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01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300米街道聚集近4000個創業團隊

  • 發佈時間:2015-04-30 10:32:05  來源:金陵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創業已成為時下最熱的話題,在中關村創業大街這條不足300米長的街道上,已經聚集了近4000個創業團隊,平均每天有36家創業公司在這裡誕生。

  中國過去還從未有一個時代,涌現出像現在這樣多的創業者。不過大家都知道,最終能被成就的只是少數。

  創業生死場

  每天上午10點鐘準時到車庫咖啡靠近點餐臺的一張桌子旁就坐,打開電腦,收發郵件,與團隊的其他五名成員溝通産品改進問題,聯繫博物館推廣項目——這是60後創業者劉寰青每天不斷重復的工作。

  作為中關村創業大街的第一批創業者,47歲的劉寰青見證了幾年間這條街道變成創業者雲集的“聖地”的全過程。

  “最初來的時候,車庫還只是一個咖啡館,雖然提供一杯咖啡可以坐一天的優惠,但真正來的創業者不多。”2011年4月劉寰青第一次到車庫咖啡來的原因,是為了擺脫內心的孤獨感,“我1994年開始在北京創業,做過機票業務,開發過軟體和應用,有成功也有失敗,我無法克服的是沒有人同行的孤獨,創業的人太少。後來我發現車庫的創業者越來越多,就義無反顧地來了。”

  劉寰青一坐就是四年,其間來來往往的創業者成千上萬。劉寰青做的是一個名為3D博物館的項目。同在車庫咖啡創業的皮影客創始人胥克謙、快約創始人季曉武,以“道器大哥”尊稱劉寰青,他們自稱是車庫咖啡裏的苦行僧,三人駐紮時間都已超過兩年,經常在一起傾訴和交流,關係密切。

  然而,最近劉寰青開始焦急了。過去一年,快約和皮影客都拿到了融資,已帶領團隊搬出了逼仄的車庫咖啡,各自擁有了寬敞的辦公室,但劉寰青的項目停滯不前。

  “做3D博物館要跟各個博物館合作,把他們的藏品拍下來呈現到網上,沒想到大部分的公立博物館完全封閉,不接受我們這樣一種呈現方式,不願意合作。”他有些沮喪地對記者説。

  海歸創業者王爍面臨的問題也不小。他與合夥人韓曉龍共同開發了螞蟻公社創業項目,希望搭建一個為大學生和企業之間提供連結服務的社區。“最開始創業資金是我們倆湊的,不到10萬元,要付房租、給員工發工資等,不到兩個月就基本燒完了。”春節前一週,公司總共剩下不到8000元,為了留住公司的核心——一名技術開發人員,王爍用了六個小時試圖説服他,得到的答覆依然是:不發工資我就不來上班了。

  要入圈嗎

  對於從小在美國長大的陳光來説,國內的創業環境讓他有些不太適應,尤其是圈子文化。

  陳光是斯坦福大學經濟學和電腦雙碩士,曾經賣出自己設計的房地産仲介系統,2011年回國創業。

  陳光很快發現中美兩國的地産完全不同。2014年5月,Binggo咖啡宣佈進行孵化器項目的篩選,陳光帶著團隊第一撥入駐,他們當時還沒有項目,也沒有方向。陳光最終選擇了幼兒教育産品這個領域,帶領自己的六人創業團隊在Binggo咖啡的一張小桌子上開啟了第二次創業之路。但一場場活動之後,沒人選擇陳光。“因為我是海歸,很多人覺得我不了解中國市場;我自己未婚,又去做幼兒産品,投資人就更不相信了。最重要的是,我沒有校友資源,如果通過校友情結的連結,融資會容易很多。”

  “大部分人來中關村創業大街都是來找圈子的。”清華科創董事長秦君直言不諱地告訴記者。

  對於北大1898這樣的組織來説,圈子制度也是其核心。北京大學校友創業聯合會副秘書長蔡潤維告訴記者,北大1898的200個股東均是北大校友,90%以上是70後,大部分是有社會地位的企業家、創業者,只有兩個90後。

  進入圈子,就能輕鬆獲取圈子裏的很多資源。蔡潤維向記者舉例:“前幾天伏牛堂創始人張天一要參加中歐的商業訓練營,就在群裏眾籌學費,目標是12萬元,不到一個小時已經拿到了50多萬,這就是圈子的力量。”

  圈外的人想進來,圈裏的人也有想逃出去的。托馬斯·駱在最近的一篇文章“珍愛創業,遠離創業大街”中發表了自己的離開宣言:“當不能成為一個足夠有差異性的存在時,我們決定不在這條街上。”讓他恐慌的是“這條街上呆得越久,大家就長得越像”,“這裡的一切很容易陷入‘抱團取暖’的集體無意識和集體狂歡,而在享受著狂歡的同時又少不了互相擾攘”。《財新週刊》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