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新化牌”複印店開遍全國

  • 發佈時間:2015-04-17 02:34:13  來源:長沙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長沙晚報記者 聶映榮

  如果你走遍全國各地,在各處複印店都能聽到婁底新化人的“湘音”,不要覺得意外,因為有20萬人的“新化複印軍團”,佔據了全國85%的列印複印市場份額。近日,一篇題為《新化複印産業的生命史》的北大博士論文在網路上走紅,上述數據也來自於這篇論文。昨日,記者在長沙走訪一些新化人開的複印店,探訪這個“軍團”中普通一員的家庭複印故事。

  從業:一大家人開了五六家複印店

  昨日中午1時40分,岳麓區靳江路中南大學新校區,趕著去教學樓上課的學生成群般湧來。旁邊的列印店裏,羅勇華(化名)夫妻倆忙得不可開交。

  羅勇華夫婦老家在新化縣洋溪鎮,上世紀70年代,這個鎮就成為了新化複印産業的擴散中心。《新化複印産業的生命史》一文中描述,這裡的小孩們拼音都還沒學會、加減乘除都還沒弄明白,就已經學會了把影印機拆來裝去當巨型的變形金剛玩。

  羅勇華的女兒雖然沒有玩過這個“變形金剛”,但年紀輕輕便從事複印行業。七八年前,女兒讀了一年職高就退學,她寧願到表姐的複印店當學徒。

  “我家的親戚在各個地方開了五六家店,並不算多的。”羅勇華説,他的姐姐、侄女等親戚在陜西、浙江、重慶、湖北等地都開了列印店。如今,村裏只有年老的人留在家裏種地,很多年輕人都出來從事複印行業。

  市場:學校周邊九成複印店姓“新化”

  談到中南大學周邊二三十家複印店,羅勇華毫不猶豫地説:“起碼有90%是新化人開的。”這種情況並不僅限于中南大學周邊,更不僅限于長沙。在武漢讀過大學的陳先生説,他們學校共有8家複印店,不論進哪家都能聽到老闆一口的“新化普通話”。上述博士論文的作者馮軍旗在北京也做了調查,北京大學等高校周邊85家複印店有55家是新化人開的。

  馮軍旗在論文中認為,“親帶親、鄰帶鄰、友帶友”的模式讓新化複印産業擴張迅速。對此,羅勇華深以為然,他這家店就是印證之一。2011年,他的女兒在親友的帶動下,來長沙開了這家店,羅勇華夫婦也放棄了建築工的工作過來幫忙。

  很多人心想:“新化人把複印店開遍了全國,真了不起。”但羅勇華等人並不覺得有自豪感,反而有些擔憂。他説,現在複印店太多,價格壓得過低,一角一張甚至八分一張,每張利潤不足兩分,除去租金、電費等等,一年掙不下多少錢。他的親戚在外省開店七八年,至今沒有一人買得起房。

  對話:“價格戰”取得了市場,也拖累了新化人

  記者查詢發現,《新化複印産業的生命史》早在8年前就發表出來了。作者馮軍旗早已博士畢業,目前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昨日,記者與其進行了對話。

  長沙晚報:8年前寫的論文,為何在最近火了?

  馮軍旗:我也覺得有些莫名其妙,朋友告訴我我才知道。這本來是我的一篇課堂作業,當時發表在一本並不出名的刊物上,沒有多少人關注。不知道為什麼,8年以後又火了。

  長沙晚報:在您看來,為何新化人的複印店會開遍全國,並能長期佔據高市場份額?

  馮軍旗:這是幾個因素疊加形成的。第一,複印行業本身有技術門檻,除了操作機器,還有維修機器等等。最早入行的新化人掌握技術後,只願意把技術傳授給老鄉。第二,新化人入行這麼久,已經形成完整的産業鏈,從售賣機器、紙張,到後期複印、維修,他們開店更加便利。第三,他們很重視血緣、地緣的紐帶關係,親帶親、鄰帶鄰、友帶友,形成獨有的師徒制。不管是找合作夥伴還是學徒,他們一般只從老家找人,這導致了新化複印産業的原子式擴張。第四,在血緣地緣因素的影響下,他們這些老鄉能拿到極低的成本,也打得起價格戰。如果不是新化人開複印店,在價格戰的擠壓下,往往更難生存。

  長沙晚報:調查完之後,您如何看待這種行業現象?

  馮軍旗:這其實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現象,始終受到傳統的血緣地緣觀念影響。另外,這也是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一個寫照。改革開放之後,農民可以出來打工、創業,新化人從一個縣走向了全國。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新化人用“價格戰”發展這個行業,可能並不能良性地持續下去。雖然他們佔領了市場,但有些人卻因為價格過低,扛得太累。這需要他們整體性地尋找不一樣的發展道路。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