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天涯的"國貨"
- 發佈時間:2015-05-02 07:36:00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北京5月1日電(記者舒娜 袁震宇 張欣)“西方消費者認為華為是物有所值的品牌,”華為推出智慧手機P8和P8max後,英國科技諮詢CCS洞察公司負責人伍德這樣評論。
當蘋果和三星熱銷全球的時候,中國國産手機已悄然躋身國際大牌行列,也為“國貨”在國際競技場實現了“再定義”。從高端裝備到人民幣、從家電到網際網路,涵蓋公共産品與普通商品的“國貨”給國際消費者帶來更多選擇與價值提升。
高端裝備——“國貨”的新名片
“安全和舒適”,這是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民對中國城鐵列車的感受。每天坐中國城鐵列車上下班很是愜意,中國城鐵列車的品牌漸入當地民眾心中。
像城鐵列車一樣,高鐵、移動通訊、工程機械、核電設備等中國裝備在全球的品牌知名度和認可度越來越高,“中國高端製造”令人耳目一新。以中國南車為例,2014年出口簽約額超過37億美元,産品已銷往84個國家和地區。
泰國智庫開泰研究中心中國研究室主任黃斌認為,中國鐵路有一些突出優勢,如性價比高,鐵路技術吸收了眾家之長有後發優勢,設備配套非常齊全,有在不同地質條件和氣候環境下建設和運營高鐵經驗。
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將合併,打造世界最大的軌道車輛製造企業。中國南車董事長鄭昌泓表示,南北車合併將助推中國的高鐵技術和高端裝備産業走向世界,打造中國品牌,為世界市場提供綠色、便捷、舒適的交通産品和技術解決方案。
如今,越來越多的裝備製造和工程技術企業走出國門,為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質優價好的産品。中廣核成為羅馬尼亞首個新建核電項目選定投資者,並初步鎖定英國新建核電一個參股項目和一個控股項目。中國核電企業在南非、阿根廷和土耳其也取得積極進展。中國中建材國際裝備有限公司去年9月贏得為克羅埃西亞普洛切港提供和安裝設備的合同。
人民幣——可期的硬通貨
一國貨幣,堪稱國際金融與貿易的“國貨”。看好中國增長前景、給了更多國家參與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可靠依據,搶先在變革中的國際金融格局中“落子”當屬必然。
“除希望在亞洲基礎設施建設中分一杯羹外,也看好人民幣國際化前景,希望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金融市場中搶佔先機,”有外媒這樣解釋歐洲國家緣何積極加入亞投行。國際貨幣金融機構官方論壇常務董事戴維·馬什認為,加入亞投行可構建雙向投資渠道,利於促進其金融市場的人民幣離岸業務發展。
去年9月,銀行間外匯市場上實現人民幣對歐元直接交易,人民幣在使用地域上從與國內貿易聯繫比較緊密的亞太區域向歐洲市場延伸。目前,法蘭克福、倫敦、巴黎都已指定當地人民幣清算行,未來將有越來越多歐洲公司選擇採用人民幣結算。眾多歐洲城市希望經營人民幣離岸業務,是基於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貿易國,日益深刻地融入乃至影響全球資本體系的現實。
德意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副行長李民宏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突破,人民幣當前的國際化程度已經讓歐洲企業願意為使用人民幣付出努力,而且這個趨勢在今年會有一個逐漸加速的過程。德銀的報告説,中國的資本賬戶開放預計將在年內取得重大進展。這將推動人民幣的自由兌換進程。
網際網路——“國貨”中的新寵
巴西狂歡節花車巡遊享譽世界,而阿里巴巴將中國的“雙十一”購物節引入巴西則讓民眾一享購物狂歡。據悉,阿里巴巴在巴西的註冊用戶超過200萬,阿里巴巴旗下的速賣通已成為該國最大網購銷售平臺。
今年3月,阿里巴巴旗下阿裏雲宣佈在美國矽谷的數據中心投入試運營,主要面向在美國開展業務的中國公司,將來也會為在中國開展業務的美國公司提供服務。美國媒體認為,這是阿裏雲首次海外重大佈局,既有優勢和機會,也面臨嚴峻挑戰。
成功在美上市的阿里巴巴有著完整的生態系統,觸角延伸至購物、物流、金融、研發、雲計算等領域,既向下垂直又相互關聯,顯現出移動互聯時代的新業態。阿里巴巴、騰訊等網際網路企業“走出去”的背後是中國科技與服務的“走出去”。
多年來,技術交易持續高速增長。2014年中國技術合同成交額8577億元人民幣。目前,中國有129個國家高新區,去年出口創匯約4272億美元。
中國商品——亮眼的“國貨”
手機、電腦、家電、汽車,中國生産的這些與日常生活相關的産品在海外市場越來越受歡迎。過硬的品質、良好的服務、具競爭力的價格,讓“國貨”在國際品牌面前揚眉吐氣。
在英國連鎖百貨商店電子器材銷售區,攻讀博士學位的普林斯説,他是衝著聯想Yoga2系列來的。“雖然聯想比其他一些品牌略貴,但我可以接受。買了聯想電腦,五到七年不需要再買新的了。”
連續11年獲得巴西政府最高節能獎“總統能源之星”獎章的格力空調,在巴西市場表現搶眼。2001年,格力在巴西建立中國家電企業首家海外工廠。如今,巴西格力年産能超過30萬台(套),年銷售額超過2億美元。
奇瑞巴西市場行銷主管馬克斯説:“奇瑞本土化戰略除建廠外,還包括定期針對消費者習慣、用戶目標群等進行調查,以消費者為導向設計生産更加貼心的産品。”(參與記者:劉隆、李穎、孫雪峰、張繼業、樂紹延、吳叢司、張小軍、韓冰、張雪飛、黃繼匯、付航、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