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微演藝”:把觀眾變成演員
- 發佈時間:2015-04-18 02:31:41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
公共文化服務是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明確要求引入競爭機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如何激活了社會力量,提高公共服務供給效率?近年來,福建福鼎、四川成都、重慶潼南等地創新機制,促進社會組織發展,讓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更好地滿足了公眾多層次的文化需求。
王學思趙鵬
畬族原生態舞蹈、畬族傳統嫁娶習俗、草根明星的表演……日前,作為福建省福鼎市“中國微演藝”系列活動之一的佳陽畬族鄉“雙華二月二會親節”盛況空前,吸引了閩浙邊界十里八鄉上萬群眾的眼球。
據統計,始於2013年的“中國微演藝”目前已經吸引24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28個省市自治區近2000余草根文藝愛好者,來到福鼎參加538個門類的節目表演,惠及25萬人次觀眾。也就是説,這個城市平均每3個人中,就有1人就參與過一次。
“中國微演藝”為啥能這麼火?
為草根提供圓夢舞臺
今年50歲出頭的李寶英是福鼎流美社區的居民,平日裏一閒下來她就喜歡和鄰居們一起去跳廣場舞。“最初跳廣場舞只是為了鍛鍊身體,後來跳得越來越起勁,就挺想有個舞臺展示一下。”李寶英説。和她有同樣煩惱的還有孫秀智,年近50的她最放鬆的事就是晚上跳廣場舞,總盼著有一天能上正規舞臺“秀”一把,卻一直沒機會。
在人們想演、想秀的渴望中,2013年初,福鼎推出了以民間選秀為主體的文化惠民活動——“微演藝”。“‘微演藝’計劃一齣,我們第一批報了名。”孫秀智説。
“微演藝、大舞臺,我有夢想我就來。”一時間,這個民間“秀場”活動得到眾多草根文藝愛好者的響應和報名,圓其文化夢。他們來自四面八方,有社區居民、農民、個體戶、中小學生、回鄉大學生、退伍軍人、外來務工人員等。
幾期下來,“微演藝”名氣大了起來。雖然沒有演出費,“微演藝”名字前也多了中國二字。如今在福鼎,平均每兩周就會舉辦一次“中國微演藝”的演出。
“我們都參加好幾期了,每期內容都不一樣。沒別的,就是開心好玩。”市民梁小丹的5人參賽團隊叫“辣媽組合”,她們的夢想是在這個舞臺上演出中國版的《媽媽咪呀》。
節目由觀眾“喊出來”
創辦之初,節目的選擇就一直秉承“家常味、泥土氣、小而活”的原則,要求每個節目不超過6分鐘、人數不多於6人、每期演出最多8個節目、節目源於興趣愛好也包括民間絕技……就是這樣一台“小”演出,卻每次都一票難求,為何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
“因為節目是觀眾自己‘喊’出來的。”“微演藝”總導演陳生説,節目都是來自民間最“草根”的,也是百姓最喜聞樂見的。演員會走到觀眾中進行互動,觀眾則用掌聲歡呼聲來給節目評分,噪音分貝儀顯示的聲音越大,分數越高,得分高可以再次晉級。一位鄉村教師説:“‘微演藝’好就好在接地氣地把幾千名觀眾變成了演員,讓臺上台下熱烈互動。”
“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這項活動,我們不僅在福鼎市的各大媒體上廣泛宣傳,還開通了微信、微網志等公眾平臺,增加了多種報名渠道。”陳生説,舞臺完全向草根們敞開,只要是健康向上的節目都可以上臺比試,僅頭一年的活動組織,“中國微演藝”就儲備了251個節目,現在有500多個。
微成本帶來大效益
過去,文化惠民工作依靠的是財政供養的專業文化團隊,提供的節目有限,要想編一台新劇,時間長、投入大、成本高,還不能滿足更多群眾的文化需求。“中國微演藝”由於節目來自民間,且數量多,政府花很少的錢就能組織起一場演出。
“現在隨便整合一下,就能一連辦上十幾場對外演出。而且幾乎不用投入經費。”福鼎市文體新局局長費允忠説,平均每期投入僅2萬多元。“每次的演出成本主要由兩個方面構成,一是給一些外地選手提供路費補貼和住宿,再就是搭建舞臺、租用設備的費用,支出都不太高。再加上這是一項長期的惠民活動,與一些公司合作次數多了,也就拿到了最低折扣。”陳生説,“未來我們還將引入民間資本對活動進行贊助,這樣演出費用問題基本就可以解決了。”
微成本卻帶來了大的社會效益。許多民間藝術通過“中國微演藝”的舞臺發揚光大。福鼎京劇提線木偶藝人姚義炳得意地説,在“中國微演藝”演出後,已有3位年輕人表示要跟他學藝。“我們20多年沒招到學生了!”
此外,“中國微演藝”還曾支援福鼎貫嶺鎮的“檳榔芋”農業賽事、“梔子花”採摘節慶,以及前岐鎮的“四季柚”、硤門鄉的“畬族四月八”、蟠溪鎮的“茶葉推廣”、南鎮村的“開漁節”等活動,讓農民兄弟感受到新文化對他們生活、事業發展的幫助,營造與鋪墊促農村老百姓增收脫貧奔小康的新路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