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臨港“産城融合”探路新型城鎮化

  • 發佈時間:2015-04-14 02:29:59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程天賜

  山東省臨沂市臨港經濟開發區,短短幾年間,在偏遠落後農村地區的基礎上崛起一座現代産業新城。

  該區以“生態為基,新型工業化為方向,現代城鎮體系為目標”,將城區、農村社區一起規劃建設,走出一條“改造社區建新城,集約用地上項目,優化生態促發展,繁榮經濟惠民生”的新型特色城鎮化之路。産城融合、城中有山的山城水鄉,承載起阡陌滄桑間的濃濃“鄉愁”,增強了農民群眾對城鎮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産城共興”讓進城農民家門口就業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所有農業轉移人口是否穿上就業、教育、醫療、住房、養老這‘五件衣服’,是否享受到各項社會保障權利,是新型城鎮化的關鍵指標。”臨港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王君師表示。為此,臨港區大力推進産業園區建設,通過産業發展,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帶動農村人口向城鎮有序轉移;通過人口集聚,支撐産業發展,實現工業化、城鎮化互促、融合發展。憑藉依山近海臨港的區位優勢,該區重點打造冶金複合材料、綠色化工、港口物流、現代農業、高新技術五大主導産業,並瞄準世界500強、國內100強,著力引進了一批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稅收貢獻高的大項目。

  “企業越來越多,在家門口上班一個月工資三四千元。”清泉河社區居民羅德明高興地説。該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孟祥勇告訴記者,“我們每年都面向當地居民舉辦多次現場招聘會。今年正月初八舉行的一場招聘會就提供3022個就業崗位。”數據顯示,2014年該區新增城鎮就業4800余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8000余人,企業職工由開發區設立之初的2000人增加到3.5萬人,居民工資性收入佔比達到45%以上。

  “大生態”留住城鎮化中濃濃“鄉愁”

  在推進社區建設過程中,臨港區堅持以人為本,社區選址、樓房設計、分配等環節完全由群眾自己決定。拆遷還建中多出來的土地收益全部返還給村民,群眾住樓房基本不掏錢,甚至還有結余,有了更多的財産性收入。“村民自願、村委自主、片區指導、鄉鎮規劃、管委融資、整村搬遷、先建後拆”的思路,使群眾誠心支援城鎮化建設,簽訂搬遷協議的戶數達到99%以上。

  為增強群眾對城鎮化的歸屬感,該區把生態臨港、美麗臨港理念,融入城鎮化建設全過程。實施“大水網、大生態”工程,建設生態美麗的山城水鄉。按照“庫庫相通、河河相連、雨洪利用、生態環保”的原則,全面推進現代水網建設。9處水網重點工程和50余處塘壩水井疏密有致;條條河道連接著城鎮鄉村,氣韻靈動。新建、改造主次道路385公里,新增橋梁42座,“六縱八橫”道路主框架日臻完善。規劃25平方公里的臨港新城在山水間拔地而起,企業科技孵化中心、城市綜合體、文體廣場、城市濕地公園、電影院、高級中學、人民醫院、公交車站等公益設施,先後建成啟用。所有新建社區都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因水而興,沿河而建,一批商業、文化、鄉村旅遊項目悄然興起。“山城水鄉”韻味濃郁,“産城融合”形成良性迴圈。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