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桂林騎馬山民間傳説與祠堂文化

  • 發佈時間:2015-04-09 08:31:47  來源:中國民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蔡花菲 衛黎軍

  在桂林朝陽鄉烏山嶺村有一座不為人熟知的山,叫騎馬山。有人説像將軍騎馬,威風凜凜:只見將軍那威武的英姿,帶著頭盔,雙手抖動韁繩,策馬馳騁;飛奔的戰馬,高昂的馬頭,以及那隨風飛揚的馬尾,無不惟妙惟肖,倣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80歲高齡的村民李連嫂説,騎馬山有個民間傳説:相傳在古代,烏山嶺村出了一名大官,在京城任職。為了回報家鄉,他命工匠在騎馬山下修建祠堂。 想來是當地口音“ci、chi”不分的緣故,再加上古代通信不發達,傳到家鄉,修“祠堂”竟然變成了挖“池塘”。池塘挖好了,風水上説是傷了馬蹄,絆住了將軍的前程。説也湊巧,這達官貴人也隨之家道沒落,從此一蹶不振。至今山下修建的池塘還寂寞地訴説著這段悠悠往事。將軍騎馬的景象現在看來更像宋代詩人王禹偁《村行》所描繪的: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

  桂林騎馬山的民間傳説印證了祠堂文化在民間的重要性。“社則有屋,宗則有祠”。何宗愈在《宣統元年辦族事五端細目》中提到:修宗祠以新氣象,砌魚尾以壯觀瞻,修祀事以隆報本,豎披屋以保茶亭,造橋跺以便行旅。古人云,“立祠第一”,以奉祖先神主;“有家必有祠”,即有姓氏家族聚居之地,必有宗祠之設。立宗祠的意義大概為,發揮敬祖尊賢、溯源尋根、團結互助、炫耀先人功績和家族榮耀、激勵後代奮發圖強的作用,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宗祠文化,並以祠堂和祖先為核心,形成了強大的家族聚合力。它不僅維持著宗族的倫理秩序,也維持著社會秩序,成為激勵族人上進、報效國家的動力。

  通過祠堂這特有的家族文化的載體,充分發揚傳統文化,以德育人,樹立 “崇孝”“尊禮”“祭祖”“尋根”思想,使其成為傳承文明和思想美德的鄉村文化陣地,宣揚“忠、孝、禮、義、仁”,從孝著手,開展鄉村道德建設。宣揚倡導祠堂“孝”文化,無疑是解決目前村子裏的年輕人外出務工、老人空巢待養等社會難題的首選。

  而如今,以桂林江頭村愛蓮家祠為首的祠堂文化正興起,“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愛蓮遺風已超越了宗族育人範疇,影響著越來越多“旁名別姓”的人, 讓桂林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提升更具軟實力和競爭力,給實施“文化立市”戰略的桂林國際旅遊勝地建設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