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流通體制改革激活市場活力

  • 發佈時間:2015-04-10 14:30:47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付連英  責任編輯:羅伯特

  1985年,當《國際商報》創立時,我國流通體制改革剛從起步階段步入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階段。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流通業發展大致經歷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三個階段。一些專家把流通體制改革大致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改革的起步階段(1978~1984年)、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階段(1985~1991年)、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階段(1992~2000年)、流通體制改革深化階段(2001~至今)。

  步入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從1985年起,我國流通業步入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階段(1985~1991年)。這一時期的商品流通體制改革在商業管理體制、企業內部體制、批發體制等方面繼續向前推進。

  在商業管理體制度方面,這一階段,政企分開,簡政放權,改革商業企業行政管理體制。到1985年底,商業部管轄的17個工業品一級站全部下放到所在市;省、自治區所屬日用工業品二級批發站下放513個,佔全國日用工業品二級批發站596個的86%。

  其次,取消統購、派購,改革農副産品購銷政策。為進一步搞好農村經濟,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實行雙軌價格並行的制度。國務院決定從1985年糧食年度起(4月1日),取消糧食統購制度,改為合同定購制度。同時,棉花取消統購,改為合同定購(合同定購任務為8500萬擔)。1985年1月開始,逐步取消生豬派購,實行自由買賣。

  另外,改革商品管理體制,擴大市場調節範圍。商業部系統由國家進行計劃管理的商品,由1978年的274種,逐漸減少到1991年的12種,取消了日用工業品指令性計劃的商品。(以上參考《發展和改革藍皮書》))

  這一時期最深刻的民生記憶是布票的取消。1983年,國務院批轉了商業部有關全國臨時免收布票和1984年不發佈票的請示。於是實行了30年的棉花計劃定量供應宣佈結束。

  向市場經濟轉變

  1993年,號稱“中國第一票”“第二貨幣”的糧票終於完成其長達38年的歷史使命,悄然退出歷史舞臺。

  199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提出,標誌著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經過1992~2000年的發展,商業經營主體更為多元化,商品流通渠道不斷多樣化,商業企業經營管理制度日益現代化、科學化,産品價格逐步市場化,同時出現了超級市場、便利店、貨倉式超市、專賣店、郵購、網上商店等新型商業業態。社會主義的商品市場體系基本建立,同時在商品市場宏觀調控方面也進行了有益探索。

  這一時期最深刻的民生記憶是糧票的取消。糧票是中國從1955年到1993年發行的一種購糧憑證。那時候,城鎮居民必須憑糧票才能購買糧食。1955年8月25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7次會議通過《市鎮糧食定量供應憑證印製暫行辦法》,糧票從此應運而生。此後,食用油票、豆腐票、布票等各種票證進入人們的生活,各種商品皆需憑票購買,中國進入長達30多年的“票證時代”。以糧票為代表的票證,是中國因長期實行計劃經濟,商品短缺的見證。1992年,廣東在全國率先放開糧食購銷和價格,取消糧簿,一度引發全國震動。1993年,號稱“中國第一票”“第二貨幣”的糧票終於完成其長達38年的歷史使命,悄然退出歷史舞臺。

  這一階段,流通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管理流通的政府職能部門不斷調整變化。1993年撤銷原商業部、物資部,組建國內貿易部,主管全國商品流通,結束了生活資料和生産資料流通長期分割管理的局面。1998年將國內貿易部改組為國家國內貿易局,作為商業流通行業的主管行政機構。

  這一時期,商品市場迅速發展。1992年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以後,我國的商品市場發展迅速。2000年,全國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數量達到3087個,攤位總數2115115個,成交額達到156723889萬元。其中,綜合性商品交易市場的數量為1256個,專業性市場發展到1235個,涉及紡織品服裝、食品飲料、傢具、機動車、金屬材料、煤炭、木材、糧油市場、蔬菜、水産品、農業生産資料等20多個行業。

  零售市場發展迅速。1992年以後,中國城鄉集貿市場進入了發展高潮時期。小商品以至多數日用工業品全面放開,1990~1992年間,集貿市場成交額以平均每年500億元的數量增加。到1995年底,全國共有集貿市場82892個,比1990年增長14.2%,成交額11590億元,是1990年的5倍多,呈現出佈局合理、各類市場比較健全的態勢。與此同時,零售企業也不斷發展,不斷轉換經營機制,建立現代流通企業制度,實行股份制改造,發展連鎖化經營,出現了百貨商店、專業店、購物中心、超級市場、便民店、連鎖店、倉儲式銷售、郵購、直銷等多種業態以及經銷、代銷、租賃等多種銷售形式。國有、個人、私營以及中外合資、合作經營的商業零售企業並存。

  零售企業朝著大型化、多樣化、一體化、自動化、資訊化的方向發展。

  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

  2003年撤銷了國家經貿委、外經貿部,組建商務部,同時管理國內外貿易和國際經濟合作,打破了我國內外貿分割管理近50年的局面。

  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尤其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之後,形成了國有、集體、個人及私營、外資多種所有制結構並存,大型百貨商店、超市、專業店、專賣店、便利店等多種業態,連鎖代理等多种經營方式共同發展的新型商業格局。近年,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流通領域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國流通領域出現流通方式變革、內外貿融合加快、流通體制改革深化等特徵。

  這一階段,進一步深化流通管理體制改革,推進內外貿一體化進程。重大的事件是調整政府職能部門的設置,2003年撤銷了國家經貿委、外經貿部,組建商務部,同時管理國內外貿易和國際經濟合作,打破了我國內外貿分割管理近50年的局面。同時,配合中央機構設置改革,各地方政府成立商務廳(局),有20多個省區的內外貿管理工作統一到一個管理部門門下,以構建新型流通管理體制。

  這一階段,圍繞著提升農村流通網路和規範商品流通市場,流通業主管機構作了許多工作。2004年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進一步做好農村商品流通工作意見》,要求加快發展農産品批發、零售市場和物流等搞活農産品流通;改善農村消費環境,建立健全農村消費品流通網路等培育農村消費品市場;同時規範發展農業生産資料市場。2005年商務部組織實施了以發展農村現代流通網路為主要內容的“萬村千鄉市場工程”;2006年商務部在全國組織實施“雙百市場工程”,提高農産品流通企業的現代化水準,升級改造農産品批發市場;2006年5月商務部批准《農家店建設與改造規範》,促進和加強農産品現代流通體系的建設。與此同時商務部與國家開發銀行簽訂協議,為農村市場體系建設提供融資便利。

  這一階段,通過清理現有法規、設計法律框架和制定法規,構建了市場流通法律體系的基本框架,促進流通監督管理法制化。

  近年,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流通領域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國流通領域出現流通方式變革、內外貿融合加快、流通體制改革深化等特徵。具體表現為供應鏈一體化態勢明顯、流通渠道扁平化、流通業態差異化、O2O融合加深促進全渠道發展、流通方式智慧化等。流通業在引導生産、擴大消費、吸納就業、改善民生、拉動經濟增長、優化結構和轉變方式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內外貿融合加快、流通領域加快對外開放。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