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否認“外資撤離潮”:實際數據不支撐這種説法
- 發佈時間:2015-04-16 15:26:11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北京4月16日電 今年以來,松下、夏普、佳能、微軟等公司相繼決定或考慮關閉中國工廠,一度引發跨國企業將在中國進行普遍調整的熱議,不少人甚至據此提出,外資已形成撤離中國“潮”。
在今日商務部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對此表示,從數據來看,外商對華投資總體上進大於出,並未出現所謂的撤離潮。
數據顯示,外商投資新設企業數和實際外資金額分配增長22.4%和11.3%,終止企業數是下降17.6%,減資企業數也比去年下降了35.7%,其中製造業領域分別下降11.8%和37%,總體呈現進大於出的趨勢。
沈丹陽表示,我國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大力推進各項改革。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探索對外商投資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同時加大對外商投資企業合法權益的保護,使吸收外資環境持續改善,是吸收外資規模持續增長最主要原因。
他指出,儘管也有一些跨國公司對投資環境有所抱怨,我認為這主要是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之後的不適應。比如我們的勞動力成本有所上升,經濟發展速度放緩,一些外商投資企業也可能是經營不善等因素,受這些因素的影響,確實有少數跨國公司對在華業務進行了調整,但總體上看數量非常有限的。
沈丹陽列舉了三組數據佐證其分析:首先,據聯合國貿發會議今年一月底發佈的《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2014年中國吸收外資1280億美元,首次成為世界最大的外資流入國;其次,據上海美國商會《2015年中國商業調查》,有73%和75%的受訪企業2014年在華業務實現盈利或者收入增長,有67%的受訪企業計劃2015年擴大在華投資;此外,今年一季度全國實際利用外資比去年同期增長11.3%,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
數據表明,我國投資環境的綜合優勢依然突出,吸收外資的綜合競爭力依然比較強。
既然從數據上看,我國吸收外資規模持續增長,為何仍然會出現“外資撤離潮”之類的説法呢?
沈丹陽認為,這跟新常態下外商投資的投向結構發生變化有關係。一個顯著的變化是,2001—2014年我國服務業吸收外資佔比從原來2001年的24%,截至2014年已經提高到55.4%,製造業利用新增外資的規模和比重持續下降,即原有的一些製造業外資企業在這種情況下對中國的業務進行了一些調整。
“製造業外資的下降和原有製造業外資的調整,實屬正常,只是因被個別境外媒體關注甚至‘放大’,所以才有所謂的“外企撤離潮”這樣的説法”,沈丹陽指出。(萬方)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