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産業扶貧“拔窮根” 放權引入競爭助長積極性
- 發佈時間:2014-11-09 08:02:00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引入競爭機制,“幹不好,要不得啊!”
“中標啦!中標啦!”玉洪鄉樂裏村支書遊本恒按捺不住興奮,拿起電話向村民報喜。
這是廣西淩雲縣産業扶貧項目的競標現場,今年樂裏村通過公開競標,獲得320畝核桃種植項目。遊本恒説:“這是村裏好不容易爭來的項目,幹不好,要不得啊!”
變“給項目”為“爭項目”,這是廣西“十百千”産業化扶貧示範工程逼出來的創新。
廣西扶貧辦主任吳宇雄説,在基層調研發現,有的地方搞扶貧,簡單發幾隻肉兔,或給幾窩樹苗,僅是把扶貧資金變為生産資料,發放給貧困戶,不注重培育市場主體,農民技術跟不上,不是賣了兔,就是賣了樹,收效不大。
廣西從2011年起重點推進“十百千”産業化扶貧示範工程:建設10片以上高效連片種養基地,扶持100家以上扶貧龍頭企業,帶動1000個以上産業化扶貧示範村。
如何改變“穿開發新衣,走救濟老路”現象?廣西改革扶貧專項資金分配機制,首先是放權,由各區縣自主決策扶貧資金使用;再就是引入競爭,一改以往扶貧項目倉促上陣、貧困村“等靠要”的局面。
機制一變,地方積極性高了。“説一千道一萬,扶貧還是要靠産業,必須把扶貧項目做成扶貧産業。”西林縣委書記黃建南説,縣裏引進龍頭企業匯宏工貿,培育新型市場經營主體,通過“公司+農戶”的方式擴大小黃姜、香蔥種植規模。村民查仕仁説:“這種小香蔥一年可收七八茬,公司按每斤1.2元保價收購,每畝收入上萬元。”
跟著龍頭走,不會摔跟鬥。淩雲縣茶農勞成雷説:“浪伏茶業的有機茶,一級鮮葉每公斤70元。”在浪伏茶業公司帶動下,淩雲縣茶園面積11.2萬畝,産業吸引帶動近5萬農民。2013年全縣茶葉産值2.62億元,茶産業成為農民增收的支柱産業。
創新機制,強化龍頭帶動,廣西70%以上的“十百千”項目由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集中連片發展,走規模化、産業化道路;覆蓋規劃連片基地中貧困戶,給予特殊政策,進行差別化連帶扶持。據統計,近四年“十百千”項目累計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3.86億元,覆蓋全區50個縣1345個村,扶持農戶12.9萬戶,産業扶貧項目管理日趨專業。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彭清華説,廣西以産業扶貧為主攻方向,創新完善扶貧機制,極大改變了全區貧困面貌。4年來,貧困人口減少37.4%,貧困村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快速增長,同時增強貧困地區幹部群眾産業開發意識,鍛鍊扶貧幹部産業扶貧能力。
産業發展到哪,基礎設施就修到哪
“要想富,先修路”,但路該怎麼修?
環江縣大安鄉環界村,山坡滿是紅心香柚,一條水泥路從山坡下蜿蜒穿過。村民覃亞林説:“當初政府號召種紅心香柚,村民有顧慮,儘管瞅著收入高,但這兒是山區,沒有公路,到時怎麼運出去?鄉幹部給了定心丸,哪連片種植,就把道路修到哪去。”
環江屬於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近年來“整村推進”扶貧成效明顯,但沒有強勢産業,扶貧根基不牢。環江縣委書記黃榮彪説,現代農業離不開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只有讓基礎設施投入跟著産業走,才能強産業、富農民。在整鄉推進開發扶貧中,縣裏整合各路資金,統籌規劃,使基礎設施成為農村産業發展的“硬支撐”。
淩雲縣委書記方立斯説,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是開發扶貧的一大難題。我們從扶貧規劃到扶貧實踐,都優先考慮生態保護和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全縣公路已修通村村寨寨。隴雅村村支書吳天來,帶領村民種植了100多畝鐵皮石斛。
吳宇雄認為,廣西貧困人口大多集中在革命老區、大石山區、邊境地區等特殊困難區域,基礎設施落後嚴重制約貧困地區的發展。實現精準扶貧,要繼續整合扶貧資金,著力解決貧困地區農田水利、電力保障、道路通暢等基礎薄弱的突出問題。
基層設施跟著産業走,促進了農業産業化發展,為扶貧示範工程提供了強大動力源。
金融創新注入活力,激活貧困村生産要素
農民脫貧最缺資金。如何破解農村金融難題?
2008年12月,田東縣獲批全國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點縣,推出農村産權抵押貸款。
田東縣義圩村陸紹曾,拿自家的幾百畝林權去抵押,貸款120萬元。由此,陸紹曾走上了致富路。“金融扶貧改變了我的一生。”陸紹曾感嘆,現在他種植的林木達到1.5萬畝,“過去的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推動農村金融改革,為貧困村産業發展提供金融支援,相當於培育産業造血幹細胞,這樣才能激活貧困村生産要素,加快群眾脫貧致富步伐。”百色市委常委、田東縣縣委書記王軍説。
貧困戶貸款還不了怎麼辦?2012年田東縣那婁村就有幾個困難戶的教育貸款沒及時還清。“當時這可是村裏的大事,村民不還款,村裏的信用等級就受影響,會影響到其他貸款。”村支書零建英説,村民們紛紛幫忙想辦法,幫這些困難戶還清貸款,帶著他們發展種養業。後來,該村評上信用村,從銀行貸款2000萬元發展柑橘、養雞等項目。
百色市銀監分局局長何承高説,從監測來看,貧困農戶貸款風險可防可控。各類金融機構要創新機制、敢於放貸,才能共同推進農村金融生態改善。
針對産業資金緊缺難題,國開行廣西分行在淩雲縣創新推出了“三台一員”融資模式,管理平臺是基層政府,貸款平臺是龍頭企業和小貸公司,擔保平臺是市裏的中小企業擔保公司,然後通過分行委派專員,駐地負責貸款,帶動農戶脫貧致富。目前,該行已對浪伏茶葉、金山油茶發放貸款4000萬元,金山油茶直接帶動200多農戶增收300萬元,浪伏茶葉直接受益的農民達5000人。“把開發性金融優勢轉化為扶貧優勢,輸送更多扶貧的‘造血幹細胞’。”國開行廣西分行行長馬欣説。
自治區主席陳武説,有人幹事、有錢辦事、有制度順事,“十百千”産業化扶貧示範工程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在貧困地區,只要幹群一條心,絕不會守著青山綠水壘不起金山銀山。本報記者 龐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