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盤活“空心村”別變成驅逐農民

  • 發佈時間:2015-05-07 00:55: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胡印斌  責任編輯:羅伯特

  原標題:盤活“空心村”別變成驅逐農民

  當前正處於城鎮化快速推進階段,而農村大量閒置、廢棄的宅基地一直處於沉睡狀態。來自山東省委農工辦的資訊顯示,山東全省8.6萬個自然村中,呈現“空心化”的佔20%至30%。中國科學院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經綜合測算與評估,通過退出與盤活機制,全國“空心村”土地綜合整治潛力可達1.14億畝。(《經濟參考報》5月5日)

  不只山東,國內很多地方都存在類似村落破敗的情形。青壯年農民進城打工,村子裏留守的大多是年邁的老人與不諳世事的兒童,體現在住宅上,不僅新建民宅越來越少,以前的老屋也日趨破敗。幾乎所有與回鄉有關的文字,都對這種破敗印象深刻。有順口溜這樣寫道:破房子、爛院子,門口坐著個瞎老婆子。語雖不敬,卻也反映了部分實情。

  當很多論者每每沉浸于村落文化凋零的無奈時,農村閒置、廢棄宅基地的去留,也引來諸多關心。確實,在用地指標趨緊而耕地紅線不能突破的語境下,如何整治並盤活農村宅基地,也該提上議事日程了。緩解建設用地緊張固然是一個動因,而通過整治,讓鄉村呈現出更鮮亮、更有煙火氣息的面貌,則是迫在眉睫的議題。

  這樣一個過程,其實也是一種城鎮化。在節約土地的原則下,應該讓農民的生活環境變得更好一點,讓農村的面貌得到極大提升。畢竟,鄉土中國不可能一朝消失,農民也不可能全部進城討生活。只是,在盤活“空心村”的過程中,一定要警惕只拿走農民宅基地卻無視農民生存發展的苗頭。

  與新型城鎮化的原則一樣,農村的面貌提升、宅基地整治也應該堅持以人為本,土地不僅意味著資本與財富,更是人的生存載體。盤活“空心村”的核心在於“活”,而“盤”只是手段與方式而已。

  其一,整治、盤活農村宅基地之前,應做好村莊規劃。即首先要安排好農民的去處,既方便其生活,也便於其從事正常的生産經營。改善居住條件是一方面,更關鍵的是要充分考慮到農民本身也是生産經營者。以往山東很多地方被曝趕農民上樓,就是一個深刻教訓。在小農生産依然存在的情況下,急急忙忙讓農民上樓,並不現實。

  其二,拿走農民的宅基地,還應嚴格遵守法律法規,不得濫用行政強力。眼下,很多地方政府往往有著整齊劃一的行政偏好,表現在施政手法上就是“一刀切”,將一些農村整體搬遷,以騰籠換鳥。不能不説,這樣的做法是在驅逐農民。

  即便一些農民有上樓集中居住的意願,也應該分類甄別,考慮到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而不能搞“一刀切”。一些實際脫離了農業生産的農戶,不妨上樓,而相當一部分農民,至少在現階段,還很難徹底離開農業生産,也就很難搞一些居民小區,把他們都“圈”起來。

  其實,很多時候基層政府並非沒有改善農民生活環境的意願。只不過,這種意願往往在政績壓力下,在高附加值的土地收益面前,被扭曲被異化了。於是,良好的政策設計,每每演變為對農民利益的掠奪。

  宅基地是農民最後的落腳之所。很多農民工之所以還能在城裏居住並工作,乃是因為家鄉還有一處老宅可以遮擋風雨,這塊屋頂既是現實中的客觀存在,更是心理上的退守底線。若是宅基地都被輕鬆拿走,億萬農民工又該如何面對現代化、城市化的雙重擠壓?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