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設“持續安全”——聚焦航空安全“三大關切”
- 發佈時間:2015-04-23 18:31:35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北京4月23日電(記者 樊曦)亞航QZ8501失事墜海;台灣復興航空GE235航班失事;德國之翼4U9525航班墜毀……在過去的13個月中,接連發生的航空公司安全事故讓人反思。
在全球交流日益頻繁、飛行總量不斷增長的情況下,民航業該如何推進“持續安全”?有哪些方面值得特別關注?在中國航空運輸協會23日舉行的首屆“北京航空安全國際論壇”上,來自各國民航業的官員學者對此進行了探討。
“人”是最關鍵的因素
去年,全球航空運作總體安全平穩,約3800萬架次航班安全抵達目的地,全球每百萬架次航班全毀事故率僅為0.23,為歷史新低。但另一個數字也讓人對航空安全形勢不容樂觀。去年,多起航空事故導致947人死亡。
與此相對,是中國民航安全紀錄的新高度。自2010年以來,中國民航已連續安全飛行3058萬小時。
“中國民航在多年的安全實踐中,有一個很深的體會,那就是要始終堅持把隊伍建設作為保障安全的根本。安全保障鏈條中,人是起決定作用的核心因素。”中國民用航空局局長李家祥説。
為了避免飛行員疲勞駕駛,中國民航局已經將飛行員年度飛行最高時間從1000小時下調為900小時,休息期從36小時上調為48小時。對個別企業為了追求效益、超能力組織生産、超強度實施運作,造成人員超時飛行的,依法依規嚴格處罰。
在德國之翼墜毀事件後,中國民航局隨即重申了要求在航班飛行過程中駕駛艙中必須始終確保至少有兩名機組成員的規定。此外,中國民航在去年招錄飛行員體檢鑒定中已經增加心理檢測這個環節,淘汰有心理問題的不合格人員。
“中國民航的安全管理正從規章管理向人文內涵式安全管理階段邁進。”中國民航局副局長李健説。
新技術的不斷創新是保障
MH370事件發生後,國際民航組織提出,建議針對民航客機實施飛行追蹤新標準,實現飛行每15分鐘報告一次位置。
空客中國運作總監安仕博表示,技術的不斷創新提升仍是保障航空安全的核心之一。
在中國,中國民航局正在推動中國所有機場建設儀錶著陸系統,實現精密進近,並嘗試利用新型的衛星著陸系統。本月底,中國民航將在上海浦東機場完成相關的演示驗證。
此外,中國民航還在大力推動電子飛行包和衛星通信,利用現代資訊技術,實現無紙化駕駛艙和空地實時的通信聯繫,並與國際航空界一道,積極研究飛機跟蹤系統,實現實時定位,及時發現不正常航班。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正在推進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它將在2020年實現全球覆蓋,並提供免費服務。“我們將推動北斗系統進入國際民航組織標準,並逐步開展在運輸飛機的應用。”李健説。
“大數據”的應用也在改變著航空業。“未來,航空安全將更加依賴對所有飛行數據的分析。”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理事長湯彥麟表示,國際航協旗下的全球航空數據管理項目正在建立全球最大的運營安全數據庫。該數據庫涵蓋了關於事故事件、飛機維護等各方面的分析報告,以及近200萬航班飛行數據和100多萬份飛行安全報告。
東航集團安全總監舒明江也表示,在海量的數據中可以挖掘出大量“安全財富”。“通過數據可以將保證安全的人、機、環境三要素,管控安全風險,確保飛行安全。
安全是你我共同的責任
常坐飛機的乘客也許並不知道,一塊小小的鋰電池,卻可能成為航空事故的“導火索”。近年來,在機場和航班上,鋰電池自燃、爆炸的事件時有發生。
去年,中國民航局就針對鋰電池發佈“限飛令”,禁止托運移動電源,並對旅客攜帶移動電源登機做出更嚴格的限制。不過,湯彥麟表示,確保危險品,特別是鋰電池安全運輸需要高度關注。
“國際航協曾發現某網站上的供應商聲稱可以將鋰電池上300Wh的標識改為100Wh,並通過正常郵遞寄送”。他表示,民航業有許多“最佳做法”,但安全是各方共同的責任,需要共同遵守。
對此李健表示,中國民航局已制定執行了121部規章,其中75%直接與安全相關。在民航局採取的一整套宏觀調控措施中,企業安全狀況、安全與運作保障能力、關鍵崗位人員疲勞指數被視為新設分子公司、飛機引進、航線申請、生産旺季加班包機的重要條件。
國際民航組織秘書長雷蒙·邦雅曼表示,中國自2004年以來航空運輸量翻了一倍,目前佔全球總量12%。“只有國家和行業合作夥伴實施有效的安全措施,這種增長才能夠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