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信心與防控應並重

  • 發佈時間:2015-04-20 05:45:21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一季度我國經濟數據出爐後,不少人憂心忡忡。在我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一些人甚至認為我國金融風險就像“定時炸彈”,隨時有爆發的可能。

  新常態下,看待我國經濟面臨的風險,既要正視其存在,也無須過分恐慌;既要對風險保持警惕,也要堅定化解風險的信心;既要從整體上佈局,也要找準風險防控點,有效應對。

  實體經濟與金融通常“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在我國經濟處在“三期疊加”階段之時,銀行信貸風險、債務風險、房地産市場等風險的確有所積累。主要表現為:截至2014年底,銀行不良貸款增長較快,經營風險持續上升,不良率達到1.25%;全社會債務率較高,不僅是企業債務負擔較重,地方政府性債務也進入償債高峰,與此同時,一些行業債務違約進入上升期,由於過去互保聯保引發的交叉違約不斷出現;房地産市場供求關係也在發生變化,導致貸款風險抬升等。

  需要強調的是,當前從整體上看,這些風險總體可控,金融運作總體穩健,我國也有抵禦風險的能力。

  這種信心首先來源於實力。從根本上看,我國經濟運作總體平穩,就拿經濟增速來看,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仍然是較高的,這是信心最重要的來源。從各個風險點來看,銀行不良率雖然持續上升,但資本充足率超過13%,撥備覆蓋率更超過200%,意味著每一塊錢的不良貸款,銀行準備了超過兩塊錢,抗風險能力較強;此外,我國財政赤字率按國際上3%的安全線來看,還有較大空間,地方債務的背後有著優良資産作支撐;近4萬億元的外匯儲備更使得我國有能力抵禦外部衝擊等等。

  這種信心更來自於努力應對風險的行動。一直以來,我國從未忽視對風險的防範和化解。近年來,在加強對金融創新與影子銀行的監測和監管、化解産能過剩、抓好房地産和地方融資平臺等重要領域的風險管控、密切監測跨境資金等方面都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防止局部風險蔓延擴散的同時,著力化解風險,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

  堅定信心的同時,也必須時刻保持警惕。就我國目前的狀況而言,出現系統性風險是小概率的“黑天鵝”事件,但也不可大意。上世紀70年代以來,112次金融危機在93個國家爆發,不少國家深受其害,經濟長期陷入停滯甚至出現衰退。看看現在的日本,在1990年經濟泡沫破滅後,遭遇了“失去的10年”。目前,世界各國也尚未完全擺脫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陰影。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尤其在我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當下,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注重防範和化解風險。

  需要認清的是,我國各種風險隱患相互交織,互相影響,既要從整體上佈局,更要針對各個風險隱患,積極應對。

  當前,我國經濟運作中的風險是內外部各種複雜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的關鍵是經濟增速、房地産市場和美國經濟復蘇。如果經濟增速大幅下滑,金融風險就會急劇增大;如果房價跌幅過大,就會引發連鎖反應,首當其衝的就是銀行信貸和地方債;如果美國經濟持續復蘇,美元繼續走強,外部最大的不確定因素是美國加息的時點。三方面因素共同交織,使得我國經濟面臨的內外部風險和不確定性仍然較大。

  在這樣的背景下,又該如何防風險?最關鍵的是要早發現、早處理。現有的風險點,如房地産行業、地方債、産能過剩行業和跨境資金流動等,要密切監控,關注新的風險苗頭,同時也不能“一刀切”,防止處置不當造成新的風險。監管部門也要各司其職,加強協調,相互配合,共同抵禦風險。

  要通過深化改革為防風險提供制度保障。目前,存款保險制度將於下月起實施,政策性銀行改革方案已將獲批。下一步,利率市場化、資本項目可兌換、進一步放開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等各項改革將優化資源配置,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和財務軟約束等深層次問題。

  防範和化解風險,最根本的是壯大我國實體經濟。當前來看,要為其創造穩定的貨幣金融環境,引導融資成本下行,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援力度,讓更多的金融活水流向實體經濟。同時,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培育新的增長點,保持經濟平穩增長,堅持一手抓促發展,一手抓防風險,確保我國經濟穩健運作,金融風險總體可控。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