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大王”勇做現代農業“先鋒”
- 發佈時間:2015-04-23 18:29:20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長春4月23日電(記者 郭翔)2000年秋收,很多外地的水稻收割機出現在吉林省鎮賚縣的稻田裏,好奇的任志國去看熱鬧,“原來兩天才能收完的稻子,機器1小時就幹完了”。
農業機械化讓任志國看到了種糧致富的希望,第二年,他貸款購置了一台二手水稻收割機,“每公頃機收價格850元,收了80公頃,去掉成本凈賺4萬元”。當時已經51歲的任志國決定擴大種地規模,大幹一場,“這輩子就做‘水稻大王’”。
“搞現代農業小打小鬧不行,只有規模經營,大型農機、新技術、新品種才有用武之地,才能節約成本增加效益。” 2008年,任志國創辦鎮賚縣英臺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現在經營著128戶農戶的450公頃土地”,40台套農機滿足了從種到收的全程機械化。
“打破壟均耕種,土地集中連片後,合作社整理出新增耕地20公頃。” 任志國算賬説,每公頃平均産量2.2萬斤,“這就增加了44萬斤糧食,增加收入近百萬元”。
精選高産優質品種、寬窄行交替栽培、測土配方施肥……每公頃水稻産量從15年前的1.6萬斤到如今的2.2萬斤,任志國嘗到了農業科技整合應用的“甜頭”。“我每年拿出幾十公頃土地給吉林省農科院的新品種做試驗,科技人員幫我選育新品種,指導使用肥料,水稻的品質和産量每年都在提升。” 任志國説。
為了及時掌握當地農業氣象資訊,任志國還在稻田裏安上了田間多功能小型自動氣象站。“咱們現在有了‘千里眼’和‘順風耳’,溫度、光照、土壤含水量都能顯示,大夥都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諸葛亮’了。”合作社社員張偉説。
戴著禮帽,穿著夾克和皮鞋,任志國看著像“老教授”,而在社員們眼中,他和大學教授一樣,始終在“研究課題”。今年春耕,“老教授”研究起了水稻育苗無土栽培技術。“常規水稻育苗需要用耕作層土壤來配製營養土,破壞耕作層還造成表層土養分流失,用無土栽培育苗,育一公頃地所需的水稻苗就能節約8立方米土。”任志國説,“現在農業既要增産增收,也得轉變生産方式,保護環境。”
今年,已經65歲的任志國“試水”網際網路,在電商平臺賣起了大米,“雖然現在量不大,但‘網際網路+農業’是個大趨勢,沒了那麼多中間環節,我們分享的收益就高,社員們就能增收”。
購置農機、選育良種有補貼,新技術應用有支撐,在任志國看來,現在種地是件幸福的事,“國家全方位扶持咱農民種地,咱就得種好地、多打糧”。任志國説,他不會解釋現代農業的概念,但他肯定走在農業現代化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