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35載問樹不了情

  • 發佈時間:2015-05-02 01:31:29  來源:國家林業局網站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午晴不知夏去,暮雨方覺秋來。潛江城郊外的水塘裏,一群鴨子依然在覓食嬉戲,岸邊楊柳迎風輕揚,收藏滿滿的金色陽光。好一幅“自古逢秋悲寂寥,我意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絢麗丹青。

  潛江在江漢平原腹地,是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湖泊星羅棋佈,河網縱橫交織,林木蔥郁茂盛,歷史上係古雲夢澤一角,享有“活化石”水杉的第二故鄉的美譽。20世紀 70年代初,一部反映潛江風貌的紀錄片《水鄉園林》在聯合國公映,引起了強烈反響,作家碧野因而著文盛讚潛江:“這是一座綠色的城!”

  我就是在這座綠色的城中一個名叫黃嶺的村子長大成人的。1978年夏天,正值改革開放的胚胎在母腹中躁動的時候,我高考一仗敗北回到黃嶺,在參加一項冬季河道疏浚工程勞動時看到,水土流失嚴重,土壤出現沙化。乍暖還寒的早春,就著一盞如豆的煤油燈,我奮筆疾書,以一紙《盲目治水園林荒蕪》的“農村來信”寄往北京。

  我在信中飽含深情地寫道:我的家鄉湖北潛江,素有“水鄉園林”之稱。“這裡一向是苗圃茂盛,杉林成片、翠竹挺拔、梨桔挂果、清茶飄香。每當我置身於那綠陰掩映之中,總是禁不住極目遠眺,貪婪地飽吸那特有的新鮮空氣。若是霽雨初晴的日子,路邊的垂柳,河畔的水杉和寬葉的梧桐,在承受大雨點的衝擊後,更有一番風韻。然而,這只是過去的事情了,前些年毀林種稻,近幾年又毀林治水,園林已經荒蕪了。僅舉我所在黃嶺大隊為例。這個大隊前臨興隆河,後依沿堤河,1977年興隆河畔的樹木被全部採伐,栽成一色的水杉。3年之後搞疏挖工程,又把好端端的杉林搞得寥寥無幾。沿堤河更是一年一挖,河畔一樹不留,寸草不生。社員們看到一根根未成材的樹被毀掉,心疼得捶胸嘆息。”

  青春熱血在胸腔激蕩。於是,我坦然進言:“造林,從長遠來看,和治水同樣重要,可是我們某些領導同志不懂得造林與治水的關係,不積極造林,只單純強調治水。水利部門也不與林業部門密切合作,林業部門今天栽,水利部門明天毀,結果一事無成。興隆河、沿堤河如果在全部疏挖以後,再栽上樹木,防止沙土流失,何必一年一挖,勞民傷財呢?”

  1980年3月19日,桃花李樹飛紅撒白,我的新聞第一篇就這樣綻放在人民日報的枝頭。當時中國百廢待舉,“3·12”義務植樹節初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指導思想的確立,使潛江縣委領導幡然醒悟,各級班子圍繞綠化目標一茬接一茬實幹,水鄉林業很快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由粗放經營到集約經營,改四旁植樹為工程造林,到1988年的秋撤縣設市,即首批躋身“湖北省平原綠化達標縣市”龍虎榜。市政府又將林業作為發展農村經濟、保護生態環境、突出城市特色的基礎産業來抓,以150多個科研項目成果為基石,做出一篇優質高效的林業大文章,繼而升格成為省直管市。

  35年滄海桑田,而今我在這座美麗的平原綠化城市做了一名黨報記者。出於職業使然,我年年都要到林業部門和植樹現場問樹,並有多篇作品捧回全國綠化委、全軍綠化委等單位頒發的“綠葉獎”。我採訪中得知,家鄉的林業科學基礎研究和林業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應用有了長足進步,水杉扦插繁殖技術及水杉無性係種子園建設科研項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黑楊派南方無性係引種與推廣獲全國科技進步一等獎。近幾年來,他們又先後建起了中日合作楊樹對比林優係擴繁基地等一大批楊樹新品種試驗示範林,大力推廣楊樹大苗定向培育,楊樹留根育苗、截幹造林等實用技術,“林水結合模式”提升了造林綠化水準。潛江的綠地也已由8.3萬畝發展到52萬畝,森林覆蓋率由不足10%提高到18%,多次榮獲“全國造林綠化百佳城市”稱號,潛江作為武漢城市圈的重要一員,被國務院批准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造林治水兼顧,園林不再荒蕪,湖河溝渠水系綠化率高達96%,用材林、防護林、特用林、經濟林、觀賞林和翠竹林協調發展,活立木蓄積量突破160萬立方米,潛江形成了林種結構合理、林業功能齊全、三大效益顯著的生態經濟體系,創造譽滿全國的“林水結合”新模式,還捧回了“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獲獎的主題正是“水環境治理”。難怪詩人張光年在潛江問樹後欣然賦詩:“林網織成稻米倉,綠色長城百里長,遠古水杉新生代,平原林海是潛江。”好啊,青春時光賦改革,平原林海是潛江。人到中年,心向和諧,在未來的日子裏,我依然願做這茫茫林海中恪盡職守的“森林衛士”啄木鳥,時時巡邏在家鄉的每一寸土地上,為這裡的每一株大樹小苗求診問病,用無憾人生去完成我這35載的問樹不了情。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