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晉商後裔種大田

  • 發佈時間:2015-04-21 00:32:50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晉商的故鄉山西,至今流傳著一句民謠:“金太谷,銀祁縣,吃不完米麵的榆次縣。”記者最近在晉商重鎮太谷縣採訪發現,務農的晉商後裔運用科學技術與規模經營紛紛發家致富。

  1畝地擔著買,10畝地推著賣,100畝地等著賣

  記者見到武海牛是在他的大棚裏。正值4月初,這個寬8米、長70多米的大棚里長滿了一人高的黃瓜秧,隨處可見頂花帶刺的鮮黃瓜。“等過幾個月黃瓜下了,還能再種番茄,一個棚一年下來至少賺三四萬吧。”像這樣的大棚,武海牛家一共有4個。

  武海牛所在的范村鎮象谷村是太谷縣最早種植大棚蔬菜的地區之一。目前村裏95%以上的農戶都在種大棚菜,連同周圍村鎮已形成數千畝的設施蔬菜生産區。“成規模之後好處多啊。”武海牛説,“技術、農資好推廣,銷售也不成問題了,1畝地是擔著買,10畝地推著賣,100畝地就是等著賣。”

  記者在象谷村看到,不少農戶的大棚外都停著汽車。武海牛告訴記者,象谷村家家戶戶都有車,村民“開車種大棚”已是尋常事。因為種大棚的收入高,村裏外出打工的人很少,不少村民還在縣城買了房。武海牛也給即將成家的大兒子買了一套,連裝修共花了50多萬元。

  太谷被稱為省城太原的“菜籃子”,像象谷村這樣上千畝的設施蔬菜種植區還有20多個。此外全縣還有規模養殖小區380個,幹鮮果園區20個,百畝以上家庭苗木農場50個。

  “集中連片、規模發展是太谷農業的一個特點。”太谷縣農委主任王保利表示,“近年來太谷縣一直推行‘連片發展,財政獎補’政策,同時通過機制創新破解土地制約因素,有力推動農業規模化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太谷縣農民去年每人平均純收入為14027元,增長12%,兩項指標大大高於山西的平均水準。

  打著大傘種大棗坐著飛機賣技術

  在太谷縣沙子地村的紅棗基地裏,有不少“大個子”的身影。這些金屬支架比棗樹稍高,頂部呈傘狀,一根根豎在棗樹旁。“可別小看這些架子,到了秋天就靠它搭起雨棚,防止雨多裂果。”太谷縣興谷棗業公司董事長李栓明説,像沙子地這樣的紅棗村,幾乎家家以棗為生,種植和管理經驗十分豐富,對於實用技術的推廣也十分積極。

  太谷是國家林業局命名的“中國棗鄉”,太谷壺瓶棗更是美譽遠播。李栓明告訴記者,目前新疆的不少地方都種植壺瓶棗,一些太谷棗農看準了市場需求,坐飛機遠赴新疆,為當地提供嫁接、修剪等種植技術和棗樹管理經驗,受到當地棗農歡迎。

  “太谷是晉商故地,這裡的農民特別‘精’,懂市場、重技術,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快。”説起科學技術對太谷農業的作用,縣科技局副局長陳立新感觸頗深。“太谷農業的科技含量高,一靠政府重視,二靠山西農業大學、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的紮根,三靠專業的科技工作者,四靠高素質的農民。”

  王保利告訴記者,太谷農民對農業技術有很強的學習意願。“比如搞職業農民培訓,很多地方組織不起人來,但太谷縣去年組織的培訓,每天都有130多人在聽課,都是自發自願的。”

  散戶養牛四五頭合作社後養群牛

  “進了合作社以後,養牛和以前完全不一樣了。”忙完了早上的飼喂和擠奶工作,老孔坐在牛舍外,點起了一根煙。現在,他不用再自己備飼料草料,也不用自己擠奶賣奶了。以前他和老伴最多養5頭牛,還挺累人,現在他家總共有40頭牛,收入也翻了好幾番。

  位於陽邑鄉的太谷昌晟農牧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10年,目前已有奶牛養殖戶12戶,奶牛870頭。合作社負責人侯建剛説,合作社與蒙牛簽訂生鮮乳收購合同,在管理上實行統一場地,統一飼草、統一擠奶、統一防疫、統一銷售。“與養殖戶散養相比,合作社大大減小勞動強度,降低養殖成本和風險,牛奶的産量、品質也都提高了。”

  為了順應奶業發展的趨勢,合作社也在積極推進標準化和産業化。“現在是一個養殖戶一個圈,今後要實現分群,引進智慧化系統進行管理,所有流程都由電腦控制。”侯建剛説,合作社還在太谷開設了8家鮮奶吧,為本地配送巴氏奶和酸奶,向産業下游延伸。

  像昌晟農牧這樣的合作社在太谷還有很多。近年來,在政府的鼓勵和扶持下,太谷涌現出一批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合作社+基地+農戶”“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等多種産業化經營形式漸成氣候。據初步統計,太谷農業産業化經營帶動農戶達80%。

  “人們常説‘無農不穩,無工不富’,而太谷人靠發展農業致富,説明農業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山西省社科院農業經濟研究室主任郭衛東表示,“深入挖掘農業的潛力,向農業要效益,農民也完全能過上殷實富足的生活,實現小康目標。”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