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育秧工廠串起“四大鏈條”

  • 發佈時間:2015-01-29 03:29:4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何紅衛余向東張偉賓通訊員余愛民

  冬季的江漢平原,不乏生機。

  在“湖北産糧第一縣”、“全國南方水稻第一縣”監利的土地上,片片深耕過的良田,黑褐色的泥土翻轉過來,上面還帶著鏵犁的印跡。水稻秸稈正在泥土下發酵,等待來年春季整田下秧。

  新溝、尺八、黃歇、毛市、三洲等農業重鎮,“育秧工廠”正在擴建,合作社正在洽談農資購銷,農田調整和流轉簽約正在醞釀;大棚裏的綠色蔬菜,不時向路人探出腦袋。

  擁有近300萬畝耕地、180萬畝糧田面積,監利縣在湖北省乃至我國中南稻作主産區,有著稻米産業風向標的意味。2012年3月,農業部在這裡召開“南方早稻生産暨集中育秧調度檢查會”。湖北省財政2012年起,每年拿出5000萬元,專項獎補種糧大縣推廣工廠化育秧。

  最近兩三年,育秧工廠、旱田大棚育秧風靡監利,吸引了大量關注的目光。當這項技術日臻成熟,真正丟掉裹腳布,在土地上“快速跑動起來”,所展示出的生命力、所引發的連鎖反應,始料未及。

  監利縣委書記董新發説:“育秧工廠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平臺,打開了現代農業經濟的市場化窗口,充分體現了市場配置資源的有效性。”監利縣的具體作法是:牢牢把握現代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機遇,以育秧工廠為紐帶,以全産業鏈打造為重點,以市場主體為依託,以金融保險為支撐,力爭把糧食生産由“包袱”變為“財富”。

  據監利縣農業局統計,2014年全縣機插秧面積120萬畝,已佔全部水稻播種面積的半數;糧食總産高位攀升、突破30億斤,其中水稻産量28億斤,再次被農業部表彰為“全國糧食生産先進單位”。

  本報記者長期追蹤採訪監利縣稻米生産,對育秧工廠在種植模式、管理模式、倉儲模式、勞動方式等方面所引發的變革,也是始料未及。當農業生産力提升至一定臺階之後,一次關鍵技術環節的突破,尤其水稻機插秧這種類似于“前輪驅動”技術的推廣,竟然順理成章地串聯起全程機械化生産、全程社會化服務、全程帶動農民增收、全程品質管理追蹤“四大鏈條”。換句話説,補齊了最後一塊短板,系統功能全面提升。

  機插秧突破技術瓶頸,打通了水稻種植全程機械化鏈條。水稻生産更為輕鬆、穩糧增糧更為牢靠,現代農業以更快地步伐整體推進

  彎腰耕田,彎腰育秧,彎腰插秧,彎腰田管,彎腰割稻——水稻種植“幾彎腰”,幾千年來幾乎要把農人的腰桿壓垮。農業的出路、農民的出路在於機械化,而且必須是全程機械化。

  監利稻田耕整、水稻收割的機械化程度已經高達98%以上,但“彎腰育秧、彎腰插秧”的關鍵環節一直沒有突破。農戶分散育秧,技術和管理水準參差不齊,特別是早稻育秧易受倒春寒災害及低溫影響,可能出現爛秧死苗,影響水稻收成;早期嘗試工廠化育秧者,在旱育秧技術要領、標準化秧苗供應、農民接受程度等方面存在制約。因此,機插秧多年“推而不廣”。

  周老嘴鎮農技員周振濤,多年摸索旱田大棚集中育秧和機插秧技術,在育秧盤、插秧機、大田之間反覆試驗,于2010年獲得成功,當年機插秧試驗田水稻長勢良好,平均産量比手栽秧高出50斤。2011年他率先建成第一家育秧工廠,之後每年新增十余家。截至目前,全縣建成工廠化育秧基地43家,集中育秧示範點220家。

  監利縣種田的老把式、新能手數不勝數,大家公認周振濤為“工廠化育秧和機插秧第一人”。周振濤告訴記者,手插秧改機插秧需要突破幾個關鍵環節:首先是機械插秧對田塊平整度和含水量要求比較一致,不能起伏太大,也不能太幹或太稀;其次是秧苗規格要一致,一般高度在15公分左右;最後秧苗疏密長度要規範,只有整齊均勻的秧苗才能避免缺苗漏苗。

  “育秧的過程好比培育幼子。”尺八鎮石嶺村老支書蔡新福説,他種植60畝稻田,過去每年育秧時,就把被子行李卷到田邊住下來,現在可以高枕無憂了。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