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廣西石漠化治理:“啃”扶貧攻堅“硬骨頭”

  • 發佈時間:2015-04-28 19:33:24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走基層 聽民聲)廣西石漠化治理:“啃”扶貧攻堅“硬骨頭”

  新華網南寧4月28日電(記者夏軍)作為我國石漠化較嚴重、貧困人口較多的省(區),經多年綜合治理,廣西已成我國西南地區石漠化土地面積減幅最大的省(區)之一。記者近日在廣西部分石漠化山區採訪了解到,當前石漠化治理與扶貧攻堅相互促進效果明顯,石漠化治理與“啃硬骨頭”扶貧相結合,正成攻克“地球癌症”的有效途徑。

  昔日光禿石山 如今滿眼著綠

  被稱為“地球癌症”的石漠化,是西南岩溶地區最嚴重的生態問題,長期以來成為難以攻克的“生態頑疾”。記者在廣西部分石漠化山區看到,一些石山正發生變化:

  雲貴高原南麓的廣西鳳山縣喬音鄉久隆村巴臘屯,居住著60多位村民。村民羅起躍説,許多年前,屯裏群眾生産生活都要砍柴,山林被砍伐,石漠化加劇。光禿的石山無法涵養水土,當地常年旱澇交替;一些岩石經常滾落。

  羅起躍説,為讓石山重煥生機,村民們制定村規民約禁止亂砍濫伐。如今的巴臘屯完全變了樣:5000多畝山頭草木茂盛,猴子從60多只增加到400多只。

  全國第二次石漠化監測結果顯示,廣西石漠化土地面積192萬公頃,與2005年第一次監測相比減少45.3萬公頃,凈減幅度達19%。

  “廣西樣本”:減少石漠化山區群眾對山林依存度

  “部分石漠化山區變化明顯,關鍵是廣西將石漠化治理與扶貧開發、經濟發展相結合,減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依賴。”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廳營林處副處長邱承剛説。

  在都安瑤族自治縣,當地依託葡萄酒廠鼓勵群眾在石山上種毛葡萄。“葡萄藤根部能‘抓’住土層,不讓泥土被雨水沖走。”村民唐毓甫在石山上種的毛葡萄每年可收500多斤,年收入1700多元。

  記者採訪感受到,石漠化治理與扶貧攻堅密切相關:一些石漠化治理較好的地方,群眾産業發展道路多,從而更重視保護石山生態;石漠化治理滯後的地方,群眾缺乏産業支撐、脫貧困難,被迫開荒擴種,陷入惡性迴圈。

  除此之外,廣西還總結經驗篩選出一批適合石山生態恢復和産業發展的模式,如任豆樹與金銀花複合經營、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等生態發展模式,取得明顯效果。

  事實上,通過政策激勵引導群眾形成生態保護的自覺性,也是石漠化治理的關鍵所在。

  “沼氣池、生態公益林等項目都給予補助,通過政策引導,讓群眾生産生活不再依賴砍伐林木。”廣西河池市林業部門工作人員説,農戶建一個標準沼氣池,扣除財政補助,只需投入約2000元,砍樹當柴的現象大為減少。

  扶貧攻堅宜加速 “地球癌症”待攻克

  儘管部分石漠化山區綜合治理成效明顯,但不少幹部認為,石漠化加劇的態勢還沒有得到根本遏制,治理任務任重道遠。“廣西剩餘的530多萬貧困人口屬扶貧攻堅‘硬骨頭’,意味著下階段石漠化治理也將非常艱難。”一名基層扶貧人士説。

  都安瑤族自治縣扶貧辦副主任黃若平認為,當前石漠化山區農民生存發展與生態保護的矛盾仍較突出,石漠化山區石多土少,一些群眾還在靠不斷開荒以耕地總量換取糧食增量,生活能源供給方式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仍沒有完全消除。

  “首要的是通過發展産業、提升造血功能,幫助石漠化山區農民脫貧致富,降低他們對生態資源的依存度,從而達到恢復石漠化山區生態的目的。”河池市發展改革委一名工作人員説,可制定針對性的生態移民、産業扶持、低保、教育等配套政策措施,為石漠化綜合治理和山區扶貧攻堅提供更有力的政策支援。

  此外,面積大、資金投入不足正成為制約石漠化治理的重要因素。邱承剛説,無論造林還是砌墻保土,都應進一步加大石漠化治理的投入,提高治理標準。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