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詞典:別在數字時代坐冷板凳
- 發佈時間:2015-04-12 08:0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儘管傳統工具書的地位與影響力在數字時代不斷遭遇挑戰,但是紙質工具書依然是數字化産品的原始基礎。權威工具書編纂應當借重於網際網路的力量,才能走得更遠更好
如今,通過網路詞典、手機應用軟體等方式,用戶就能輕易查詢外語單詞。但是在眾多軟體應用中,卻難覓正版工具書軟體的身影。工具書該怎麼面對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
去年開始,多部翻譯類工具書的編纂團隊陸續宣佈對詞典進行高度數字化處理,希望通過技術手段,讓體量龐大的工具書在各類終端設備,譬如手機、平板電腦和筆記型電腦上呈現給讀者。其中,作為我國第一部真正自主研編的大型英漢雙語工具書《英漢大詞典》,就開此先河。它是英語語言文學翻譯領域最具權威性的參考書之一,編纂團隊希望借此拓展傳統大部頭書籍的受眾群體。
網路時代,
誰還背著大部頭?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年輕一代,一直是各種工具書的主要目標使用者,但是在今天,使用紙質工具書的年輕人越來越少,詞典等傳統紙質工具書的主要讀者已日趨老齡化。而隨著靈格斯、有道等網路詞典的普及,數字化已成為詞典編纂不可回避的問題與趨勢。
雖然詞典編纂是一個因襲性很強的行業,但我們明顯有別於前人的地方,就是高度數字化與深度社會化。35歲的復旦大學英文係教師朱績崧接棒陸谷孫教授主持《英漢大詞典》第三版編纂。朱績崧介紹,自編纂伊始,第三版《英漢大詞典》就已不再囿于詞典編纂專家的紙邊案頭,而成為一場依託網際網路開放平台下的全民大行動。
至於“深度社會化”則意在培養參與者的歸屬感。傳統紙質詞典出版時會夾一頁告示,請讀者幫助收集新詞,結果收效甚微。“要把天南海北的有心人聚攏起來,依託網路實現要容易得多,借助自行開發的語言素材收集工具,編輯團隊隨時可實現與讀者互動。”
從紙面遷移到螢幕,可能性確因技術條件大大擴展,但不能忽視的局限就是顯示環境的複雜化,特別是狹隘化。通過數字化,納須彌于芥子,兩千多頁的詞典化為螢幕上一個小巧的應用圖標需要複雜的技術支援。
體量龐大的工具書最大限度地適應網際網路環境並非易事,畢竟現有的詞典數字化産品在閱讀體驗上做得很不完善。尤其是在智慧手機等螢幕較為窄小的終端上,數字化的優勢並未充分發揮,仍停留在低端水準。
為了作好“高度”數字化,《英漢大詞典》編纂團隊開展了多種創新,不僅使其適應各類主流終端設備的顯示環境,更採用結構嚴密、關聯豐富的大數據庫來強有力支撐這種適應能力。在檢索方式上,原來紙質限于篇幅,多數英漢雙語詞典只能按照拉丁字母順序排列詞目。數字版《英漢大詞典》並未局限于這樣的檢索方式。此外,在加強詞典的教育功能上,編纂團隊也作了多種嘗試。
朱績崧告訴記者,他們請了專業公司幫助開發依託微信公眾服務號的工具,很快就會上線。用戶界面的設計也獨具一格,即便在手機螢幕上,也不感覺跼踀。如今,詞典第二版數字化大部分已經完成,編纂團隊計劃在開放整本詞典的數字化查閱,儘快推出手機應用,第三版紙質詞典爭取5年後面世。
“待《英漢大詞典》數字版竣工,理想的結果就是如哈姆雷特所言,在核桃裏主宰無限空間。”詞典是無聲的老師,朱績崧希望,年輕的讀者能接受《英漢大詞典》,而不是産生“太大,不到萬不得已不用”的錯覺,要讓他們用過《英漢大詞典》數字版後明白,看似大部頭的工具書其實可以像金箍棒一般可長可短,從中能學到很多東西。他也希望幫助《英漢大詞典》走出英語語言文學專業,在金融、法律、醫藥這些對外交流繁盛的熱門領域也漸漸樹立起自己的權威。
數字工具書有無數條路
工具書數字化看起來是一件既有龐大市場需求,又有一定技術基礎的好事。但事實並非如此。
“我們原來一直比較保守,現在不得不進行變革。”上海譯文出版社社長韓衛東表示。工具書的電子化不是簡單地將紙質詞典的內容放進電腦、手機螢幕裏供查閱。而電子化的最強項,則是可以開闢更多種查閱途徑,以彌補紙質工具書的弱項。以平常我們所見的英漢詞典為例,詞條要分級,明確標注,提供反義詞,提供近義詞辨析,提供用法提示,幫助讀者豐富多樣地利用辭書這個資訊檢索系統。“紙質只有一條路,但數字化的辭書能提供無數條路。”
但就目前的情形來看,需要走的路還很長。朱績崧回憶,自己在5年前曾力勸北京某著名出版社進行工具書的數字化工程,被對方一口回絕,説這不是詞典的正道,詞典就是要放在桌子上查的。“他們沒有危機感,時代不同了,紙質辭書的身影越來越單薄,傳統出版人思路要開闊,需要清楚危機、希望和未來的方向在什麼地方。”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能夠編纂工具書的知識精英人才缺乏。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工具書編纂已變為“吃力不討好”的行業,人才難得是最大挑戰。相比其他紙質編輯,詞典編纂枯燥乏味不説,經濟上的回報也越來越低,很多高校甚至不認可這是學術成果,詞典編纂成了無名無利的行當。
儘管如此,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出版人看好工具書手機軟體的市場前景了。“我們希望通過這次試水,可以摸索出一套盈利模式。過去《辭源》賣得好,促成了《辭海》問世。而在工具書數字化領域,也可以出現同樣的良性競爭,活躍市場。關鍵是要有好的內容和呈現方式。英國、美國最好的詞典都有電腦版和移動客戶端,可以借鑒他們的經驗。”朱績崧表示。
工具書數字化是一條不得不走的路,但“累土而不輟,丘山崇成”的實質,仍在一脈相承。與如今線上各種詞典應用軟體相比,傳統工具書最大的優勢依然存在,嚴肅、權威、準確的優勢讓讀者依然會選擇它們。“最起碼,現在能夠在盜版市場中正本清源,我相信工具書的數字化市場需求還是很大的。”上海譯文出版社副總編輯朱亞軍説。
工具書到了向數字化大膽邁出一步的時候了。(原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李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