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財經 > 産經 > 産經要聞 > 正文

字號:  

千年古剎商業化困局:四大佛教名山上市融資

  • 發佈時間:2014-12-01 09:37: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陳莎莎  責任編輯:張少雷

  出海、上市、法人,這些離千年古剎多遠?動漫、部落格、基金,這些離得道高僧又有多遠?

  真不遠。社會的現代化、商業化,已經開始敲千年古剎的門,叩修行者的心。

  拒絕,還是隨流?記者近日拜訪了3個寺院,採訪了3位沙門(佛教出家眾),他們一邊在佛教界運用現代科技, 適應現在的社會,一邊又對無孔不入的商業化感到無奈,痛心。他們的心路歷程,也許是另一個反觀社會發展的獨特視角。

  誰的寺廟

  經營收費、高價門票、拉客聚財,這是商人的寺廟,還是方丈的寺廟?學誠法師告訴記者,其實在法理上,很多寺廟都沒有明確的法人地位

  學誠法師是龍泉寺方丈,還是中國佛教協會駐會副會長(協助會長工作)、中國佛學院副院長。龍泉寺在學誠法師帶領下,正在積極地融入現代化。動漫、9種語言的部落格、網路科技等現代化技術,已經成為龍泉寺弘法的手段。

  對於一些地方政府、私人、企業,利用寺院進行違法經營,學誠法師曾多次譴責,但他認為,在當前,許多寺院幾乎無力維護自身權益。

  學誠法師説,佛教活動場所(寺院庵堂)沒有明確的法人地位,不能獨立享有民事權利,是導致寺院“被綁架”的首要原因。目前全國佛教3.3萬個宗教活動場所,大多數尚未能辦理房地産權登記。沒有明確的法人地位,不能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不具備完整的民事主體資格,寺院“被假冒”就沒辦法維護自身權益。

  “由於歷史原因,目前我國相當一部分寺院被劃給旅遊部門(以及園林部門與文物部門)管理,至今無法收回給佛教界。”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長老指出,如果不能解決寺院的法人地位問題,寺院無力維護自身的權益。

  甚至還有一些“假冒寺院”。“有的企業或個人,為了旅遊與經濟目的,私自修建寺廟,建成後按照商業模式運作賺取利潤。此類寺廟既沒有登記為宗教活動場所,也沒有正規的佛教教職人員住持,不與宗教界發生任何來往,但是卻開展了某些宗教性的經營項目,甚至具備了一定的宗教功能,而成為一種‘準寺廟’或‘準宗教活動場所’。”學誠法師提醒説。

  “這樣的寺廟,只是單純的旅遊場所。不存在任何的宗教功能,只是徒具寺廟的外表而已。這些‘準寺廟’的背後大多有當地政府部門的支援,令當地宗教事務部門鞭長莫及,這也是‘準寺廟’非法經營行為不能得到有效規範的根本原因。”學誠法師説。

  另外,強制性高價門票、高價香火,本身就是“假冒佛教”以營利為目的的非法行為,而一些商業機構打著寺院的名義,成立佛教慈善基金,接受信眾給寺院的捐贈,同樣是違法行為。學誠法師説,“各種非宗教行為主體,打著宗教的旗號,大肆撈取非法利益”。

  “目前不少寺院被臨近風景區包圍,一些旅遊單位,借佛教的牌子招攬生意,刻意混淆宗教活動場所與宗教旅遊場所的區別,有意混淆旅遊消費與宗教經營性消費之間的區別。使得很多香客被強制要求進行旅遊消費(如門票),很多遊客被強制要求進行宗教消費(如香火),這在佛教名山名剎表現得尤為突出。”學誠法師説。

  他還特意教記者怎麼甄別:“當今的寺廟已經形成了‘宗教活動場所’與‘宗教旅遊場所’並存的格局。兩者具有顯著的區別,前者是由宗教部門主管,通過‘非營利性’的經營方式,滿足‘信教群眾’的宗教需求;後者是其他政府部門(主要是旅遊部門、園林部門、文物部門)主管,通過‘營利性’的經營方式,推動‘旅遊産業’的發展。”

  被上市的寺廟

  修個寺廟收門票還只是小打小鬧,上市融資已是“核武級”的商業化操作了

  據悉,目前四大佛教名山九華山、普陀山、峨眉山、五台山,都被地方政府及國企作為旅遊開發的重點。峨眉山旅遊股份有限公司已在股市上市十幾年,國有獨資的九華山旅遊(集團)有限公司、普陀山旅遊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也在積極推動控股企業上市,五台山旅遊資産經營有限公司兩年前宣佈暫停上市,但有傳言稱仍在時刻準備中。

  佛教名山要進股市圈錢,寺院、僧人立即被扣上了“貪財”的帽子。

  有分析認為,首先,我們要明晰四大名山上市的主體是誰,是具有公司性質的管理經營企業,而非佛教寺廟。當地為發展旅遊帶動經濟圈起名山成立公司收取門票,最終要上市,這與佛門僧侶有何相干?

  其次,當地佛教協會是否有發言權決策四大名山上市與否?顯然沒有。因為上市的還是經營企業,這與佛協有何相干?

  最後,緣何一説四大名山上市,便會引起觀者如此強烈的反應,幾乎一邊倒地指責佛門再無清凈,僧人也成賺錢工具。這充分説明廣大網友對於我國佛教現狀和佛教的基本常識的不了解;再就是一些不良商人和媒體的有意為之而吸引眼球。

  其實,如果不是兩年前的一紙禁令,“四大名山”的旅遊産業公司或許都已上市。當時,四大名山的寺院,正被地方政府和企業,資本運作得火熱。2012年10月22日,國家宗教事務局聯合10部委,公佈了《關於處理涉及佛教寺廟、道教宮觀管理有關問題的意見》,禁止“將宗教活動場所作為企業資産上市”,佛教名山上市瞬間暫停。

  而為根除利用寺院非法盈利的“後臺”,該通知嚴厲禁止黨政機關與企業,以任何股份、提成的形式,聯合企業挾持寺廟。“嚴禁黨政部門參與或縱容、支援企業和個人投資經營或承包經營寺觀,不得以任何方式將寺觀搞‘股份制’、‘中外合資’、‘租賃承包’、‘分紅提成’等”。

  而“綁架”寺院非法牟利仍屢禁不止,究其原因,地方政府和景區企業的非法行為並非個別現象,而有著深層次的社會根源。

  “發生這些行為的深層次原因,是當今社會中崇尚物欲、自私自利思想的主流化和制度化,歸根究底是人類的精神危機和心靈危機——個人中心主義、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等不正確價值觀的氾濫。”學誠法師建議,要從商業整頓、社會教育兩方面同時解決,其中尤以導正社會文化為要。“要想解決寺廟商業化等問題,既要依法管理寺院,整頓不符合規定的宗教活動場所;更要弘揚正信的佛教文化,以對治目前佔主流地位的以自我中心主義、貪婪自私、唯利是圖為核心的物欲文化。”

  而對治非法行為,更應該有法律的武器。從保護和繼承傳統文化的角度,學誠法師建議,有必要出臺一部佛教寺廟管理單行法規,能較好兼顧到佛教戒律和清規的精神,併為科學有序管理寺院提供法律保障。

  出海的寺廟

  僧人跨國後,所受到跨國文化差異、商業社會衝擊,影響更為典型

  澳大利亞的Malcolm Hunt算是佛教一個傳播者。

  Malcolm在中國出家為僧前,是澳大利亞知名的心理學家。後來他在中國浙江的一個山村出家了5年,主要在寺院為在華外國人舉辦禪定營。2013年12月,他從杭州天目山回到澳大利亞,為了在當地成立一個修行中心。但是,在中國出家5年的他,再回到澳大利亞的商業社會時,別説成立修行中心,連吃飯都很成問題。

  “你叫我Malcolm吧,在澳大利亞沒人叫我‘師父’,這個稱謂已經讓我感覺怪怪的。”當Malcolm再次出現在記者面前時,他已脫下了僧服,重新做回了他心理學的老本行。

  “有人覺得僧人自動有收入。我卻沒有。盎格魯-撒克遜裔的澳大利亞人,從來沒聽説過凈土宗,很難有追隨者。但我仍堅持要以同在中國一樣的方式,來展現原貌。”

  “完全是一場災難!!!”他向記者連用了三個感嘆號。“同樣一個形式,在中國和在澳大利亞的理解,有天壤之別的文化差異。我嘗試尋找當地的中國寺院,但大部分是由台灣、香港供養,而與大陸寺院差異很大。我被懷疑,沒人支援。”

  “為了有錢吃飯、生活,我找了一份工作,是幫人打掃廁所、辦公室。通過這份工作,我認識了來自福建的一位僧人,他的經濟資助也遇到障礙,於是他返回中國了。”

  掃廁所一個月後,Malcolm Hunt通過再就業培訓,做回了心理學老本行。“我回職業學院(澳大利亞有完善的就業培訓體系),學習3個月獲得了四級證書,獲准成為註冊的培訓師。我現在幫企業做專注力培訓,同時提供神經重塑治療”。

  而痛不欲生、食不果腹、到處被排擠,反而讓他更看清了自己的心。“我人生的目標,是掃除心靈污垢,讓每個人都能看見自己的真心,不論地位、性別、種族或社會背景。”Malcolm説,“也許很快我就可以成立修行中心了。”

  Malcolm説,他更願意回到兩千多年前,歷史上釋迦摩尼佛這位真實存在的人,是如何幫助人們獲得幸福的真實歷史。“幾千年的歷史,讓佛的傳承變得複雜了。我只想很簡單地向釋伽牟尼學習他最原始的教育。”

  “上周我在雪梨跟兩位新朋友一起喝咖啡,孟加拉國的穆斯林Jashiur、印度尼西亞的基督徒Bambang,和我這個澳大利亞佛教徒。我們喝咖啡、歡笑、分享、相互支援。那時,我們穿越了宗教、黨派、文化的隔閡,而是純粹的人。”Malcolm説,這就是“覺悟”。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