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丁蟹效應”與“北水南下”

  • 發佈時間:2015-04-16 08:22:47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期在“北水南下”利好的提振下,相較A股等其他市場而顯得長期沉寂的港股突然被大量涌入的資金攪動得熱鬧非凡:恒指連續收大陽創新高,以往單日上漲逾千點的稀罕事一下子變成老股民和新股民眼裏的“新常態”,大市總成交也從幾百億港元輕鬆倍增至千億數量級……然而就在此時,香港無線電視(TVB)突然宣佈近期重播一部上世紀90年代的電視劇《大時代》。消息霎時間在香港老股民圈裏炸開了鍋,大家驚呼“‘丁蟹效應’來了,大盤要跌了!”果然,港股大市真的在本週應聲回調了。

  這個奇怪的現象可能會讓一些剛剛染指港股的內地投資者心裏畫出一個大問號:一部老掉牙的電視劇何以和股市有這麼大的聯動效應呢?

  原來,早在1992年,當這部講述香港股民血淚史的《大時代》播出一個月後,恒生指數下跌多達近1300點,由TVB當紅小生鄭少秋飾演的男主角丁蟹在股市敗北的一幕,在許多香港股民的現實生活中重現,“丁蟹效應”由此傳開。以後每逢飾演過丁蟹的鄭少秋有新劇上映,股市也多數會出現急瀉。有統計顯示,自1992年至2013年的21年間,“丁蟹效應”已經應驗了33次,最慘烈的一次出現在1997年,鄭少秋主演的《江湖奇俠傳》播出後,恒生指數大跌26.4%;近年鄭少秋出演的一部名為《忠烈楊家將》的電影在首映的第二天,港股就下跌了600多點。

  由此可見,鄭少秋成為股市“另類指標”其實是有原因的,港股股民見“丁蟹”如見熊出沒,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TVB計劃重播《大時代》的消息,攪得港股老股民們寢食不安了。

  不過,“丁蟹效應”並非次次見效,有統計顯示,在鄭少秋主演過的17部電視劇中,有6部開播時港股曾經出現上升。所以從心理學角度看,所謂“丁蟹效應”,其實質更多的是一種心理暗示。如此,港股投資者可以想像,“丁蟹效應”會不會成為主力操縱大市、期指的藉口呢?

  實際上,鄭少秋不但創造了“丁蟹效應”,也發明瞭“大奇跡日”——2007年7月,鄭少秋主演的《榮歸》在亞視播放後股市仍不停下跌,直至8月17日恒指在收市前因為利好消息大幅反彈1000多點,“大奇跡日”自此得名。

  對於通過滬港通南下投資港股的內地投資者而言,的確應當多多少少了解一些港股市場上的炒股文化,除了“丁蟹效應”、“大奇跡日”,還有即日鮮、粉飾櫥窗等等。人們常説入鄉隨俗,因此新資金新股民更多了解到當地的市場文化,也就更容易融入其中,如果加上良好的心態和一定的財務實力,就能力保不會在茫茫股海被攪得茫然不知所措。

  近期“北水南下”為港股增添動力,一些港股分析人士坦言現在是“資金市”,正是源源不斷的“北水”通過滬港通等渠道大舉南下,才令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沉寂多年的港股得以重振雄風。

  那麼,在港股新“大時代”來臨之際,投資者尤其是新手應當如何自處呢?顯然,港股和A股在規則、制度等多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因此南下的“北水”除了要保持興奮外,更要先適應水土。另外,還要堅守一些市場投資原則,例如:面對近期動輒幾百上千點的大市上漲幅度,投資者切記保住勝利成果,因為股市的錢是賺不完的,不要試圖逃頂,更要切忌被勝利衝昏,成了三更窮、五更富的賭客;鄭少秋飾演的丁蟹跳樓一幕教訓股民:永遠不要與市場作對,即使作對也要有認輸出局的準備;在全民皆股的大時代,搭一搭股市大漲的順風車自是不在話下,但雞蛋不要都放在一個籃子裏,不妨將部分股市的盈利轉投在定存、債券、基金等更為穩妥的品種上,如此,既可以繼續借大升市賺錢,又不怕大市突然逆轉要承受財務壓力,一邊開開心心工作一邊輕輕鬆鬆享受投資樂趣,妥妥的!何樂而不為?證券時報記者 呂錦明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