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富太行”到“美太行”
- 發佈時間:2015-04-29 07:29:27 來源:河南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宋敏 本報通訊員
李朝良
河南林州,人傑地靈。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林州人民為了生存,選擇“戰太行”,硬是靠一錘一釬在險峻的太行山腰開鑿了一條1500公里的紅旗渠,結束了水貴如油的歷史;八十年代,為了改善貧窮的面貌,選擇“出太行”,10萬建築大軍用修渠時學到的技術,紛紛走出家門承攬工程;九十年代,為了生活更富裕,響應“富太行”戰略,紛紛搞起了以中小型鑄件為主的汽車配件鑄造廠,被稱為林州發展的創業“三部曲”。
汽車配件銷售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外匯,卻也使當地生存環境受到了污染。如今,林州市政府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圍繞“美太行”目標,著力打造碧水藍天的新林州,其汽車鑄造産業通過“煤改電”,逐漸走出一條轉型發展新路徑。
“致富功臣”轉型升級
將廢鐵倒入沖天爐內,融化成鐵水就能鑄成價格低廉的汽車配件。作為全國重要的汽車零配件生産基地,在林州市姚村、陵陽等鄉鎮,有數百家作坊式的汽車配件鑄造企業,年産值數十億元,沖天爐是鑄造企業最普遍應用的鑄鐵熔煉設備之一。它是用焦炭做燃料熔化爐料,由於設備簡單、費用低,被中小型鑄造企業稱為“致富功臣”。
4月20日,記者走進姚村鎮定角村,相比農村中常見的蛛網般的電線,這裡電錶箱規矩,入戶線路有序,村容村貌整潔漂亮。“現在生活好了,電力部門對我們村進行了農網改造,尤其大家環保意識提高了,鎮上的企業都‘煤改電’了。”定角村村民段海強説,以前企業都是使用沖天爐生産,整個村子都能看到冒出的濃煙,刺鼻的氣味讓大家很難忍受。
“煤改電”,即沖天爐改造為電爐。生産鐵路配件的林州市鄭鐵工務材料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鑄造車間每生産1噸鑄件,沖天爐約散發50公斤粉塵,熔煉和澆注工序排放廢渣200公斤、廢氣20立方米,“自改為中頻電爐後,廠區內外的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
林州鼎盛汽車配件有限公司是一家註冊資金只有50萬元的小企業,主要是生産中型卡車的轎殼,一年滿負荷可生産5萬根卡車前後轎。在林州電業局的建議和幫助下,企業老總于江勇將原來污染嚴重的4座沖天爐改造為兩個中頻電爐,並先後安裝了兩台800、630千伏安的專用變壓器。現在他的廠子訂單多時就兩台電爐同時生産,訂單少時就用一台電爐生産。
在生産車間,一名技術人員告訴記者,按生産同樣的産品用一噸原料鐵計算,沖天爐的生産成本要比電爐高150元左右,更重要的是沖天爐生産出來的産品品質不穩定,成品合格率不到50%,而電爐由於溫度便於控制,成品合格率達到了70%。
探尋政企雙贏路徑
電爐優勢十分明顯,問題是相對於沖天爐,電爐所需資金不是個小數目。記者了解到,上一台1噸電爐,加上為維護電網穩定運作必須附加的諧波處理裝置,總投資約100萬元左右,企業能接受嗎?
“這就需要搞好宣傳,在找準政策結合點的基礎上,探尋一條企業和政府雙贏的路子。”林州電業局副局長王曉宏告訴記者。2008年,林州市就曾對鑄造行業進行過專項整治,所有新上的沖天爐均設置了降塵室,老的沖天爐都進行了相應改造。時過境遷,當時的改造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部分企業的污染擾民問題,但仍沒有從根本上滿足人們的環保要求。
2013年,林州電業局開始對政府下發的第一批沖天爐3噸以下的141家關停企業進行實地走訪,統計顯示,95%的用戶願意改為1噸以上的中頻電爐,總配變容量達8萬千伏安。“根據政府改造鑄造企業的意見,我們一邊向企業宣傳國家的節能減排政策和沖天爐改電爐的好處,一邊深入調研製定出了電網規劃方案,積極為鑄造企業升級換代做改造準備。”林州電業局總工程師馬獻剛説。
“沖天爐改為電爐後,為政府和當地百姓解決了環境污染,為鑄造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增強了後勁,同時電力實現了增供擴銷,構成了‘三贏’的良好局面。”林州電業局局長甘慧勇表示。
截至目前,林州255家汽車零配件鑄造廠全部完成沖天爐改造,使用電爐進行生産。據統計,電業局的銷售電量增加4億多千瓦時,林州因泵售電價過高産生的政策性虧損,也在此次供電改造後得到有效緩解,甚至實現扭虧增盈。天更藍,水更清,人民更加安居樂業,林州實現了從“富太行”到“美太行”的靚麗跨越。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