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論斤賣書的商業模式能長久嗎?

  • 發佈時間:2015-04-18 06:33:36  來源:長春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一共5斤,90元錢。”這不是在菜市場買菜,而是在一家書店收銀臺買書。日前,記者在重慶路一家新開張的書店看到,這種“拿書當菜賣”的促銷方式引來不少人,而消費者對此褒貶不一。

  打折書的“升級版”

  13日中午,記者來到重慶路與大經路交會處附近,這家剛開張的書店門口廣告牌上醒目寫著“百萬圖書論斤賣”的字樣。店內書籍分為小説類、教育類、生活類等,這些書大部分很新,有的用透明紙封好,每斤賣18元錢。入口處的桌子上放著一台電子稱,購書人需將書交給工作人員過秤、付款。

  經過一番挑選,市民小胡購買了一套原售價100多元的書,結果稱完要交65元。“挑好的書,直接就在收銀臺稱重打包,這種感覺就像平時在農貿市場買白菜。”小胡説,這種做法其實是賣打折書的“升級版”。

  消費者褒貶不一

  如何看待圖書論斤賣?有市民對此不以為然,“書怎麼能論斤賣,這又不是青菜蘿蔔,這樣賣書不大妥。”退休教師劉先生就看不慣論斤賣書的行為,他覺得書是傳承知識的工具,應該愛惜和尊重,這樣賣是對作者的不尊重。與劉先生持相同觀點的人還不少,李女士説,她家藏書不少,一本本都是自己精選細讀過的,像寶貝一樣愛護著,像賣廢紙一樣稱斤賣讓人心裏不舒服,她覺得難以接受。

  也有市民認為,論斤賣書是價格戰的一種,是商家吸引顧客眼球的促銷手段之一,無可厚非,書籍的最大價值在於使用,不必拔高到“尊重知識與否”的高度。

  論斤賣其實不便宜

  事實上,論斤賣的書並沒有想像中的便宜,比如一本600多頁的《健康養生全集》,標價36.5元,稱出一斤半重,要25元。論斤賣只是讓人覺得更便宜,其實多數圖書經稱重後相當於打7至8折。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些書都是庫存積壓的書,進價普遍極低,有的低至1折。目前全國每年出版新書40多萬種,圖書存量較大,紙張也不是西方國家普遍使用的輕質紙,所以圖書都很重,那些大部頭畫冊更是“重如板磚”。讀者的心態“求新鮮、便宜”,以為一本書沒多重,正是讀者的這些“消費錯覺”,讓他們選擇了“稱書”,經營者玩的就是一場“消費心理學”的遊戲,讓老闆賺得盆滿缽滿。

  實體書店經營需創新

  “實體書店有房租、人工等成本,有的顧客在店裏選好書轉而去網上買,我們現在進書都是網店很少打折的書。”一書店經營者告訴記者。記者走訪了市內一些大型書店,發現購書的人寥寥無幾,在長春聯合書城,記者看到除了一樓暢銷書櫃檯前顧客不斷,樓上幾層的顧客很少,書城銷售以教輔、考試等工具書居多。

  面對消費者購買習慣的改變,北京、杭州一些地區興起了24小時營業的夜讀書店,長春新華書店嘗試多元化經營,除了銷售圖書還出售文具、音像製品,還開設咖啡吧等增加休閒功能,提高服務品質,在幾個分店採取“主業加副業”的經營模式,部分場地對外招商,經營數位電子産品等項目,借此來加強書店和顧客的“粘連度”。

  “現在很多書店都有悠揚的音樂和閱讀角,現場看書翻書,能更直觀地感受書的品質和內容。”苑女士説,她和愛人喜歡看書,每月都買幾本,網購圖書雖然折扣大、購買方便,但實體書店不會被替代,在實體書店和書親密接觸,是一種很享受的過程。作為文化城、大學城的長春,實體書店應該在自身服務、環境、圖書品質、價位以及銷售模式上多下功夫。

  商業模式or噱頭?

  吉林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劉柏教授認為,論斤銷售的做法是一種行銷手段,是一個噱頭,這種行銷模式並不適合圖書。“書是一種個性化文化産品,它不可以像賣白菜那樣採用論斤賣的模式,圖書論斤賣對出書人是一種傷害。”

  作為一種行銷策略,“按斤賣書”的噱頭可能會刺激人們的好奇心,不過劉柏教授認為,這種行銷手段很難長久持續,“商業模式和營利模式的創新,要經過市場的檢驗,一時的熱鬧不代表成功,需要時日的檢驗。”

  業內人士認為,實體書店儘管在價格上難以與網店競爭,但實體書店卻可以為讀書人提供一個購書、閱讀、體驗的真實空間,還可以利用“實體”開展作者簽售、與讀者的交流、書友會一系列活動,為書店培養“粉絲”,只要充分發揮優勢,實體書店照樣可以迎來自己的春天。

  圖書論斤賣現身長春。富沛海 攝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