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證券 > 證券要聞 > 正文

字號:  

上市公司頻現控制權爭奪戰 股東之間等紛爭不斷

  • 發佈時間:2014-12-11 06:35: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杜放 羅政  責任編輯:王文舉

  從雲南白藥上海家化,從綠城集團到雷士照明,回顧2014年的資本市場,控制權糾紛正與A股上市公司如影隨形。伴隨一樁樁投票、開庭、毀約,眾多中小投資者驚訝地發現:上市公司內部糾紛,正成為一種新型的“利空消息”。

  《經濟參考報》記者調查發現,糾紛頻發背後,是上市公司股權治理、商業文化的快速變遷:從大股東就是管理層的草莽時代,到董事會與職業經理人之間屢發分歧,監管權責模糊亟待界定。可以預見的是,上市公司的內部風雲,將成為A股未來的新常態之一。

  “融綠風波”背後:A股控制權爭奪縮影

  今年以來,伴隨生命人壽、安邦保險頻頻舉牌金地、萬科、金融街、華業等上市地産企業,資本方與房企屢屢上演“肉搏”爭奪。在不少市場人士看來,“融綠風波”已成為當下A股控制權爭奪的縮影。

  2014年5月22日晚間,港股上市公司綠城中國發佈公告,稱融創中國以56%的溢價、63億港幣的總價收購綠城中國24.3%股權。這筆交易完成後,融創中國和九龍倉各佔綠城24.313%的股份,並列第一大股東,原實際控制人宋衛平、夏一波和壽柏年的合計持股比例由42.87%下降為18.539%,其中宋衛平持有10.473%。

  然而,這筆被認為是“大象易主”的交易,卻在數月後陷入僵局:伴隨杭州等地樓市出現成交復蘇苗頭,此時,“宋衛平重返執掌綠城”的消息引發輿論軒然大波。

  盤點2014年的A股,更多的爭奪在上演:11月12日,西藏藥業發佈公告稱,公司股東深圳市康哲醫藥科技受讓的2600多萬股權已完成過戶手續。至此,延續數月的控制權爭奪戰,才以康哲醫藥及其一致行動人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而告終。而數月以來,上市公司新黃浦控制權爭奪雙方交替增持公司股份,已使公司第一大股東地位數度易主。

  此外,上海新梅天目藥業長園集團東方銀星、西藏藥業等均發生了控制權爭奪事件,此前,上海家化、雷士照明則陷入原高管或控制人與現大股東的糾紛中。

  一個值得玩味的景像是,爭奪控制權或糾紛中的各方,無一例外均宣稱是為了“上市公司的長遠發展”。有法律界人士認為,不少上市公司的控制權糾紛曠日持久,帶來複雜的商業合同信譽、管理層與董事會權責、投資者保護等問題,中小股東層面的分歧也不斷出現。

  誰是“新型利空”始作俑者

  隨著財務投資之風興起、職業經理人角色日漸清晰,上市公司控制權爭奪甚至“常態化”。控制權糾紛日漸曠日持久,一些爭奪的做法充滿了“無間道”意味,對股價産生重大影響。

  事實上,港股上市公司、國內最大的家電賣場之一的國美電器,就發生過激烈的控制權之爭。在家族資本的代表黃光裕與職業經理人陳曉之間的爭鬥期間,國際私募股權基金貝恩資本則介入國美電器。

  上海一家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向《經濟參考報》記者介紹,上市公司控制權爭奪中,股東需依據現行《公司法》《上市公司股東大會規則》,通過合法合規行使股東權利的方式,進行提名更換董事會成員、提議修改公司章程、提請召開股東大會等。但這些約束多數只是“粗線條”,特別是隨著財務投資之風興起、職業經理人角色日漸清晰,矛盾甚至“常態化”:

  類型一:財務投資者與原管理層、大股東糾紛,較有代表性的如上海家化。2011年,作為外部投資者,平安集團旗下資本競購入住了A股日化龍頭企業——上海家化。

  然而,此後不到兩年,上海家化前任董事長葛文耀即公開“炮轟”大股東只知道賣資産,家化風波由此爆發——這場紛爭最激烈的一幕,發生在對上海家化原總經理王茁的罷免事件上。截至目前,這場風波仍在以勞動糾紛形式對簿公堂延續。

  類型二:市場因素造成的收購“悔約”糾紛。例如,在融創資本與綠城集團的並購中,根據約定,從2015年3月開始,原控制人宋衛平將只擔任董事會名譽主席退居二線,融創全面管理綠城經營。然而,這筆交易的進展卻並不順利。早在融創中國宣佈啟動收購綠城時,杭州房價承受較大的下行壓力,個別樓盤甚至出現了高達6000元/平方米的“斷崖式”下跌。市場機構數據顯示,今年1至10月,杭州新房成交均價持續下行,總跌幅近2000元/平方米。

  隨著下半年以來,各地紛紛取消“限購”以及房貸新政的出臺,樓市逐漸企穩,融創中國收購綠城24.313%股份的事宜卻遲遲未能完成,融創中國也不止一次地發佈“收購股份延遲寄發通函”的公告。11月27日,綠城中國發佈公告,表示今年5月融創中國收購綠城中國24.313%股份的交易可能出現變動,並且在“相關事宜”獲得解決前不會完成。

  類型三:公司內部股東之間、股東與管理層之間的戰略分歧。有業內人士表示,近年來,風險投資在中國發展十分迅速,無數企業借此發展壯大。但新舊股東之間,乃至往年合作親密的管理層與大股東的博弈也頻頻上演。

  事實上,無論是何種起因,上市公司的控制權糾紛日漸曠日持久,一些爭奪的做法充滿了“無間道”意味,對股價産生重大影響,一些企業家還涉入了司法程式。

  比如,11月12日,東方銀星就公佈了重慶公安局經偵總隊對處於控制權爭奪中的豫商集團、王沛等人的立案證明。而在雷士照明的控制權爭奪過程中,上市公司也曾發佈消息稱,雷士照明前董事長吳長江等人因涉嫌挪用資金被廣東省惠州市公安局立案。

  “監管手段幾乎無效只能圍觀”?

  據了解,目前上市公司股東大會以及資訊披露的相關規則,對反覆舉牌等控制權爭奪的具體表現僅有粗線條的原則約束,而專門明確上市公司行為邊界的《上市公司監管條例》多年徵求意見而未出臺,僅靠交易所等市場約束還不足以保障中小投資者權益。

  在眾多控制權風波中,看得見的損失是企業經營無法正常運轉,看不見的是品牌的傷害和信任的流失。例如,9月17日,恒生指數公司發佈公告稱,因雷士照明自今年8月11日起停牌至今仍未復牌,故將被剔出恒生廣義消費指數等一系列指數,失去權重股身份。

  事實上,內鬥也對曾經的國美、如今的綠城等上市公司造成無形的傷害。在眾多中小投資者看來,雖然期盼早日解決風波,平復不確定的經營風險,但事實上難以有突破性進展。而從監管機構來説,充其量是對其中的違規行為表示關注,最多是發發“監管函”。

  一些市場人士表示,從中國資本市場建立伊始,就存在著“一股獨大”的問題,這也造成了大股東等於管理層“一肩挑”的草莽時代,在向股權市場化交易、職業經理人時代過渡時普遍缺乏規則,沒有先例可循:大股東、財務投資者等市場主體不適應,中小投資者更多淪為爭奪戰的“炮灰”。

  他們表示,在上市公司的“明爭暗鬥”之中,股東權益未獲尊重的狀況時有發生,獨立董事等監管缺位的問題屢屢出現。特別是在資訊不對稱、利益不透明的背景下,中小股東權益保護的缺位狀況令人擔憂。西藏藥業的中小股東中,就有股民公開號召小散組成聯盟,籌集10%的股份單獨提起召開臨時股東大會,結束股權爭鬥。

  WIND數據顯示,2014年以來,我國企業已經完成的並購交易數目就達到了1086宗,交易總價值達到了4430億元;未完成的並購交易數目則達到1307宗,涉及金額更是高達11609億元,並購市場交易總價值達1.6萬億元之巨。

  分析人士表示,並購重組的活躍過程中,勢必會帶來一系列控制權爭奪問題。“股權分散、股價被大幅度低估的上市公司是‘野蠻人’圍獵的主要對象。通過舉牌獲得上市公司控股權後,就能夠以較小的投入撬動‘大未來’。這些新現象勢必帶來新的市場監管、商業倫理等問題。”財經專欄作家宋清輝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