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6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為博物館募集到400多件珍稀標本

  • 發佈時間:2015-04-24 15:31:20  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郭文才

  人物簡介

  左煥琛,醫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任中國解剖學會總顧問;她曾多年在政府部門工作,擔任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中國農工黨副主席、上海市副市長等。她更是一名科普傳播者,從2001年起任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理事長、上海科技館理事長,榮獲中華慈善獎最佳行為楷模和中國科技館發展貢獻獎。

  採訪印象

  過去的一週,上海最熱的詞莫過於“自然”兩字,上海自然博物館4月18日開幕,人氣爆棚;4月18日-22日,“2015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在全市範圍內火熱舉行,吸引了姚明和諸多國際名人的廣泛參與。在這兩大熱點的背後,都有一家社會組織在運作——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而她的“掌門人”就是左煥琛教授。

  14年多來,左煥琛教授領銜的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累計募集資金和實物價值2.5億元,特別是從國外募集了總數500多件世界珍稀野生標本展示在上海科技館和新自然博物館,填補了上海乃至全國的收藏空白,極大推動了公眾科學文化素養,助推上海科創中心建設。

  “國際自然保護周”打造上海名片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上海的“自然景觀”似乎並不太充裕,比起很多省市的名山大川來説,有點相形見絀。但這並不影響上海成為關注自然和科技最熱門的城市之一。

  4月18日,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啟動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開館,這是上海首次舉辦以保護自然為主題,具有國際性的科普公益活動。今後,活動將通過每年一屆,逐步將自然保護領域的國際權威機構吸引到上海,在自然保護周的平臺上,推動國際化合作發展。在今年自然保護週期間,以“自然保護”為主題的一系列特色活動“上線”,為提升市民的自然保護意識與實踐能力,凸顯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在自然保護方面的引領作用和影響力。

  保護周分別在本市科普場館、圖書館、高校、社區、園區舉辦21場名人講壇,邀請了16名在國內外有很高知名度或者有獨特經歷者作為報告人。姚基金創始人、著名運動員姚明就《姚明和大象的故事》進行演講,通過講述在非洲與大象互動的親身經歷,號召人們“保護大象,拒絕象牙”;環球健康與教育基金會主席肯尼斯·貝林就《從課堂到原野——博物館教育與自然保護》,講述了依託以博物館為基礎的青少年自然科學項目。

  作為自然保護周主辦方之一的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在本次活動中起到了發起、策劃的作用。左煥琛教授説,自然保護已成為近年來全球越來越關注的話題,結合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的“重啟”,以及自然保護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此次自然保護周活動的推出可謂“恰逢其時”,有望打造成上海的一張新名片。

  展品背後都有一個動人故事

  走進新落成的上海自然博物館,每個人都會被其中的展品所震驚,每一件展品都是精品,特別是紫羚羊標本,目前全世界野生的僅100多頭,已知的該物種標本只有20多件,基金會一次就從貝林先生處募集到2件。上海自然博物館建設指揮部副總指揮、上海科技館梁兆正副館長介紹説,“在自然博物館的1000余件珍稀物種標本中,有400余件就是通過上海科普發展基金會募集而來,可以説沒有基金會,也沒有如此完美的新自博館”。現在展現在上海市民面前的其中相當一部分募集來自於國內外捐贈和個人收藏。

  世界著名的慈善家貝林先生是左理事長的老朋友,這次通過基金會勸募,又為新自然博物館捐贈242件珍稀野生動物標本,還有一批非洲馬賽人服裝與器具,其中既包括典型的非洲動物標本斑馬、大象和長頸鹿,也包括難得一見的非洲獅、獵豹和紫羚羊。還有一批來自北美洲和歐洲的珍稀標本。

  每一件展品背後都有一個動人故事,每一次募集背後均有一個感動人物。浙江企業家季新天上世紀90年代在新疆、甘肅一帶經商時,收藏了一批古生物化石,本想在家鄉投資建設一個地質公園。左煥琛和他見面時,介紹了正在建設新自博館的情況,動員他將這些標本放在新館展示,使更多公眾能夠來欣賞這些古生物標本,經過一段時間的溝通,最後他願意贈送左理事長個人鏟齒象、三趾馬、鸚鵡龍等五件古生物化石,另外100多件古生物化石免費長期提供給新館展示。恐龍一直是自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上海自然博物館老館的馬門溪龍一直是老上海人心中對自然博物館的記憶,為新館募集化石含量高的恐龍一直是基金會的牽掛。基金會在市政府的支援下,經過與雲南省各相關部門和國土資源部等的多次協調,兩具雲南祿豐恐龍化石終於落戶自然博物館。

  為了使新館能進一步體現“科普和文化藝術的融合,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理念,基金會多次拜訪北京“非洲藝術小鎮”創始人,坦尚尼亞國家馬孔德藝術家協會會長李松山夫婦,取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援,現在200余幅TINGAYINGA非洲藝術畫和大型非洲馬賽人和動物木雕展現在非洲動物展區的入口區。此外,為了支援上海科技館建設,左煥琛領導的基金會從上汽集團募集新能源概念車——葉子車;從IBM募集“Try Science”互動展項等等。

  為“萬眾創新”當人才培養儲水池

  上海正在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道路上前行,即使是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同樣離不開科學普及。數據統計顯示,上海市民的科學素養指標為13,雖遙遙領先於國內其他省市,但距離國際化城市17的指標仍有距離。左煥琛説,作為公益性社會組織,科普教育基金會將協助政府,為提升全民科學素養,實現“萬眾創新”出一臂之力。

  目前,基金會已經構建了一套覆蓋3至18歲青少年的科技創新英才培養計劃,包括明日科技之星、開放式學生論壇、科技拓展基地、小小未來科技之星、賽復創智杯、賽復DIY實驗室、賽復科技普夏令營等活動,這些活動項目引導學生“跳”出書本,為創新型人才培養提供資源。明日科技之星項目是滬上最負盛名的青少年科技活動賽制之一,僅2013年全市就有237名中學生獲得市級評選資格,12學科領域、20名學生獲得明日科技之星稱號。

  “明日科技之星——科技拓展培育基地”五年來資助45個項目,資助金額近百萬元,有300余名師生參與。通過由中學生自己選題,在科學家指導下完成項目的設計、開題報告、研究過程、研究成果彙報等科學研究的全過程。青浦高級中學與市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結對進行的課題探索,課題組學生從此愛上了農業,決定報考農學院致力於農業研究,上大附中與上師大生科院結對,完成了螞蟻築巢的3D重建立體圖像,這課題榮獲全國青少年創新大賽一等獎,極大激發了廣大學生科技創新的熱情。

  基金會創辦和發展了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各類科普教育活動,除了創新英才系列外,還包括慈善科普系列、資助獎勵系列和論壇展覽等系列。如每年邀請農民工子弟5000余人次走進科學殿堂,流動科技館年均巡展200余場次等。基金會自2012年起設立上海科普教育創新獎,獎勵在科普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個人、成果和傳媒,總數不超過38項。資助社會科普公益項目每年100萬餘元,調動了全社會參與科普工作的積極性。此外,諸多科普影視作品的推出,擴大了傳播渠道,增加了受眾面。

  【相關連結】

  立足上海服務全國

  2015年1月,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上海科技館“賽復流動科技館”捐贈儀式在甘肅省環縣習仲勳紅軍小學舉行。30件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精心挑選的流動科技館展品,以及動手製作材料、科普影視作品等科普衍生産品亮相。9月份,流動科技館將融入學校的科學課程,成為山裏娃學習科學的新“窗口”。它們還將在環縣300多所小學巡展,讓上海的優質科普資源輻射全縣。

  流動科技館是將科學知識轉化為小型化、標準化,具有互動性和趣味性的科普展品,便於流動到人們最需要的地方。“賽復流動科技館”已覆蓋上海17個區縣,並走向長三角,深入四川地震災區,遠赴新疆、西藏、青海、雲南等上海援建地區,以及江西、安徽等革命老區。流動科技館只是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自創的一個品牌科普公益項目,類似的還有科普夏令營、盲人科普之旅、老人學科普和DIY實驗室等。

  為了公益找錢花錢

  左煥琛,一位75歲的老人,為了科普事業,十多年始終如一日,幾乎將全部精力放在基金會的募集和項目運作上,她曾在美國黑鷹博物館裏被丟棄的廢物中“撿回”了深受觀眾喜愛的“蜘蛛展”,她曾一年內三次趕赴新疆喀什送去流動科技館,正是她的親力親為與推動,引領了基金會的發展。

  基金會的重點工作主要是兩項,説得簡單點,一是找錢,就是募集;二是花錢,就是通過項目資助和活動使募集到的資金和實物發揮最大的作用。這裡主要説説基金會的募集。

  科普基金會在資金募集方面,一是努力爭取政府購買服務;二是通過加強與美國應用材料、安利公司、上海貝爾公司、上海莊臣公司等公司,以及港澳地區和本市上汽、明華等市區企業的合作,加強項目和募集的融合。通過與市慈善基金會、市老年基金會、市兒童基金會等合作,設立科普專項基金。

  募集的資金如何保值增值,關係到基金會的可持續發展。基金會每年利用存量資金進行保值增值,爭取滬上知名金融機構支援,分散投資、降低風險,將理財收益補充公益資金開展科普公益活動。

  正是有了基金會堅實的募集工作,遵循公益市場的基本規律,在不斷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和規範運作模式的基礎上,上海科普發展基金會的發展將進入又一個新階段。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