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奈兒搶先降價 其他奢侈品牌疑慮重重
- 發佈時間:2015-04-19 08:27: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What shall we do?這是香奈兒降價後,各大奢侈品牌面臨的共同問題。像CHANEL那樣降價?他們仿佛看到上億歐元的利潤面臨風險。
長期以來,奢侈品牌們對價差奉行鴕鳥政策,得過且過。很顯然,價差摧毀了奢侈品的精緻、高級感;在像素低下的圖片裏,在代購水客皺皺巴巴的提包裏,“品牌價值”被傷害;當環球旅行的中國人在國外發現自己喜歡的品牌,挂著打折的標簽,他們驚訝乃至憤怒……
CHANEL此舉一齣,把壓力推向同行——是時候作出抉擇了。“別人調價要三年,CHANEL一調到底。店舖排長隊,媒體蜂擁而至,造成 井噴 。等別家反應過來,大減價也沒人關心,那邊CHANEL已經 落袋為安 了。”一位跨國時尚品牌前中國高管説。在他看來,CHANEL的做法可以用“精明”二字來形容。
他覺得當下最痛苦的是LV、GUCCI、PRADA們,眼睜睜地看著隔壁店舖排長隊,自家門可羅雀。
THE BEST,OR NOTHING,在奢侈品調價這件事上不妨套用成:THE FIRST,OR NOTHING——那種叫作“先驅”的勳章已經被CHANEL一掃而空,跟隨者做夢也賺不到那麼多眼球。現在他們需要思考的是,為了長遠的生意,要不要跟著去調價?
但那些奢侈品行業的高管、經理人首先提出了疑問:中國區降價了,要不要補償上個月買單的顧客?我們一直説自己的腕錶可以保值,降價了,又該如何向客人解釋?現在最大的難題是中國市場客人少了,客人不來,根本原因是什麼?降價就能解決?中國降價,銷量上去,國外漲價,銷量下跌,總量上我們會不會虧錢?幾年之後是賺還是賠……
産品價位不同、中國市場佔比不同、公司結構不同、對中國市場遇冷的分析不同……找不到一個標準答案,他們疑慮重重。
奢侈品牌遠涉重洋,戴著貴族的夢幻光環而來。在中國,他們卻如履薄冰,佔不到什麼便宜。
他們從海關開始忍受時間和手續的煎熬;想找個店舖,要在泥潭般的潛規則裏浮沉;要忍受公眾“暴利”的冷眼;被山寨得體無完膚……
在中國東北,有一個奢侈品牌被餡餅砸中,他叫D&G——有些東北顧客感到,腰帶上出現這兩個大大的字母,等於鮮明地昭示了這人是真正的“大哥”(DaGe)。
一位富裕家庭的年輕女性收到先生送的一隻LV錢包,她面露難色,因為中國民間認為紅色“破財”,而這只LV錢包的內襯,正是鮮艷的猩紅。
兩年前,BOTTEGA VENATA給自己起了新的中文名字“葆蝶家”,希望改變在中國名稱錯誤、混亂的局面,把傳播規範起來。可新名字一公佈,瞬間被不分青紅皂白的批評淹沒——諧音:包跌價。
在中國,你可能莫名奇妙地火了,但這是小概率事件,你也可能不幸遭殃,因為一些讓你完全摸不著頭腦的原因。在中國做決定,局面可能滑向你意想不到的方向,更別提全面減價這麼大的事了。
CHANEL調價,説成功為時尚早。所以,在中國市場闖蕩多年的奢侈品牌們,當下仍然害怕做決定。不過,在CHANEL之後,已經有多位業界領袖表明瞭態度。
百達翡麗十分乾脆,拋出了與CHANEL相似的調價計劃,精確到各個大區:美國下調7%;中國下調18%;歐元區升7%;瑞士下降5%……從這些“零碎”的數據不難看出,百達翡麗的這一決策不僅僅是想出來的,更是“算”出來的,是對各項因素深思熟慮後,找到的一個平衡點。
請注意百達翡麗與CHANEL背景上驚人的相似。百達翡麗的擁有者是斯登家族,他們不是創始人,但他們酷愛在“傳承”這一理念上做文章。
似乎,家族企業更不能忍受價差,保護品牌價值的意願更強烈,凡事為子孫後代著想。另外,未上市的私人公司對這麼大的事執行起來更少阻礙,更強有力。
愛馬仕則表示,沒有調價計劃。“即使調價也會是在2016年年中。”他們擔心調價會打擊到歐洲顧客。確實,僅僅降中國區的價格,公司利潤會損失,漲歐洲的價格,又會得罪歐洲的老顧客,這個平衡點如何把握?
雖然相當大比例的股份在家族後人手裏,愛馬仕畢竟是一個已上市的公眾公司。他們所受的限制包括:2015財年的預算早已制定好,突然調價會把預算徹底攪亂——你們家年初對投資者説預期賺多少多少錢,雖然只是預期,投資者也會當成是非正式承諾;如果突然年中來個急轉彎,全球大調價,年末的財務結果……便很難預期了。
如果愛馬仕想調價,最快的辦法莫過於現在開始做各種準備,在下一年的預算制定時充分考慮調價帶來的影響,然後,在下一個財年開始實施。所以,有新聞標題這樣寫道:愛馬仕降價?要等到猴年了。
最新消息,另一奢侈品巨頭、歷峰集團旗下當家品牌卡地亞也宣佈,實行全球價格調整,香港市場率先降價5%。
剛剛發佈慘澹成績單的PRADA也表態了,要調價!因為歐美的增長填不上中國的虧空,想救中國市場。但別高興太早。PRADA這個上市公司,和愛馬仕一樣受到規則的嚴格約束,很難馬上就做全面、大規模調價。另據獲悉,PRADA近期內部存在多重壓力,可能無心展開如此大的變革——調不調價,還取決於這個品牌的自身處境。
綜上所述,未來決定跟進、展開調價的奢侈品牌可能是:家族企業、非上市的私人公司。
即使品牌方願意調價,有沒有能力完成調價這個高難度動作,也是疑慮。
原歷峰集團亞太區首席執行官顧騰提出,品牌的分銷方式可能跟這事也有關係。如果你有一部分生意是零售、一部分是批發,調價就需要和批發業務相關的一級、二級、三級代理商溝通,每一個環節分擔多少漲跌幅——不如全部直營零售的品牌來的方便。
一位曾在四大會計師事務任職的資深稅務專家説:調價的過程還需要面對海關和稅務部門的質疑。一款零售價約人民幣38200元的CHANEL手袋,如果降到人民幣30000元,請問海關進口價該怎麼調整?如果進口價下調,海關徵的關稅會相應減少,海關未必放行。如果進口價維持不變,零售價的下調必將帶來利潤空間的壓縮,所得稅就會打折扣,稅務局又很可能不答應。海關和稅務的期待是方向相反的,你有沒有辦法做出一個讓雙方都接受的改變?“CHANEL做這件事,沒有一個充分的準備過程,是根本不可能的。他們可能早已經雇傭過大量的會計、稅務專家,幫助他們制定計劃,經受住方方面面的質疑。”上述資深稅務專家説,其他環節同理,只能憑想像了。
MICHAEL KORS、COACH、BURBER-RY……別忘了這些品牌,他們都長期面臨巨大價差、都是上市公司、有批發和零售多種渠道,他們會為價差做些什麼嗎?“那些更親民的輕奢品牌,面對的問題更嚴重。”奢侈品分析師Hemmerle説,當中國人到這些品牌誕生國或者其他國家,發現這個品牌不僅價格要便宜很多,還會出現在Outlets裏面,完全沒有在中國的尊貴感,就會感到“被騙了”。
現實很殘酷,顧客或許會原諒CHANEL和愛馬仕,但不會原諒輕奢品牌。“品牌在不同國家定價、定位差距太大,是不可持續的,最終會狠狠傷害到品牌自身,顧客會走開。”Hemmerle説。
在這個問題上,無人例外。有些品牌會立即大刀闊斧地跟進調價;有的會花時間把財務上的衝擊降到最低,分階段調價;有的可能還將鴕鳥下去……不同的選擇,決定了他們在中國的未來,乃至整個品牌的命運。
調價,對於CHANEL來説,絕不是換個價簽就可以等客到府的事。至於其他品牌,也絕不是説一句“同去、同去”,就可以“於是同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