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雅安:為農業産業安上科技“引擎”

  • 發佈時間:2015-04-16 01:30:44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阮蓓

  創新,對於名山(國家級)茶樹良種繁育場副場長楊雪梅來講,不是個陌生的詞彙。上世紀80年代繁育場落戶,開創了當地茶樹良種繁育科技先河,2008年被國家科協審核命名為“科普惠農興村計劃先進單位”,成為全國最大的茶樹良種繁育基地之一。

  在地震災後重建中,繁育場致力於優良品種選育、雜交試驗等研究,目前擁有國家級和省級茶樹良種資源200余個,茶葉産量産值、良種化率、機械化率、良種茶苗繁育等指標均名列全國前茅。

  這是四川雅安農業産業恢復重建的科技力量。“4·20”蘆山地震兩週年之際,一個體制完善、機制靈活、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在當地已基本建成,涵蓋創新——孵化——轉化全過程的農業科技平臺落地生根,為全市災後農業産業振興安上“引擎”。

  科技助力壯大特色産業

  位於名山縣觀光茶園核心區的茶樹良種繁育場,現已發展成為集種植、科研、培訓、生産加工示範、茶文化體驗為一體的綜合園區,以其為核心的33萬多畝茶葉産業基地覆蓋全縣,良種化率99%以上,農村每人平均擁有茶園1.38畝,居全國第一。其中,名優茶總産值逾17億元,茶産業已成為當地名副其實的支柱産業。

  楊雪梅告訴記者,由茶樹良種繁育場培育出來的國家級茶樹良種名山白毫131、省級茶樹良種名山早311、名山特早芽213等,佔全縣栽種面積的1/3左右,繁育場每年可提供無性係良種茶苗2億株,良種穗條10萬公斤以上。

  特色茶業壯大依賴於科技的強大支撐。據名山縣茶業發展局高級農藝師吳祠平介紹,在災後重建中,市茶業局聯合農業局、科技局先後在名山成立多個農業專家大院,借助四川農業大學的科研優勢,以龍頭企業、合作社等為主體,廣泛開展茶葉現代種植技術培訓,不斷提升茶葉産量和産品附加值,實現名山茶業産值逐年成倍增長。

  依託科技,全方位助推特色産業重建。2014年,在高山農業科技公司的引領下,兩家科技農業開發公司入駐滎經縣泗坪鄉,帶動全縣2000畝天麻規模化發展和産業化經營。目前公司種植的天麻已進入有機轉換期,生産管理負責人車國平開春後就沒休過假,“2月開始進溫室,3~5月進行春栽,5月底前要完成人工授粉。”

  更讓車國平興奮的是,“政府投入800多萬元,從108國道到管家山,甚至基地生産便道全部硬化。還有育種繁殖補貼、産業改造提升工程、水土保持項目等,扶持力度很大。”

  掃一掃手機二維碼,基地、原料生産、成品、銷售全過程一目了然。在滎經縣塔山茶葉公司萬餘平方米的加工廠,一條設備先進、年加工能力2000噸的現代化茶葉加工生産線已經建成,吸納百餘名農戶家門口務工的同時,也完成了全縣首家農産品品質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公司辦公室主任徐娟告訴記者,目前市農業局投入建設的一套實時監控系統正在該公司試運作,建成後將實現農産品基地可視、可追溯,進一步確保“舌尖上的安全”。

  立足資源打造生態示範區

  綠色、生態,多年來一直是雅安的一張王牌名片。

  “生態文明”是貫穿重建全域全過程的理念。根據全市“1258”總體思路,百里茶産業、百里獼猴桃産業、百公里百萬畝金果花果産業、滎經森林雲海等四條生態文化旅遊經濟走廊,將災後恢復重建和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統籌起來,“一業興百業旺”的帶動效應凸顯。

  雨城區上裏鎮廟圷村“水景家園”串接“百里生態茶文化旅遊經濟帶”上的兩個村,重點發展茶葉、食用菌等特色産業,並配套完善觀光遊道、荷塘月色等休閒設施,將産業園區打造成現代農業體驗公園,實現了“社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産品變禮品”。今年年初,村民胡群通過土地入股加入了老馬田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並參加了管委會成立的公開選舉。“政府投入建設的路、渠等基礎設施,按總投入除以建設面積,再加上按每畝2.7萬元左右的徵地標準折資入股,具體股權分配還在商量中,但怎麼算都穩賺。”老胡告訴記者。

  以科學重建為宗旨,優化産業結構,加快推進農業産業向精深、高端轉型。于2013年引進的四川省益諾仕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中裏鎮龍泉村7組建成100畝歐洲果蔬試種基地。公司規劃在未來3年內引進迷你獼猴桃、藍莓品種150余個,到2016年完成“迷你獼猴桃基因庫”建設。屆時園區迷你獼猴桃標準化種植面積將達2萬畝,帶領當地95%以上的農戶進入農業産業化經營領域。

  産業提檔升級,隨之而來的是觀念的轉變和眼界的提升。

  坐落在碧峰峽鎮蘆山腳下的舒心農場,一改過去複製城市園林風貌的做法,90%以上的植物不修枝、不造型,保持其自然生長,打造出別具一格的花園式家庭農場。全國科普示範基地、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先進單位、全國巾幗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基地……以奶牛養殖為主導産業的舒心農場頭上閃爍著各種“科技光環”。畜牧獸醫出身的負責人趙曉瑛坦言:“我們制定了比法定要求更嚴格的技術規程,達標防檢不容許有任何死角。”

  截至目前,雅安全市已建成綠色食品生産基地48萬畝、有機食品生産基地25萬畝,累計完成農業恢復重建規劃項目投資21.63億元。去年,四川省政府批准通過的《雅安市城市總體規劃2013—2030》,將雅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作為9大功能組團之一進行打造,目前已初步建設成新農村發展研究院與園區互動推進的農業科技創新孵化中心,為五大“雅”字號農産品品牌提供科技保障。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