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永不停歇的科普“解題人”

  • 發佈時間:2015-04-21 05:21:1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人物小傳

  李象益,男,77歲,中國科技館原館長。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投身我國科普事業,是中國科技館的初始建設者之一,開創了我國以新型科普教育理念建設科技館的新紀元。2000年退休後,他仍活躍在科普界,對我國和世界科普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並産生了深遠影響。2013年,李象益榮獲有“科普界諾貝爾獎”之稱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卡林伽科普獎,成為在漫長的60多年裏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人。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卡林伽科普獎每年只頒給一人,有“科普界諾貝爾獎”之稱。在該獎設立以來的60多年裏,從沒有一位中國人獲此殊榮,直到2013年,一位滿頭銀發、精神矍鑠的老人走上了領獎臺,他便是中國科技館原館長、中國自然博物館協會名譽理事長李象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依瑞娜·博柯娃在頒獎儀式上這樣評價:李教授的確對中國和世界科普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並産生了深遠影響。

  75歲時獲得世界科普界最高獎,對一般人來説大可完美“收官”了。可當記者近日採訪李象益時,電話那頭的聲音雄渾洪亮:“我在去機場路上呢,要去泰州、廣州、東莞做講座,10多天后才能回北京。”是什麼,讓這位老人在科普戰線上不知停歇呢?

  “科普盲”的創業

  今天,家長們帶著孩子參觀科技館再尋常不過。可在30多年前,我國卻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科技館。上世紀80年代迎來了“科學的春天”,一批技術幹部被委以重任,開始在中國大地播撒科技館的種子。李象益正是其中的一員。

  那時的他已經在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做了22年的噴氣發動機研究,曾獲得國防科工辦重大技術改進成果一等獎等大獎,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就在美國發表學術論文。可是,這個科研“達人”當時卻對科普一無所知。

  “剛開始對做科普感到很迷茫,但對探索科技館這種新型教育也充滿了期待,覺得很有誘惑力。”李象益説。於是,他和同事們在北京北三環中軸安華橋畔的一片空地上開始創建中國科技館。在這個當時被人稱為“北京的北大荒”的地方,他們在土屋子裏、煤爐旁籌劃和設計新館建設的藍圖,度過了5個酷暑寒冬。

  時不我待,不可能等場館建成再去做科普,必須邊建館邊活動。於是,他們把引進的“安大略科學中心”科普展,先後送到內蒙古、新疆、青海、廣西等地展出,傳播“科學中心”理念,開創了我國以新型科普教育理念建設科技館的新紀元。

  中國科技館建成七八年後,世界迎來了新技術革命的浪潮。敏銳的李象益覺察到這種發展趨勢,帶領團隊用全新的分類方法及STS教育理念,開始他的“二次創業”——建設中國科技館二期,引領我國科技館建設登上新的臺階。

  退休後更來勁兒

  李象益在2000年退休了。“別人説退休後應進入寧靜的港灣。可在科普道路上,我覺得應該是又一次衝刺的起點。”李象益説。

  2004年,李象益當選國際博協執委,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進入該組織的執行委員。“既然進來了,就要為國家做點事。”於是,這位白髮老人帶著像青年人一般的激情活躍在博物館界國際舞臺。他成為亞太地區科技館聯盟、世界科學中心大會的創始人之一。在國際博協任職期間,他積極協調奔走,終於在我國政府的支援下讓國際博協大會首次花落中國,進一步推動了我國博物館界與國際接軌。

  活躍國際的同時,李象益依然放不下他摯愛的基層科普。退休後的10多年裏,他幾乎跑遍了北京市所有的區縣,多次深入偏僻的農村。有一年夏天,他到一個村裏授課,住的地方很簡陋,半夜被蚊子圍著叮。他實在睡不著,就光著膀子到屋頂吹風,快天亮時才回屋睡了3個多小時,起來後精神抖擻地走上講臺。儘管那天台下只有二三十人,他還是站著講了2.5小時。

  “我喜歡站著講,這樣更有精神,更有感染力。”站著講,透著一種激情,也流露出一種心切,因為他對中國科普發展還是感到著急:“在世界科學教育變革風起雲湧的今天,我國科普事業的發展仍與世界在創新和深化教育方面存在較大差距。”這種心切,讓他在各種場合的講座、活動中,一再倡導加強科普教育的目標和理念建設。

  在李象益看來,創新不只是口號。在創新問題上,不能只做“命題者”,而要做“解題人”。為此,他孜孜不倦地鑽研如何以創新的理念和方法推進科普的深度創新。很多個深夜裏,這位“科普迷”只要想到一點科普創新的方案或者新的創新思路,就馬上起床,趕快把它記下來。

  追求深度教育

  “科普要永遠高舉深度教育的大旗。”李象益説。如何推進深度教育呢?

  他提出要注重過程教育:“居裏夫人發現鐳,是通過多次實驗,經歷了從不認識到認識、從錯誤到正確的過程。這種過程包含著科學家、科技工作者大量創造性的科學思想和方法。”他還極力推進中科院高端科技資源科普化,讓研究室、實驗室開放,使中學生了解所學的知識如何應用於實際。他把心理學“元認知”概念引入科普,主張要讓公眾不僅知道“是什麼”,還要知道“為什麼”,倡導“問題比答案更重要”的教育理念。

  儘管已經年近80歲,李象益仍對世界科普新走向保持著極度敏銳。他傾心研究了未來學家丹尼爾·平克寫的《全新思維》,用其中的新理念對我國科普教育的現狀進行分析;他把移動互聯網下的泛在教育、翻轉課堂等新技術、新形式指導應用於科普實踐;他把魔術引入報告,生動、風趣地挖掘其中的心理學科學內涵,告訴人們科普無處不在;他去多地的創客空間考察,熱衷傳播“創客”理念,倡導科普工作要在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過程中不斷探索……

  去年,李象益在各地做了70余場報告。“他把科普講活了、講透了!”所到之處,很多人由衷讚嘆。在科普這塊沃土上,這位已經滿頭銀發的老人依然兌現著做一個“解題人”的承諾,永不停歇地耕耘著。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