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一個光明燦爛的田野夢想

  • 發佈時間:2014-11-01 04:31:53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採訪組

  數千年的中國農耕文明,從來沒像今天這樣富於生機活力;億萬農民和新中國幾代農機人的機械化夢想,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照進現實。

  農業機械化“黃金十年”的高歌猛進,成績來之不易,經驗彌足珍貴。雖然我國農業生産方式整體邁入了機械作業為主的新階段,但要清醒認識到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

  隨著農業發展方式、農民生活方式和農村社會結構深刻變革,農業機械化進入新的發展時期,需求迫切、潛力巨大、條件有利、前景廣闊。與十八大提出“四化同步”戰略和“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相適應、相銜接,到2020年,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將達到70%以上,完成糧食作物生産“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大宗經濟作物機械化及養殖業機械化協調發展的目標,任務依然艱巨。

  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指出,必須堅持將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作為首要任務,把農業機械化放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大局中去謀劃、去推動;必須堅持把強化政策法規建設作為根本保障,不斷調動農民發展農機化的積極性、創造性;必須堅持把推進科技進步作為重要支撐,持續提高農業機械化發展品質和水準;必須堅持把“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重點突破、統籌協調”作為基本方法,努力推動農業機械化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把培育發展主體和創新機製作為主要抓手,不斷增強農業機械化發展活力。

  要讓“黃金期”延續得更加持久,要讓中國特色的農業機械化道路走得更加自信,要讓糧食豐收的樂章裏有更加悅耳的機械奏鳴,那就帶著夢想、繼續追逐。

  向廣度拓展——

  中國農業機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時代進發,將著力主攻薄弱環節,著力調整優化農機裝備結構佈局,著力解決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問題。

  “實現中國的農機夢就是我的夢想,盼望在一切能使用機器操作的領域和地域,統統使用機器操作。”77歲的白人樸教授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他摯愛的農機事業。

  坐在中國農大東校區白老的辦公室裏,他的手機不時響起。又有好消息傳來:在剛剛結束的江蘇省農機化水準調研中,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超過70%,農業勞動力佔全社會從業人員比重少於20%,在全國提早進入農業機械化發展高級階段。另一邊,陜西省有關部門正在抓緊與白老接洽,為陜西蘋果生産的機械化出謀劃策。

  在有著中國最先進農機裝備的黑龍江墾區,農作物的全程機械化已經實現,種田人享受到了機械帶來的輕鬆便利。“友誼農場的機械化水準已經達到98%,職工基本不用下地種田了。”中國最大的機械化農場、友誼農場副場長張秀國説,“整地有大型整地機,水稻全部採用集中育秧和機插秧,玉米全部機收,植保有飛機進行航化作業……”

  友誼農場的職工楊德清今年種的是早熟玉米品種,國慶前就早早收割完了,“380馬力的約翰迪爾直收機,一天能收30公頃,我種的5公頃地,一個多小時解決問題。”楊德清説,“今年農場大規模使用了這種直接脫粒的直收機,減少了環節,降低了成本。”

  黑龍江樺川縣拉拉街村的王鐵仁種了300畝水稻,由於使用了先進的精量插秧機,今年平均每畝增加50公斤。“這種新型插秧機能實現精量插秧,不僅用種少,秧苗分蘗好,而且成活率高,不用補苗,比普通插秧機能增産10%左右。”由於嘗到了增産節本的甜頭,今年,王鐵仁決定再購置幾臺新型插秧機,300畝地全部實現精量插秧。

  富錦市明朗村的種糧大戶周寶東同樣享受著先進農機帶來的豐收喜悅。“今年收成比去年好,每畝玉米能收800多公斤。”周寶東分析增産原因,除了採用了新的“德米亞3”玉米品種,就是用上了大型氣吹式精密播種機,“這種播種機播種的間距均勻,能保證播種密度,而且速度快,品質高,每天能播600畝,比以前的播種機效率提高了10倍。苗子一齊出、一樣壯、就像地毯一樣平整。”

  而在全國範圍內,像周寶東他們這樣能用上最先進農機的農民還是少數。

  就地區而言,目前全國只有9個省的機械化水準在70%以上,還有近4個省市耕種收機械化水準低於40%,貴州不到20%;就作物而言,“三大主糧”中小麥已經實現了全程機械化,雙季稻地區機插秧水準、甘蔗主産區、棉花産區、油菜産區和丘陵山區機械化提高比較緩慢,經濟作物機械化許多環節還是空白。烘乾、高效植保、初加工環節機械化剛剛起步。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楊敏麗説:“初步統計得出的數字,全國水稻種植機插38%,玉米的機收率55%。棉花採摘水準是8.3%,油菜機械種植率14.5%、機械收穫率16.9%,馬鈴薯機收率19.6%。總體來看薄弱環節不少,有的還相當薄弱。”

  “全面化、全程化、規模化將是新時期農機化的三大趨勢。”白人樸説,“領域更寬廣了,要求更高了,難度也更大了。”農機人努力攻克難關的腳步一刻也不能停止,農機化在向著全面全程發展的道路上必須不斷跨越。

  今年5月,全國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交流會在陜西省寶雞市舉行,山區機械的最新成果在這裡一展風采:寶雞大通農業裝備公司的山地拖拉機,改變了舊有微耕機的耕作方式,採用了雙向牽引,在小面積和山坡地不用調頭就可以進行往返雙向作業,大大減輕勞動強度,提高了效率;“九方泰禾”的玉米收穫機採用專利液壓驅動橋,使操作變得更加輕鬆簡單靈活;西北農大展演的智慧化遙控果園自走式挖坑施肥機及遇樹噴灑、無樹即停的智慧化超聲探靶傳感果園打藥機等機械也讓人眼前一亮……

  展會上,山區農民對的山區丘陵機械錶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來自洛川的果農陳興順説:“我們從報紙上看到,山東的果農在打藥、施肥和果園運輸上很多都實現了機械化生産,而我們那兒還不行。我對果園智慧噴藥機械十分感興趣,如果機械確實好用,我準備買這種機器。山區農民不易,也希望能和平原地區一樣用上可心的農業機械。”看得出,山區農民對山區丘陵機械更加渴求。

  農業部農機化司司長李偉國認為,推進農機化全面、全程發展,一是需要繼續去完善落實政策,謀劃新的更有效的扶持措施,支援研發先進適用農機産品、支援農機化技術整合示範,實施薄弱環節作業補貼,大力探索金融保險政策,解決“有好農機可用、買得起用得起農機”等現實問題,促進農機化持續發展;二是農機化技術推廣,不能“零敲碎打”,要以主産區(縣)為重點,以提高農業生産效率、降低農業生産成本、挖掘增産增收潛力為主要目標,大力開展全程機械化創建行動,從系統上研究機器選型配套、機械與農藝配套、種植加工各環節配套、農機運用組織方式配套,整合優化技術,形成適合區域特點的成熟模式,整鄉整縣推進,並複製到其他地區。

  向深度發力——

  中國農業機械化將步入機械技術與農藝技術和資訊技術大融合時代,變農機製造大國為製造強國,要靠創新驅動發展,要向品質型、效益型轉變。

  “中國何時能由農機製造大國變成製造強國,由技術、設備引進變成技術、設備輸出,這是自1956年就建院的中國農機院幾代農機人的夢想,也是所有農機科研人員與企業家們的夢想。”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樹君感慨道。

  9月末的黑土地上,一片金色暈染的豐收圖景。一台臺大型機械行駛在田間,所到之處,糧食被一粒不剩地吞進這些“大傢夥”的“胃”裏。在友誼農場第五管理區第二作業站,機手李財正開著一輛約翰迪爾S670收割玉米,見有記者採訪,他停下車,邀我們進駕駛室參觀。

  “這些大傢夥是很‘聰明’的。”李財説,在駕駛艙的顯示屏上,土壤濕度、收割面積、糧食産量等資訊隨時顯示出來,由於有精確的GPS定位,機手甚至不用開,機子按照規劃好的路線自己收割,分毫不差,比人開得精確。駕駛室安裝了空調,李財一邊開著收割機,一邊聽著音樂,很是輕鬆愜意。

  資訊技術的應用使農機變得智慧,也讓精準農業生産成為可能。世界上最先進的資訊技術裝備的農機,能根據記錄的地塊資訊實現精量播種、精量施肥和噴藥,還能根據收穫的産量和品質,給出下一年的調整方案。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紅興隆管理局高級工程師侯林山説:“與傳統農業機械不同,現代農業機械應當是以機電液一體化為基礎,以GPS定位和無人駕駛為標誌,以實現精準農業為目標的新型農業機械,傳統農業機械將逐步被現代農業機械取代。”

  要實現高端技術上的突破,國産農機企業必須加強自主研發創新。

  中國農機工業協會會長陳志告訴記者:“我國現在是世界農機第一大國,中國的農機生産企業有8000多家,是世界第一,國內的農機需求90%都可以自給。比如説像50馬力左右的拖拉機,我們不但在中國市場佔據優勢,在國際市場我們也有相當的競爭力,批量出口到東南亞、非洲地區,50到80馬力的拖拉機,還有不少出口到歐美地區。但是高端産品供給不足,還要依賴進口,這是我們農機工業所謂大而不強的問題。”

  我國農機工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是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的重要任務。一批不服氣的國內農業裝備集團企業,如中國一拖、福田雷沃、五徵、中聯重機等,擺開了奮力追趕的架勢。

  今年以來,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生産的、代表我國高端農業裝備技術水準的東方紅動力換擋拖拉機,成功實現批量銷售,開始與國外農機巨頭在一個平臺上“共舞”。一拖集團黨委書記王二龍説:“這個動力系統是我們自主研發的,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打一個比方,雖然還有差距,至少已經咬住國外品牌的尾巴,讓它翹不起來。”

  五徵集團的自主品牌“雷諾曼”大馬力、高性能拖拉機也已批量上市,採用了國際先進的動力換擋技術、底盤故障診斷系統、GPS定位系統,全新全封閉寬視野空調駕駛室,具有動力強勁、燃油經濟、作業效率高以及駕控操縱舒適等特點,現已研製成功145馬力、160馬力、180馬力、200馬力、210馬力、230馬力六種機型。一拖、五徵的高端大馬力拖拉機的上市,一個直接的效果就是把進口機器的價格拉下了20%~30%。

  福田雷沃重工黨委書記梁啟榮説:“在中國這樣一個巨大的需求市場上,我們與國外的技術差距在縮小,中外農機企業的競爭漸趨激烈;真正的核心技術,人家是不會輕易賣給你的,最終還要靠自己。”為此,2010年,福田在歐洲建立了全球化的研發中心,先後投資了10億元主攻全新一代動力換擋産品開發,其系列産品即將上市。

  正如中聯重機總經理王金富所言:“任何一個産業,低端一定是不可持續的。中國下一步可能會出現5家左右純粹做農業裝備超過100億元的企業,走在行業前列,引領行業發展,我們的産業未來一定會形成一個良性的産業鏈。”

  在實現智慧農業、精準農業的先進農機研發上,中聯重機也作出了努力,並獲得了突破。“智慧農業是高度資訊化的農業,我們建立起的農機大數據庫包括地理數據、衛星數據、氣象數據等,通過對作物生長條件的數據分析進行智慧施肥、噴藥、播種等環節,它會很智慧地告訴你適合種什麼、怎麼種。”在公司的展示館,工作人員邊演示邊講解,車上裝有濕度感測器、油壓感測器、水溫感測器、轉速感測器、光電感測器、攝像頭對講系統、衛星導航、通信天線等大量傳感設備,來實現智慧種田的各種功能。

  李偉國説:“國外的機器雖先進,但價格很貴,很多也不一定完全適合中國的農業生産特點。從提高主要農産品的市場競爭力來講,降低生産成本,可否自主製造經濟耐用的機器是關鍵所在;從讓老百姓更經濟實惠的角度來講,也需要發展民族的農機工業,提高先進適用農機具的供給能力。”

  黃金十年,我國的農機化水準提高了27個百分點;接下來的十年,隨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應該是一個先進機器的快速發展階段。這個階段裝備數量的增長可能放緩,但更新換代、填缺補齊的步伐加快,裝備的品質、裝備的利用率會有很大的提升。

  向高度邁進——

  中國農業機械化將步入與農業規模化和生産關係變革同步推進時代,新型農機合作社“社會化服務”“規模經營”雙主體特徵凸顯,從産中服務為主進入經營土地、進入産前産後加工流通業。

  “我的夢想,是叫黑土地上走出全國第一個靠種地成為億萬富翁的農民,相信用不了10年就能實現!”黑龍江省農機局局長鄭聯邦言之鑿鑿,“這並不是空想,農機合作社的經營形式將生産關係的束縛進一步打破,釋放出巨大的生産力,使大型現代農機的應用與土地的規模化生産得以實現,獲得了空前的規模生産效益。”

  黑龍江省916個農機合作社所展現的巨大潛力與發展勢頭,帶給了鄭聯邦這樣的自信。克山縣仁發農機合作社的理事長李鳳玉,正在朝著鄭聯邦的夢想也是他自己的夢想衝刺。

  2011年是仁發合作社大規模流轉土地的第一年,當年合作社盈餘1342萬元,2012年合作社純收入達到2768萬元,2013年繼續漲勢,純收入達5328萬元。連續三年收入翻倍,仁發如何創造了這樣的傳奇?

  “合作社最初經營得並不好。”李鳳玉説,“農民擔心收益沒保障,一開始不願帶地入社,攏共僅有7戶社員;加上土地流轉價格缺少吸引力,2010年只從農民手中流轉1100畝、代耕6萬畝。合作社幾百馬力的大型農機使不上勁兒,代耕收費不高,一年下來合作社純收入僅13萬元,有的社員甚至提出退社。”

  為吸引農民入社,2011年仁發農機合作社以高於市場價100元即每畝350元的價格流轉土地。先把規模做大,高於市場價,然後通過統購生産資料、機械化耕作降低種植成本,通過應用“大壟技術”和現代化農機提高糧食産量。結果每畝地比農民分散種植增産100多斤,畝效益仍達400多元。“今年合作社社員已增加到2436戶,入社土地超過5萬畝。以前求著農民入社,現在農民主動找到府,而且取消了預付流轉金或保底金,所有社員風險和利益共擔。”李鳳玉很得意。

  “仁發農機合作社是農機與土地、農民結合的成功範例。”鄭聯邦説。在他的辦公室,一張全省農機合作社的分佈地圖赫然挂在一面墻上,他希望到2020年,全省60%~70%的土地能夠納入農機合作社的經營範圍,到時候這張地圖上將插遍農機合作社的小紅旗。

  對於這一趨勢,李偉國表示贊同:“農機合作社一個發展趨勢就是‘雙主體’,既從事農機作業,提供農機服務,也是農業規模化生産的一個主體,承包經營一定面積的土地。全國各地都出現了這樣的‘雙主體’,這是個好勢頭,更能解決小塊土地無法使用大農機的矛盾。”

  生産力的發展需要生産關係的調整變革。適應機械化、規模化、集約化的現代農業生産發展潮流,各地正在探索適合本地情況的生産關係調整方式,江蘇省射陽縣的“聯耕聯種”、如皋市的“全託管”就是其中的成功探索。

  “不流轉的一家一戶小散田,如何才能實現機械化經營?只有聯合起來達到適度規模才有辦法。我們縣青華村這幾年自發聯合進行統一耕作的效果很好,縣裏及時進行了研究總結,從去年秋播開始全面推行,目前聯耕聯種稻麥麵積已達20萬畝。”射陽縣農委主任戴亞生説。

  聯耕聯種是在農戶自願的前提下,由村組統一組織,破除田埂,將碎片化的農地集中起來,再由服務組織提供專業化服務,使“一田多戶”變成“多戶一田”,土地連成片,為大農機作業提供了基本條件。

  “與家庭農場、大戶經營等需要土地流轉的方式不同,聯耕聯種採取農民家庭之間合作,不用土地流轉,簡單推掉田埂就實現了規模生産,省工省本,農民易於接受,因此參與踴躍。”戴亞生告訴記者,“去除田埂以後,土地面積增加了5%左右,散田連片後,大動力先進農機可將多道工序一次性完成,提高了作業效率,而且減少了農機作業轉移、掉頭、空駛時間和油耗,僅秋播一畝地的農機作業成本就下降了35元。”

  與此同時,聯耕聯種使大動力、新型農機迅速推廣普及,帶動了缽苗移栽機、無人植保機、鐳射平地機等一批新農機示範推廣。由於聯耕聯種實現了標準化生産水準的提升,今年射陽縣的小麥獲得大豐收,聯耕聯種田塊畝産都超過1000斤,增産至少200斤。

  如皋市探索的“全託管”服務模式則是農民自願將土地委託給專業化的服務組織來經營管理,服務組織為其提供從種到收、乃至銷售等貫穿生産和經營全過程的“保姆式”服務。目前有兩種主要服務模式:一種是收穫物歸農民所有,經營主體向農戶承諾每畝小麥和水稻産量不低於800斤和1200斤,農民則向經營主體交納1200~1450元不等的託管資金;另一種是收穫物歸經營主體所有,經營主體給農民150~1200元不等的費用。

  如皋市農委主任夏文彬説:“農機合作社、農機大戶、家庭農場主等具有農機全程服務能力的主體都可以成為全託管經營主體。服務方式全程化、服務能力機械化、服務水準專業化,不僅解決了誰來種田、種好田的問題,也實現了農民和經營主體的雙贏。經營主體通過全託管服務佔有農機市場份額,而過去被束縛在土地上的農民被解放出來,所增加的收入遠超一家一戶種田的産出。”據統計,如皋市參與“全託管”的被服務農戶每畝獲得了1000~1450元不等的收益,全市18個“全託管”經營主體2013年平均年純收入超過20萬元。

  白人樸教授認為,隨著社會結構的調整,一産從業人員向其他産業轉移是必然趨勢,這是社會進步的體現。新型經營主體的出現和經營模式的探索,在實現了大機械生産和土地規模經營的同時,也有效解決了一産勞動力缺乏的問題。通過新型經營主體將農機化向産前和産後延伸也是未來發展的方向,增産型農機化發展已經實現,下一步要逐步解決實現增收型農機化的問題。

  仁發農機合作社每年都會提取一定比例的公積金用於生産的發展,公積金部分也會按農民的土地折價比例分攤到每個合作社成員,作為下一年分紅的依據,農民的利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障。“産業鏈向産前産後延伸,才能將利潤留住。”李鳳玉説。2013年仁發合作社投資建起一個糧食烘乾塔、一個種薯廠。今年,合作社正在建設一個肉牛養殖場、一個有機農産品生産基地。如今,仁發合作社有了自己的網站,網站的顯著位置是合作社註冊品牌的糯玉米、甜玉米、紅薯等産品,仁發已經開始打造自己的品牌,向銷售領域拓展。

  有理由相信,科學家的夢想,企業家的夢想,農機管理、推廣與服務者的夢想,將最終匯聚成中國農民光明燦爛的田野夢想,匯聚成中國農業的持續豐收夢想,並融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中國夢。

  (採訪組成員:呂明宜劉小偉朱先春余向東趙潔王東生毛曉雅)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