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1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三大銀行改革方案獲批 國開行定位開發性金融機構

  • 發佈時間:2015-04-13 09:09:40  來源:京華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政府網昨天發佈資訊稱,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改革方案已獲國務院批復同意。批復明確了國開行定位為開發性金融機構,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進一步明確了政策性銀行的定位。

  根據公告,國家開發銀行堅持開發性金融機構定位,適應市場化、國際化新形勢,充分利用服務國家戰略、依託信用支援、市場運作、保本微利的優勢,進一步完善開發性金融運作模式,積極發揮在穩增長、調結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援力度。通過深化改革,合理界定業務範圍,不斷完善組織架構和治理結構,明確資金來源支援政策,合理補充資本金,強化資本約束機制,加強內部管控和外部監管,將國家開發銀行建設成為資本充足、治理規範、內控嚴密、運營安全、服務優質、資産優良的開發性金融機構。

  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改革則強調了政策性職能定位。其中要求中國進出口銀行堅持以政策性業務為主體,合理界定業務範圍,明確風險補償機制,提升資本實力,建立資本充足率約束機制,強化內部管控和外部監管,建立規範的治理結構和決策機制。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改革則堅持以政策性業務為主體,通過對政策性業務和自營性業務實施分賬管理、分類核算,明確責任和風險補償機制,確立以資本充足率為核心的約束機制,建立規範的治理結構和決策機制。

  分析人士指出,所謂“一行一策”,指根據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和農業發展銀行三家政策性銀行不同的特點,實施不同的改革方案。三家銀行不是同時開始改革,而是從國開行先開始。

  ■業內看法

  重點在於強化政策性職能定位

  此次改革的關鍵詞是“強化政策性職能定位”,一位金融專家分析稱,“不同於2008年總體改革方案定位,國開行堅持開發性金融機構定位,簡單地説就是既開展政策性金融業務,又開展商業性金融業務的金融機構。”

  對於“農發行改革要堅持以政策性業務為主體”“進出口銀行改革要強化政策性職能定位”,業內人士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此次深化改革重點是強化政策性職能定位,明確政策性業務的範圍和監管標準,回歸“政策性”。

  批復中提及政策性銀行有望增加融資渠道,補充資本金,銀行業分析人士表示,這表明政策性銀行有望在融資渠道方面,進行更加市場化的運作。資金來源單一制約政策性銀行可持續發展,本次深化改革有望改善。

  至於改革中提出的“進出口銀行和農發行確立以資本充足率為核心的約束機制”,則體現了對政策性銀行管控風險、加強監管的要求。

  ■分析

  改革方案有三大亮點

  專家表示,這次改革呈現調定位、劃範圍、控風險三大亮點,對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完善我國金融體系意義重大。

  >>調定位

  國開行首次明確為開發性金融機構

  “此次改革最大的亮點之一是將國開行的定位,首次由一般政策性銀行明確為開發性金融機構。”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

  郭田勇介紹,開發性金融機構和政策性銀行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完全以市場化運作支援國家戰略,只要是開發性項目都可介入;而後者有時會直接從事政策性融資,主要服務外貿、農業等特定領域。

  對外經貿大學校長助理丁志傑告訴記者,開發性金融比一般政策性銀行投資週期更長、風險更高。國開行在這方面已經積累了豐富經驗,將其明確為開發性金融機構,就是希望其能在配合未來“一帶一路”等國家建設發展戰略上起到更多積極作用。

  除調整國開行定位外,這次還明確,農發行改革要堅持以政策性業務為主體,進出口銀行改革要強化政策性職能定位。對此,丁志傑認為,這些表述的細微差別,反映了不同政策性銀行在現階段各自最需變革和調整的地方。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三家政策性銀行已經形成了各自特色和業務模式。

  絲路基金董事總經理王建業説,當前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更加重視政策性銀行,不斷改革和調整其業務,將更好地發揮其在穩增長、調結構、支援外貿發展、實施“走出去”等戰略中的功能和作用。

   >>劃範圍

  避免與商業銀行業務過多重疊

  明確了“是什麼”,接下來就要解決“做什麼”。這次改革明確提出,國開行和進出口銀行要合理界定業務範圍,農發行要通過對政策性業務和自營性業務實施分賬管理、分類核算,明確責任和風險補償機制。專家認為,這發出了調整業務結構、提升治理水準的清晰信號。

  近年來,政策性銀行在積極做好政策性業務的同時,不斷拓展自營業務,一些商業銀行“抱怨”被“搶走”的生意越來越多。丁志傑表示,政策性銀行和商業銀行業務難免有交叉,但兩者應該是互補的關係,而不應過多重疊。未來改革應劃定政策性業務和自營業務邊界。

  在王建業看來,確定業務範圍的更深層次意義是有助於改善政策性銀行運營環境、提升內部治理能力。“以進出口銀行為例,過去都是一個大盤子裏‘抽肥補瘦’,用自營業務的營利‘反哺’政策性業務的虧損。現在進行分賬管理後,將使銀行的資産負債管理更為清晰,權責管理更加明確,從而促進內部治理結構的調整和改善。”

  >>控風險

  建立和強化資本充足率約束機制

  與商業銀行相比,政策性銀行過去在資本充足率方面沒有明確標準。這次改革明確提出,進出口銀行和農發行確立以資本充足率為核心的約束機制,而已經進行過一輪改革的國開行要強化資本約束機制,相關表述體現了對政策性銀行管控風險、加強監管的要求。

  “對政策性銀行資本充足進行監管十分必要,這是保障經營安全、防範金融風險的重要手段。”丁志傑説,過去有觀點認為,政策性銀行實行國家財政兜底,資本充足率無關緊要。實際上,既然是金融機構,就必須滿足一定比例的資本充足率要求。有了資本金充足率標準,監管也可以更到位。

  王建業也表示,建立資本充足率約束機制一方面可以提高抗風險能力,另一方面還有助於降低政策性銀行資金成本。比如讓經營利潤全部作為資本補充金滾動發展,促進其業務拓展和政策性功能的發揮。建議參照大型非系統性銀行10.5%的資本充足率標準。

  儘管提出了資本充足率的要求,但專家也認為政策性銀行應與商業銀行區別對待。“鋻於政策性銀行的特殊性和戰略性,既要計提足額撥備,約束盲目擴張;又要符合考慮政策性銀行經營壓力,最終要和國家戰略要求相適應。”郭田勇表示。(記者余雪菲)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