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8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基因技術,要架起道德支柱

  • 發佈時間:2015-04-26 08:26:00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據英國《獨立報》報道,近期,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們正在進行修改人類卵細胞遺傳基因的研究,希望借此消滅遺傳類疾病。雖然相關研究成果尚未公開發表,但可知研究人員正在嘗試利用名為“成簇的規律間隔性短回文重復序列”的基因編輯技術,來修改可能導致乳腺癌和卵巢癌的缺陷基因。報道説,世界上已有不少實驗室在進行類似的研究。

  這項技術蘊含的重要意義在於,它使得精確地修飾人類基因成為可能,與不久前在英國上、下議院分別通過的“三親育子”法案等更類似于“器官捐獻”的治療方式相比,有質的飛躍。

  雖然關於生物技術的倫理問題早已爭論了幾十年,但當人類真的有能力搭建自我改造的神廟時,如何架起道德支柱依然是個難題。

  早在2000年,當世界上第一個通過基因特徵選擇的嬰兒亞當·納什在美國誕生後,倫理學家們就不得不正視“設計”和“備選”的生命對他們提出的現實挑戰。納什夫婦為了拯救患有血液病的孩子莫莉,決定通過基因檢測,從體外受精後得到的15個胚胎當中選出並生下一個沒有致病基因、且可以為莫莉提供臍帶血幹細胞移植的孩子。亞當的成功誕生,拯救了姐姐莫莉。但人們的困惑在於,如果納什夫婦沒有説出“也希望擁有另外一個健康孩子”這個理由,結果是否還會皆大歡喜?人們該如何正視一個生命是為了他人的喜好或利益而誕生的問題?

  當然,人們糾結的原因,也在於技術進步已經並將産生的影響遠遠超越了人類認識世界的深度,現在的“最優”,只能是現有認識水準下的“最優”。

  不久前,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研究發現,基因在自閉症裏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而瑞典一家研究機構則表示精神疾病的某些特徵是有益的,例如自閉症患者對某一主題會有異於常人的興趣,很多大師的傑作就是如此誕生的。

  更重要的還有對“滑坡效應”的擔心,讓“改善”謹慎推進並不是壞事:很多行為的細小變化難以界定為不符合倫理規範,但倘若開了先例,後續發展往往超乎人們的想像。當父母們可以決定孩子的膚色、身高和智力後,是否有制度上的安排可以讓這些改良平等地賦予每一個人?就像美國前衛生福利部長沙拉拉指出的:我們絕不能創造一個醫學領域的重大突破,卻成為擴大富人與窮人之間鴻溝的因素。

  當生命科學的快速發展裹挾著人類在通往完美的路上埋首狂奔時,需要抬頭看看終點在哪。同樣是反烏托邦小説,很多人認為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要比奧威爾的《一九八四》更深刻,因為他揭示了人性的無奈:人們可以勇敢地面對痛苦,但沒有人能抵禦幸福。

  不少專家認為,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會大幅提升人類的福利,對它將會造成的影響進行反思是必要的,但不能因噎廢食。科學家們需要時間評估技術的風險,公眾也需要時間適應新的社會結構,正確的做法是讓研究在規則框架下謹慎推進。如同工業革命與思想領域的革新幾乎同時發生一樣,當人工智慧、基因技術這樣的“未來”站在人們面前時,舊世界的思想已經難以匹配新世界的現實,主動應對好過被動接受。不過,當面對可以選擇的完美,每個參與其中的人都需要考慮自己對人類共同命運的責任。

  用讓·保羅·薩特的話來説,一切價值都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我在塑造自己的同時,塑造了人”。(文/趙明昊)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