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股為何“斯人獨憔悴”?
- 發佈時間:2015-04-16 07:36:41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有台灣媒體日前統計比較説,今年以來深圳股市已上漲52%左右,上海上漲25%,香港、日本股市也都上漲10%以上,南韓近9%,但臺股今年來只漲3%多,動能不佳,成交量根本出不來,顯得有些寒酸。
有人諷刺説,臺股如此與全球市場脫軌,仿佛與世隔絕的化外之境。上海、深圳及香港股市近期大牛行情是否對臺股造成磁吸效應?周邊股市暴衝,何時輪到顯得獨自憔悴的臺股?臺股能否借勢重新站上萬點?這些都是島內業界最熱門的話題。
台灣“金管會主委”曾銘宗答覆外界疑問時説,探討臺股成交量不夠的原因,證交所稅率算一個,“不可否認,千分之三算高了”。國民黨“立委”羅明才説,既然證交稅率過高,致臺股成交量無法突破,應該考慮修法調降。相關部門對此的答覆是要到年底才能見分曉,似乎並不熱衷。
更有媒體抱怨,金融政策環境不佳,讓臺股一直抬不起頭來。比如股市的復蘇,往往收益於寬鬆的貨幣政策,但島內下半年可能追隨美國的步伐升息,與開閘放水“養魚”的大環境格格不入。要鼓勵長期投資,應該對資本收益課重稅,但現在的稅制卻是把股市當做“財政羊毛”來薅,要拿股息收益做文章,來補充島內的健保支出等,等同變相鼓勵做短線。
“財政部長”張盛和進一步分析説,過去臺股也曾上萬點、每日成交量達2000億元(新台幣,下同),可見“稅不是主要因素”,與臺股交易量和基本面及大環境有關。
所謂大環境,在本報記者看來,第一就是島內經濟基本面的持續平庸化。一組數字足以説明問題,台灣去年GDP的成長率為3.78%,平均薪資卻仍然停留在15年前。貧富差距拉大,房價物價高企,從當局官員到普通市民都在抱怨。反觀大陸這些年靚麗的經濟成績單,如果非要對比,經濟基本面的差距,正是臺股斯人獨憔悴的縮影。
而量能不足是這次臺股萬點攻堅戰的最大問題。臺證交所董事長李述德也不諱言,臺股成交量近年確實在下滑,除了受稅賦問題影響股市資金,還包括其他國家和地區證交所邁向國際化,導致台灣資金外流。以2014年臺股成交量與2009年相較,下滑達26%。
有人説,馬當局2012年拋出證所稅議題,島內資金開始加速外流。一個“四不像”的政策,讓臺股要死不活。有媒體統計,流出島內的資金額度累計達5.6兆元。在錢跑光光之後,沒有足夠真金白銀的認可和支撐,這次萬點行情可能只是一場春天裏虛幻的夢。
雖然“立法院”表態,部分證所稅延後實施3年,但近日並沒有看到出走的錢歸隊的跡象。有證券業者表示,當初當局把錢趕走了,這些錢在外面都賺了不少,誰願意回來?大陸股市的漲幅驚人,受益的當然有來自島內的資金。兩廂對比,乖乖留在臺股,只能看著別人賺大錢。難怪近日不少島內業者接到諮詢電話,詢問如何透過合理管道炒港股甚至進入滬深股市。
台灣股民這麼冷漠,不外乎兩大原因。其一,2008年的金融海嘯賠怕了,許多民眾寧可買固定收益型商品,導致高收益債基金至今熱賣;其二,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多數投資人認定萬點就是臺股高點,而目前已來到9600點,現在進場“肉”不多,寧可在旁觀望。有業界分析師苦笑著形容,“散戶不進場,日子真難過,只好期待先過2007年高點9859,再看看散戶能否熱情一些。”
也有台灣媒體看到,滬深港股市的狂飆背後,是大陸在有步驟地朝向金融自由化的方向前進。股市雖然不見得長紅,但大陸股市將走向健全化是確定無疑的。而談到臺股的落寞,以及一直希望打好經濟金融“亞洲盃”的台灣,不但申請加入亞投行遭受反對黨和部分輿論的攻訐,臺滬通等兩岸互通互利的高招也“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當然,悲觀的聲音固然佔上風,臺股的看多派也一直不屈不撓。樂觀派認為,臺股固然受種種羈絆,同時也有多重利好,會讓復蘇和補漲在望。不知道在如此的信心之中,學習大陸加快金融自由化升級的步伐,把落實滬臺通提上議事日程,算不算一個重要的支撐記者 任成琦 吳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