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電力助力春耕用電“神器”

  • 發佈時間:2015-04-10 17:27: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4月8日,南粵大地又迎來一次“倒春寒”,在肇慶高要的水稻育秧催芽大棚內,一股股暖流撲灑而來,15個電力溫控防爆燈,如15個“小太陽”,照著一排排整齊的稻苗茁壯生長。

  廣東氣候溫暖,夏長冬短,雨量充沛,全年適合農作物生長,農業在廣東長期佔據基礎地位。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水稻、蔬菜、茶葉等産業對電力的依賴程度日漸增強,在電力支撐下,現代化農具成為春耕田野的“神器”。

  農業機械化也對供電提出高要求,2014年,廣東農業等第一産業用電量7.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4.63%,遠高於其他産業的增幅。為提高農業供電水準,2014年,廣東電網按照城鎮化和農村電氣化要求,對4.08萬個臺區實現規範化改造和管理,完成農網投資53.1億元,重點保障了5200項老舊農網專項工程的改造,農業臺區過載、低電壓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提高了農業電力服務均等化程度。

  電控加熱助水稻“工廠化”

  肇慶高要市宏大農機專業合作社大棚育秧基地創建於2012年,是廣東省最大的大棚育秧基地,是廣東省工廠育秧、機器插秧等科學種植技術的試點,每年育秧15.12萬盆,可供6300多畝稻田插秧。

  工廠育秧首先得依賴育秧用電“神器”,即電力控水稻秧盤精密流水線。流水線下,稻苗在“育秧盤”內生長,再連同“育秧盤”一起移到插秧機上,才能實現水稻全程機械化。這其中,需要電力驅動自控電加熱設備,對供電要求非常高。

  陳慶強還介紹,以前採用傳統的“覆膜式”大田育秧,遇上低溫陰雨天氣,秧苗患上青、立枯病及惡苗病,農民一年的收成就打水漂了。現在,這裡採用電力支撐的催芽大棚,大棚溫度能控制在35度以內,大棚育苗成苗率可達98%。“催芽大棚用電雖然不多,但是對電的要求特別高,一刻也離不開電。

  “只有供電穩定,才能進行高溫快速催苗,減輕“倒春寒”的影響”。合作社黨支部書記陳慶強告訴記者。

  為保障水稻種植,高要供電局積極開展配套電力設施建設,開闢辦電綠色通道。成立3支“春耕保電黨員服務隊”,加強對線路、用電設備的巡視檢查,及時為農戶處理用電故障,向農民講解安全用電、節約用電知識,為育秧用電創造良好的條件。

  電力“捕蟲器”保護蔬菜

  在東莞望牛墩鎮望東文林村,有一個“奧運蔬菜”基地,是廣東省首批合作種植的試點, 100多畝的田地上種植著聰明菜、紫背菜、彩色番茄、法國甜瓜等30多種特色農産品,被喻為“蔬菜聯合國”。

  “豆類、瓜類、葉菜還有秋葵都是現在播種,樣樣都離不開用電。” 基地種植管理員梁主管介紹。“除了常規的電燈,基地春耕的主要用到捕蟲器、育苗播種機、抽風機等”。

  據了解,基地有4台捕蟲器功,主要用於捕捉小菜蛾、斜紋夜蛾等害蟲。捕蟲器放在菜田周圍,利用捕蟲器上的紫光燈引誘昆蟲靠近,昆蟲接觸後會被捕蟲器的高壓電柵欄電死。

  除了捕蟲器,育苗播種機的再春耕是使用高峰期,主要用於播種葉菜類蔬菜的種子,需要保證穩定供電才可保證生産。而抽風機、水泵、無功補償儀等用電設備,構成了大棚的“空調”系統。

  特別是抽風機,基地有21台,每台1100瓦。由於電力負荷大,電壓不穩,電力不足的情況,供電部門特別裝了無功補償儀,提高供電品質,可以避免保障春耕生産。

  據悉,春耕前夕,望牛墩供電分局對農業生産用電的供電線路、臺區、負荷進行檢測,針對奧運蔬菜基地所在供電臺區東文一站重過載問題,已新建東文二站,有效改善春耕電壓品質和供電可靠性。

  電力機械“制茶”口味獨特

  揭陽揭西上砂鎮上山村山清水秀,環境優美,這裡生長的茶葉特別甘淳,通常銷往北京等地,種茶已成為當地村民的重要經濟來源,村內茶園面積550畝,幾乎每家每戶都有加工茶葉的小作坊,茶葉加工生産用電量佔據了該鄉總用電量的40%以上 。四月,正是炒茶的關鍵時期,

  以前,很多茶農都用最原始的方法------手工制茶,不僅成本高,而且效率低。去年年底,上山村有了第一家上規模的上山香茶加工廠,通過收購茶農採摘新鮮茶葉的方式,用更加先進的炒茶設備、技術,提高了炒茶産量,對電力的要求也提高。

  據介紹,採摘回來的茶葉要經過4000w的茶葉揉捻機,經5-8分鐘的持續揉捻加工,使葉片卷成條索,破壞葉細胞,擠出茶汁,粘附葉表。後經過加熱功率600W的烘乾機,低溫慢焙,形成獨特滋味。指茶製成成品後,再經過壓縮機形成真空包裝。如製造烏龍茶,則需要經過搖青機進行搖青發酵。全過程的用電,電力的需求陡然增加。

  對此,揭陽局用近三年時間完成了配網線路改造工程,先後改造線路總長度91公里,新立變壓器60台,完善了上砂地區中低壓配電網,解決了當地的用電難的問題。

  “以前炒茶集中時段老是跳閘,而炒茶又是最耗不起時間的,新採的茶葉放一天成色就降了,停電能急死人。” 村民莊瑞學回憶起幾年前的炒茶生産情況,“現在用電穩定,生産效率也提高了,以前我們村春茶年産量約25000公斤,現在已經去到50000公斤。”上山村村民反映。(沈甸)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