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股東頻頻減持為哪般
- 發佈時間:2015-05-07 06:22:21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或因戰略轉型發展,或因減持套現需要,上市公司重要股東牛市減持雖然是合法合規的市場行為,對市場影響也不大,但存在一定的隱患
牛市背景下,上市公司股價出現普遍大幅上漲,不少二級市場投資者賺得盆滿缽滿。不過,與持有上市公司大量股份的重要股東相比,投資者的收益可謂“小巫見大巫”。隨著大盤股指和個股估值走高,兩者逐漸産生了多空分歧:一邊是投資者尤其是散戶跑步入市,不斷給股市添柴加薪;一邊卻是上市公司股東乘機悄然減持,且減持總金額不斷刷新歷史新高。
重要股東減持為何頻繁不休?對上市公司來説意味著什麼,對資本市場又會帶來何種影響?
多重因素促套現
綜合Wind數據和同花順數據統計顯示,截至5月6日,今年以來滬深兩市重要股東的減持行為共約3700次,涉及總金額1800多億元。在凈增減持方面,有652家凈增減持金額為負數,其中有110家公司的減持金額超過1億元。而萬邦達、永大集團、樂視網等3家公司的減持金額更是超過10億元,分別高達29.27億元、18.24億元、11.86億元。
以萬邦達為例,該公司在3月26日公告中宣佈了關於實際控制人股份減持計劃,公司實際控制人王氏家族擬減持21.99%股份,資金將主要用於PPP項目融資的信用增級及償付兜底。對於高管減持的原因,萬邦達稱,主要是出於公司戰略發展需要。
“公司在未來3至5年內,將以工業水處理為重要基礎,以PPP項目為主要依託,以並購重組為重要推動力,致力於成為大型、綜合、開放的平臺式環境服務商。”萬邦達在公告中稱,公司目前實際控制人持股比例達到50.87%,過於集中的股權結構不利於公司法人治理架構的進一步完善,不利於對公司內涵增長及外延拓展産生重大影響力的戰略投資人的引進。為順利實現公司發展戰略,推動PPP項目的儘快實施,為PPP項目整體資金平衡提供兜底支援,公司實際控制人決定在未來6個月內減持不超過總股本21.99%的股份。
除了部分公司有戰略轉型升級等目的外,國開證券資深分析師杜徵徵表示,近期是解禁高峰期,今年二季度預計將有約480億股限售股解禁,大股東減持也隨之水漲船高。“此外,面對牛市行情,手握大把股票的上市公司重要股東們再也坐不住,紛紛高位拋售股票套現以賺取利益。”杜徵徵坦言。具體來看,金融類上市公司成為減持套現“高發區”。其中,興業銀行位居今年一季度減持股榜首,該銀行在今年2月份遭恒生銀行拋售9.53億股,3月又被永安林業減持80萬股,減持市值總額高達134.32億元;此外,一季度中信證券、中國重工分別以115.15億元和83.52億元的套現總額名列前茅。
部分上市公司業績表現不理想也是大股東減持的原因之一。以飛力達為例,該公司2014年的凈利潤為3361.48萬元,還不到2012年的三分之一。近年來業績連續下滑,募投項目也未達到預期收益,重要股東在完成減持計劃後仍不斷減持。公司公告認為,近年受大環境及昆山與周邊地區IT産業西遷等影響,昆山地區呈現倉儲需求逐步下降、部分倉庫空置、倉庫利用率下降以及倉儲業務毛利率下滑等趨勢。
影響不大需警惕
北京師範大學公司治理與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明華教授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上市公司重要股東頻繁減持並不會對二級市場造成過大影響。
來自上交所、深交所5月6日的最新數據顯示,兩市上市公司的總市值高達54.69萬億元,其中上交所33.74萬億元、深交所20.95萬億元。“目前重要股東減持的總金額約為1826億元,佔比還不到54.69萬億元的0.4%,因此對二級市場影響不會太大。”杜徵徵進一步解釋説。
其實,在限售期過後,公司高管減持並無可厚非,合法合規的高管減持是一種市場行為,有利於兌現上市企業對高級管理人員的激勵承諾。但在北京股民高喆看來,高管及重要股東是最了解公司自身業務的主要群體,他們的減持一定程度上代表其對公司未來發展信心的不足;此外,他同樣擔心,減持後高管擁有的股份就更少了,對公司關心的動力會不斷減少。
高明華建議,在不斷加大資本市場透明度、可信度的同時,要鼓勵高管長期持股,加大股票期權的比例,使高管與公司同呼吸、共命運。而目前制約公司高管減持行為的規定大多集中在限制減持的持股比例,如在限售期過後,高管每年轉讓的股份不得超過其持股總數的25%,但對於資訊披露則僅規定達到上市公司股份的1%才須公告。“無論高管的減持數量多少,都應該及時公開披露,並應對減持比例增加更為具體可行的限制性措施。”高明華説。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