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三大政策性銀行改革方案獲批 “資本約束”成關鍵

  • 發佈時間:2015-04-12 16:05: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新社北京4月12日電 (記者 魏晞)4月12日,官方宣佈,由中國央行會同有關單位提出的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改革方案,已經正式獲得批准。

  其中,國家開發銀行明確定位為開發性金融機構,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進一步明確了政策性銀行的定位。

  在此前中國官方相關文件中,開發性金融曾被描述為“政策性金融的高級階段,是結合當前中國實際情況,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形態”。

  對此,中國央行相關負責人12日對中新社記者表示,開發性金融機構定位為主動服務於國家戰略,但銀行對項目有選擇權,依託信用支援。“市場運作,中長期保本微利,實現財務可持續”,這是開發性金融區別於政策性金融的最大不同之處。

  相對應的,政策性金融機構仍為“國家兜底”,雖然現在基本可實現中長期可持續發展,但不排除在特定年景、特定項目局部賠錢。

  1994年,三家機構作為中國的政策性銀行而成立。多年來,為中國的“兩基一支”(基礎設施、基礎建設、支柱産業)建設、機電産品和成套設備出口、糧棉油收購等提供金融服務,特別在應對國際及區域金融危機衝擊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自誕生以來,商業性銀行和政策性銀行之間有關定位、成本、約束、越界的爭論持續至今,政策性銀行改革的呼聲一直如影隨形。

  在20年的發展中,伴隨著國際環境的變化和自身職能定位的調整,三大機構不斷在政策性和商業性之間曲折探路,改革幾度啟動又陷入重新思考。

  早在2006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已經提出“推進政策性銀行、郵政儲蓄機構等其他金融機構改革”;2013年和2014年又連續兩年提出“實施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明確“發揮好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在增加公共産品供給中的作用”。

  專家指出,當前,中國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以及新型城鎮化等重要戰略,這都需要巨大的基礎設施投資,其中,開發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是先導性力量。

  如今,三家機構改革方案的獲批,標誌中國政策性和開發性金融機構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實質性進展。

  央行負責人對記者表示,通過改革,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政策性功能和定位更加突出,資本實力和抗風險能力顯著增強。治理結構、約束機制、內部管理進一步健全,金融服務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穩步提升,從而在支援外貿發展、實施“走出去”戰略、服務“三農”、推進城鄉協調發展、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等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同時,國家開發銀行通過深化改革,開發性金融機構的功能和定位更加明確,有助於發揮其在重點領域、薄弱環節、關鍵時期的重要作用。

  儘管官方並未公佈三大銀行改革具體實施方案,但從批復函件中,仍可看出改革方案的幾大關鍵點所在。

  其一,官方將按照“一行一策”的原則,補充三大銀行的資本金。中國央行相關負責人12日對記者透露,三大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將統一按照10.5%的標準實施。

  其二,首度明確提出將對三大銀行採取“資本約束機制”。此前,對政策性和開發性金融採取何種約束機制,坊間一直存在爭議。

  其三,明確要求三大機構完善組織架構和治理結構。此前,雖然國家開發銀行于2008年12月成立股份有限公司時就成立了董事會,而近期履新中國進出口銀行的胡曉煉也是以黨委書記、董事長的身份上任,但三大機構在公司治理方面仍存很大改善空間。

  對於“一行一策”的改革,官方批復函件的表述包括:國家開發銀行“不斷完善組織架構和治理結構,明確資金來源支援政策,合理補充資本金,強化資本約束機制”;中國進出口銀行“提升資本實力,建立資本充足率約束機制,強化內部管控和外部監管,建立規範的治理結構和決策機制”;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通過對政策性業務和自營性業務實施分賬管理、分類核算,明確責任和風險補償機制,確立以資本充足率為核心的約束機制,建立規範的治理結構和決策機制”。(完)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