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有農機幫忙,種地不用全靠人工了”

  • 發佈時間:2015-04-20 01:55:38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最讓富民家庭農場負責人魏德東高興的,就是土地流轉後實現了機械化生産。“有了農機幫忙,種地再也不用沒白沒黑全靠人工來幹了。我家裏8個人、再加上3個雇工,就能夠輕鬆種了這3000畝土地。”魏德東説。

  山東省德州市是全國有名的糧食生産先進市,臨邑縣德平鎮富民家庭農場是德州市首家家庭農場,流轉了3000畝土地種植小麥和玉米。記者近日在富民家庭農場看到,3台卷盤式噴灌機在地頭上一字排開,噴水龍頭在地裏緩慢移動、自動澆水。走進機庫一看,不僅有拖拉機、小麥收割機等比較常見的農機,連植保機、花生收割機等較為少見的農機也一應俱全。

  德州市陵城區德興園家庭農場負責人許力,以前開辦一家地毯企業,2014年開始流轉4000畝土地種植糧食小麥和辣椒。許力告訴記者,這幾年國家惠農政策越來越多、含金量也越來越大,從中央到地方都對農業很重視、很支援,流轉土地搞農業已經成了能得實惠、嘗甜頭的“香餑餑”。

  在採訪中,絕大多數土地流轉大戶還不約而同談到,流轉土地後賺到了錢,種糧食作物每年每畝純利潤兩三百元,種植中藥材每年每畝獲利幾千元。如果發展設施農業獲利更多,比如種植大棚蔬菜每年每畝純利潤可達三四萬元。因此,他們覺得土地流轉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方向對了,再加上政府又這麼扶持,以後的道路肯定越走越寬,喜事和“甜頭”也會越來越多。

  然而,記者調查百餘名土地流轉大戶後發現,糧食晾曬難是最讓他們頭疼的問題,此外自然風險防範難、農機補貼政策不完善、貸款難等問題反映也非常集中。這些難題已經成為時刻捆在他們頭上的“緊箍咒”。

  德州市陵城區德強農場負責人馮樹強流轉了10170畝土地。“只要是土地流轉面積超過幾百畝的大戶,都會存在曬糧難。”他告訴記者,他家所在的位置距離天津200公里左右,如果按照以前在馬路曬糧的方式,這一萬多畝土地産的糧食能沿著馬路一直曬到天津。

  山東省齊河縣黃河源家庭農場負責人孫玉春也面臨這個難題。“只要解決晾曬難題,種糧利潤能翻番。”孫玉春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正常年景,種植糧食作物一畝地一年能賺兩三百元。而僅一季玉米經過晾曬後,每公斤就能多賣三四毛錢,按玉米畝産600公斤計算,就能多賺200多元。現在因為沒有曬場,玉米收穫後就要趕緊賣掉,眼睜睜看著到手的錢“飛”走了。

  此外,農機補貼政策不完善、貸款難等問題反映也非常集中。臨邑縣德平鎮富民家庭農場負責人魏德東等不少土地流轉大戶認為,許多列入補貼的農機並非市場主流機型,大戶們急需的烘乾機、噴灌機、植保機等新型農機設備要麼沒有列入補貼目錄,要麼列入目錄但補貼之後也比市場暢銷機型價格高,還不如直接從市場上購機實惠。

  德州市陵城區德興園家庭農場負責人許力、齊河縣宏澤家庭農場負責人灤紅文等十幾人反映貸款難問題。他們認為,大戶們流轉土地從事農業生産,所需資金非常大,但因為缺乏抵押物和擔保人,難以從銀行貸到所需資金。“我去銀行貸款,非讓我找個公務員當擔保人,我們全家幾十口人全是農民,去哪找公務員?最後貸款泡了湯。”齊河縣其民家庭農場負責人王秀華説。

  土地流轉大戶們認為,首先,儘快研究出臺專門針對土地流轉大戶的“所有”扶持政策。其次,要在政策導向和具體實踐中,對土地流轉大戶實行“差別對待”。最後,建議國家在扶持大戶的同時,要進一步加大農村教育、醫療、養老、低保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在社會政策上為廣大“小戶”農民“兜住底”。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