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停伐,森工人準備好了嗎?

  • 發佈時間:2015-04-08 09:31:36  來源:國家林業局網站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綠色時報4月8日報道(記者 孫勇郭衛岩) 4月1日,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這裡每一個人的工作和生活,將因停伐而改變。

  “該停了,現在砍下來的木頭越來越細,再砍下去我們連子孫的飯都吃了。咱林區有那麼多的林下資源,不砍木頭咱照樣能過好日子。”3月12日,《中國綠色時報》記者在內蒙古森工集團庫都爾森工公司貯木場北段採訪時,段長孔慶才正在造材線上忙碌著。孔慶才17歲從父親手中接過油鋸,在山場、貯木場工作了30多年。提及停伐離崗,老孔不捨之餘,更多的是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林區從開發利用轉入全面保護髮展的新階段。面對這一個歷史性變革,森工人準備好了嗎?

  林區因停伐而改變

  西尼氣,鄂溫克語“有柳樹的地方”。這裡是新中國成立後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第一聲“順山倒”號子響起的地方。

  “那時我們就拿著這樣的彎把鋸,墊個皮墊坐在地上,一點一點地鋸,那時的樹粗得我們一個人都摟不過來,一棵樹得鋸個把小時才能放倒。”77歲的楊風義老人是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第一批開發建設者,他向記者展示的彎把鋸就是當年他伐木的工具。

  1952年,就是這些老一輩的林區開發建設者,在國家經濟建設急需木材的時候作出了卓越貢獻。63年來,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累計為國家提供商品材和林副産品2億多立方米,上繳各項稅費200多億元,是國家同期投入的3.8倍。20世紀五六十年代,林區最高年份財政上繳曾佔自治區財政的50%以上。

  “木材生産只能在冬天,一到夏天我們就植樹護林。比起砍樹,我更願意看樹。”談起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楊風義老人一直重復著一句話:“停得好,該停了。”

  事實上,林區開發建設以來,“守住綠水青山,實現永續發展”一直被森工人奉為圭臬,冬季採伐、春季營林、夏季護林已成為林業生産約定俗成的規律。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末天保工程實施後,林區迅速實現了以木材生産為主向以生態建設為主的轉變,廣大職工克服生産生活設施極為簡陋、收入長期不及屬地職工平均工資50%的巨大困難,毅然放下斧鋸,為生態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據第八次國家森林資源連續清查結果顯示,天保工程實施13年間,林區森林面積凈增87.8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8.57個百分點,活立木總蓄積增加1.83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由開發初期的54.6%提高到目前的77.44%。新增森林蓄積折算經濟價值超過1000億元,新增碳匯價值折合190億元,生態保護建設成效顯著。

  不砍樹照樣能致富

  “嗡……嗡……”一陣陣油鋸馬達發出的聲音劃破了山林的寂靜。幾分鐘後,一棵落葉松順勢倒下,砸起一片積雪。

  油鋸手趙傳嶺和支桿手王鎖林是工隊的老搭檔了,與大木頭打了30多年的交道。3月14日,當記者來到圖裏河森工公司西尼氣管護所302小隊採訪時,他們正在完成最後的木材生産作業。

  “再過幾天,我們就要撤點兒下山了。”趙傳嶺告訴記者,他們大多是從父輩手中接過油鋸,之後就一直跟木頭打交道,連名字“傳嶺”“鎖林”都帶著濃厚的林業氣息。説到停伐,趙傳嶺説:“這事可行。不管停伐以後給咱分配啥活,我覺得以後的日子能行。”

  冬季,在山上從事木材生産的工人大多掙計件工資,幹得多掙得多。雖然工作環境艱苦,但是在工人們的眼裏,伐木所帶來的收入還是比較可觀的,木材生産期間一個工人每月能多掙三四千元。停伐,就意味著工人將失去這份收入。

  “停伐了就不幹了唄。”圖裏河森工公司圖裏河林場301小隊馬套子集材工金師傅對記者説,“這些年誰都沒閒著,不砍伐的時候就多幹點兒別的活兒。”

  “樺木一立方米大概重一噸,松木一立方米大概重800公斤,松樺的賣價平均都在800元左右,就拿咱老百姓常吃的大白菜來比較一下,一噸白菜1000元,木頭還沒有大白菜值錢。”這是孔慶才為記者算的一筆賬。“老百姓心裏的賬透亮著呢。木頭這麼便宜,砍下來還破壞了生態,哪兒輕哪兒重,我們明白。”

  “咱林區幹啥不行?不砍木頭照樣掙錢。”庫都爾森工公司貯木場黨總支書記楊政軍底氣十足。對於停伐後的轉型規劃,貯木場已經提前做了準備。自即將停伐的風吹來,貯木場籌備建起食用菌基地,還鼓勵職工發展相關養殖産業,並在資金、技術和市場資訊上給予扶持,帶領大家共奔致富路。

  從獨木撐天到五大基地

  全面停伐倒逼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加快轉型發展,不轉不行;國有林區改革擺上重要議事日程,不改不行。新時期、新任務、新要求,迫切需要林區上下認清發展形勢、完善發展思路、創新發展舉措,奮力開創改革發展的新局面。

  事實上,早具備了加快轉型發展的良好條件。從天保工程實施開始,林區木材採伐任務銳減,調整結構、轉型發展已經成為林區的必由之路。特別是近年來,林區對照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完善了林區“3598”發展戰略,確立了八大産業,構建了五大基地、三大龍頭的産業發展模式,將目標鎖定在生態保護和經濟轉型上,以生態建設産業化、産業發展生態化的思路,大力加強林木産品精深加工、特色種植養殖和綠色苗木等傳統産業,重點培育森林旅遊、生物質能源、綠色有機食品加工等新興産業,加快推進産業發展規模化、標準化、多元化,探索出了一條適應林區發展的轉型之路。

  克一河森工公司是林區的“黑木耳之鄉”,2014年培植戶超過200戶,大部分職工發了木耳財。陳友國就是憑藉培植黑木耳走上了致富路。他興奮地説:“以前僅靠我一個人的工資,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勉強保障。這幾年通過培植黑木耳,我不但買了摩托和小卡車,還供出了一個大學生。”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圍繞綠色林特産品基地建設,鼓勵職工群眾充分利用豐富的林下資源和林蔭優勢從事種植養殖等産業,使林區林下産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期。一些森工公司已率先擺脫了獨木經濟,走上了依託森林資源轉型發展之路。同時,旅遊熱又打造了林區産業轉型發展的新引擎,林區著力打造集避暑、度假、康體和健身為一體的休閒生態養生旅遊勝地。2014年,林區旅遊接待國內外遊客106.6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6.47億元。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