顯得這個城市還充滿著生機。

  尼泊爾是一個宗教國家。尼泊爾居民中印度教徒佔90%,佛教徒佔7%-8%,其他教徒佔1%-2%。但是,在尼泊爾,印度教和佛教往往相互混合在一起,教義相互滲透,一個人兼有多種崇拜很普遍。事實上,佛教徒視印度教三位一體的神婆羅賀摩、濕婆和毗濕奴為原始的佛祖的化身。同樣,印度教徒也視釋迎牟尼為毗濕奴的化身。在尼泊爾,通過奉獻貢品、宗教儀式遵循神的法規和受神的安慰是每日生活的重要部分。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參加宗教活動。而這樣的宗教儀式隨時隨地、任何場合都在舉行。對於一般人來説,這樣做可以保持和增強他們與神的感情交流並以重復千萬次的姿態和虔誠去感知自己內心中無處不在的神靈。

  作為一個來自世界上發展腳步最快的國家的人,看到那裏各種各樣的人就是那樣坐著,坐在能坐的地方閒聊,或閒得發呆,好像從來沒有需要著急的事情,那些街邊閒坐的老人,平靜淡然,即使有些人窮得一天只能吃兩頓飯,也仿佛一切和他們無關,仿佛他們只需去忍耐歲月,仿佛在等待著生命終結的來臨,或享受著生命一天一天地過去。

  我開始漸漸地羨慕他們,他們看起來生活得那樣簡單,我羨慕他們的簡單和每個人從簡單中露出的溫和笑容,不知道,是不是這些景象使這裡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之一。

  幸福,一種是外人看到或感知到的,另一種是完全是自我認為的幸福。我不知我們認為尼泊爾人的“幸福”,是不是就是他們認為的“幸福”。但他們的平和、他們的笑臉,真是讓我無不羨慕。

  破敗感與驚艷

  巴德崗,據説從14世紀開始就已成為當時馬拉王朝的都城,前後經歷了12個馬拉王朝國王的統治。宗教、種姓和皇權是馬拉王朝最強烈的印記。

  如果能行走在巴德崗,最好能無目的地閒逛,雖然可能不懂得那麼多神像代表了什麼,但你不得不驚嘆那些幾百年前能工巧匠的傑作。那些雕刻,可能現代人也無法再現,最主要的是無法再有那種超人的想像力。

  據説,每一個美輪美奐的超大建築或雕像誕生之後,幾乎所有的建造工匠卻難免被殺掉或者被砍去雙手,之所以遭此厄運,主要是為了保證自己王國建築和雕像的獨一無二,你看到的一切,可以想像,在當時不知有多少工匠成了建築藝術品風格風起雲湧年代的殉葬品,宏偉建築中的生機和死亡共存的力量,觸目驚心。這正是金粉後的人世,是我們無法看到的殘酷。

  相傳,巴德崗最高藝術成就的起源,卻是尼泊爾政治史上的一次危機。

  15世紀末,一個國王在臨死前,將加德滿都谷地分封給自己的幾個兒子,由此形成了加德滿都谷地的三大國王。三個國王,除了競爭,時不時還有戰亂,為了彰顯國力,要通過建築的形式,一系列的裝飾,極盡奢華,攀比體積宏大,攀比壯觀,攀比雕刻的精美,崇尚陽剛,威武,對陽具的張揚。然而,這一切,都是在露天的“展示”,如今經過歲月洗禮,也由於沒有精心地保護,使得這些精美的歷史建築,在現代社會裏,給人帶來的更多是一種破敗感。

  這些宮殿的墻壁多以紅磚砌成,窗戶有55個是用黑漆檀香木雕刻而成,精美絕倫,還有隨處可見的磚雕、石雕,不計其煩,其繁華精美,令人感嘆這個雪山古國的文明歷史,看得到背後那強大的統治者,一個揮金如土的王國。而如今這種破敗感,不僅來自古舊,還來自與現代文明的距離,格格不入的落寞。

  在尼泊爾,你會感到處處都有神靈,但驚艷,則不僅僅是來自那些精雕細刻的建築與神像,也來自經常可以見到的讓人驚艷的美女,很多美女可能就在小巷子裏,就在路邊的一個地攤邊,給你帶來的完全是“驀然回首”的境界。還有那些孩子,無論是小女孩還是上了學的男孩子,大大的眼睛,清澈見底,清澈到讓我們這些來自另一個國度的人總有心裏一驚的感覺,這樣的眼神,我們都久違了。這裡的孩子,在破敗的建築上玩耍,在古建築的臺階上閒聊,他們那樣讓我們驚艷的清澈眼神,就來自這無憂無慮的童年吧?

  博卡拉的天然

  博卡拉,尼泊爾第二大城市,也有人譯成博克拉,這裡有著名的費瓦湖,是尼泊爾皇家度假勝地,湖南岸有尼泊爾皇家行宮,這裡同樣也是旅遊者的聖地,著名的魚尾峰就在這裡。

  據説全世界有14座8000多米的高峰,而尼泊爾就擁有8座,但到目前有6座還沒有人攀登過,雖然有很多登山愛好者一直想去征服這6座高山,但尼泊爾國家官方禁止各國登山者攀登,因為,尼泊爾人視這6座高峰為神靈,當然也包括我最喜歡的魚尾峰。

  費瓦湖清澈見底,整個湖上不許有動力船,完全是人工划槳,孩子們在湖裏戲耍,女人們在湖邊洗頭,男人們在湖邊垂釣,湖邊有茂密的植被,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

  博卡拉也是徒步者的聖地,有很多大山供徒步者在這裡享受,但是進山必須要有當地的山裏人帶路,走累了,可以到山裏任意一戶人家門前休息,可以觀看當地普通百姓的住房,也可以喝他們提供的水,但對中國遊客來説,很少有人敢喝當地的水,大都只能喝自己帶的礦泉水。

  據説博卡拉在此次大地震中損壞嚴重,但是,能被毀壞的都是房屋,那裏的山山水水仍然還在,大自然的賜予還在。

  經過這次大地震,尼泊爾很多名勝古跡可能永遠不復存在了,也可能會修復後重見天日,但曼妙的魚尾峰仍然巍峨,仍然神秘,清澈的費瓦湖仍然婀娜,仍然美麗,那些平靜地坐在杜巴廣場的老人也許不在了,但還是會有無憂無慮的孩童在廢墟上玩耍……

  人世更疊,莫不如此,想必,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尼泊爾人比我更能懂得其中的無法言説之處。

  為尼泊爾祈禱。

  (本版圖片全部攝于尼泊爾4·25地震之前)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