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米創優:讓飯碗裏裝滿優質糧——江蘇優化稻米生産經營品質紀聞
- 發佈時間:2015-04-08 08:46:00 來源:中國農業資訊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全國“兩會”期間,本報一篇有關高價“日標”大米的新聞評論,引起與會代表、委員和國家有關部門、省市領導的關注。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農委主任吳沛良告訴記者,其間還發生了一場“蘇米”與“日標”大米品質“擂臺賽”。通過深入採訪,記者也認識了江蘇端好優質飯碗的“蘇米創優行動”的意義。
米質創優,水到渠成“超日標”
如果不是媒體熱炒國人高價購買“日標”大米的新聞,人們也許還不知道經濟發達的江蘇,居然還出産了一種超過日本安全標準的優質大米——南京“超日標”大米。價格雖然高出一般大米數倍,卻只有那款“日米”售價的幾分之一。
記者了解到,這種蘇産大米經瑞士SGS權威檢測機構檢測,318項農藥和重金屬含量,遠遠低於304項的日本檢測標準,綜合品質也遠遠超過“日米”,打破“日標”大米安全標準最高的神話,吸引了更多的眼球和熱議。
由此引發的這場“擂臺賽”,選取市場上正在銷售的6種“蘇米”和5種“日米”,由農業部和江蘇省農科院檢測機構,分別進行品質安全指標和理化食味指標測定,結果,“蘇米”的無機砷、鉛、鎘等重金屬含量甚至比“日米”還低。
6個“蘇米”的食味值平均為75.83,5個“日米”的食味值平均為74.2。南京龍江寶地園社區口感食味現場品嘗會上,28位隨機抽選的社區居民,逐一品嘗的結果是:“蘇米”得票最高14票,“日米”得票最高12票。
三次去日本進修六年的王才林,是我國著名水稻育種專家。他説,在近幾年舉辦的幾次全國優質食味品質大米評比中,奪得全國金獎的“蘇米”,品質和口感超過了被定為參照品種的日本越光大米樣品,其他各項技術指標不相上下。
江蘇粳稻産能全國第二。省種子站專家説,近年來,為適應消費者對稻米品質與品質安全的需求,江蘇粳稻育種由“高産”轉向“高産優質”並重,並把食味品質作為改良的主要目標之一,同時加大優質稻米的開發,取得較好的成效。
省農委作栽站站長鄧建平介紹,優質“蘇米”不遜於乃至優於“日米”並非偶然。2003年,江蘇就將優質稻米放在16個主導産業之首,2006~2014年江蘇共審定推廣優質水稻品種104個,其中8個品種米質指標達到國標一級優質米標準。
2014年,江蘇全省優質水稻的種植面積達到3200萬畝以上,優質化率達到95%以上。因此,優質“蘇米”除滿足本省需求外,還供應滬、浙等地,並有一定數量出口日本、東盟等國家。
其實,類似的高標準優質“蘇米”品種不止于這些,還為數眾多。粳稻單産連續20年居全國水稻主産省之首的江蘇,一直以來重視糧食生産,不僅端好自己的飯碗,實現發達省份的糧食總量基本自給,而且更加重視讓飯碗裏裝上優質糧。
近年來,江蘇著重在優化政策環境、優化品種品質、優化技術標準、優化物質投入、優化品質監管等方面,作出許多探索和努力,為包括“超日標”大米在內的優質稻米的生産經營,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和良好的環境,實招、妙招迭出。
生産創優,魚米之鄉“種生態”
素有“魚米之鄉”之稱的江蘇,繁寫的“蘇”字由“草、水、魚、禾”組成,表明歷史上就是魚米之鄉富庶之地。新石器時代便有稻作的蘇南太湖地區,唐代生産的粳稻,就已成為王室貢品。杜甫在《後出塞》中言:“雲帆轉遼海,粳稻來東吳”。
但是,率先燃起鄉鎮工業星火,率先邁出城鎮化步伐的蘇南,也曾給人們帶來生態環境被擠壓的憂慮。市場經濟規律和效益觀念,使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出現了“江蘇還要不要魚米之鄉”“江南還要不要水稻田”的疑惑和爭議。
因糧拋地、與糧爭地的結果是,素有蘇南“糧倉”美譽的蘇州市,1994年至2003年,近10年工業以22%的年均增幅增長,耕地每年卻以近10萬畝的速度消失;據測算,全市GDP總量每增加1個百分點,耕地就要減少4000畝。
“蘇湖熟、天下足”。魚米之鄉的魚米不值錢了,“有錢不愁買不到糧”之論盛行。從四次大的糧食價漲價落,種難賣難,到後來各地興起的縮糧擴經熱潮,江蘇和全國一樣,也歷經了多次種糧與縮糧的思想認識與結構調整波動。
農業佔GDP份額僅為6%左右,但其糧食保障、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生態保護、穩定社會等多種功能不斷強化和凸顯。“魚米之鄉不能花錢跟人家買魚米;千縮萬縮,糧食面積不能縮!”江蘇的同志始終保持清醒。
蘇州的調查表明:1990年至2007年間的稻穀生産價值約為11.4億元。但帶來的生態功能價值卻為50.3億元。蘇州為此出臺包括確保100萬畝優質水稻在內的“四個百萬畝”實施意見,在全國率先實施水稻生産的生態補償政策。
隨著人們的需求水準的提高,環境意識的加強,人們對稻米的需求,也從數量滿足轉向品質追求。優質稻米生産對産地環境、生産技術、加工過程、産品品質安全與優質均有各自明確的規定。江蘇首先要做的,就是採取措施,確保生産源頭上的優質和安全。
稻米品質與耕地品質相關。2011年江蘇在全國率先出臺耕地品質管理條例,確保基本農田數量不減少,品質有提升能夠落到實處;2013年12月,江蘇省農委和國土廳聯合印發《江蘇省補充耕地品質評定規範》,將《條例》細化落實。
省農委副主任張堅勇介紹説,近年來江蘇為保護和提升耕地品質,每年建設高標準農田150萬畝。省耕保站徐茂站長介紹,2005年以來,江蘇在全省80個縣(市、區)開展測土配方施肥,累計推廣測土配方施肥3.5億畝次。
省耕保站提供的數據表明,江蘇各地通過優化産業佈局,大力發展商品有機肥生産,有效消納了農業有機廢棄物。從2006年起實施商品有機肥推廣應用補貼,省級財政每噸補貼150元,累計推廣200多萬噸,實施面積1000多萬畝。
為推動秸稈還田,2013年江蘇省進一步提高機械化秸稈還田補助標準,從每畝10元提高到20元,同時,對秸稈還田類機械實行全面補貼,有效提高了農民秸稈還田的積極性,全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75%以上。
實行綠肥種植以獎代補,是江蘇提升耕地地力和品質的有效舉措。從2007年起,在蘇南地區實行綠肥種植以獎代補,每畝種植綠肥補助60元,累計實施規模100多萬畝,提高了項目區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和蓄水保肥能力。
稻米品質與農業植保技術相關。近年來,江蘇因地制宜推廣農業物理防控技術,全省推廣防蟲網或不織布20萬畝以上;全省200個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區病蟲防效達90%左右,化學農藥用量減少20%,“四主推”農藥使用佔比90%。
稻米品質與農業投入品相關。江蘇健全農資生産企業日常監督檢查制度,健全産品品質控制體系,對水稻種子、農藥、肥料等投入品加強品質監督抽查。至2014年底,江蘇全省無公害農産品生産面積4900萬畝,佔全省耕地面積的72%。
稻米品質與産後加工和市場監管相關。江蘇在全國率先實施從田頭到餐桌的全程品質安全控制。全省建設綠色食品水稻基地1257.82萬畝,綠色食品大米348個,産量197萬噸,佔地470.65萬畝。綠色、有機大米佔比居全國前列。
機制創優,“蘇米”全面提升
農業大包乾後,千家萬戶的小生産,對接國際國內大市場,包括稻米在內的農産品規模和品質,都存在難以統一和標準化的問題。特別在水稻的品種選育和推廣應用上,“揚州鑼鼓各打各”的現象比較普遍。
為確保“蘇米”創優,江蘇在品種選育推廣的機制創新上做足文章。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通過省、市、縣三級農業科研院所、高等農業院校和種業企業組成的粳稻育種團隊,先後育成一大批在全國粳稻種植區推廣的優質粳稻品種。
近年來,江蘇農業更是兼顧了高産和優質的結合,審定通過的水稻品種平均區試畝産650公斤以上,農業部認定的超級稻粳稻品種中,江蘇粳稻品種佔到85%以上,稻米品質理化指標得到顯著改善,達到國標三級優質稻穀標準的比例逐年上升。
“一家三四畝、散落七八處”。分散和小規模的小農生産方式,阻礙了農業現代化進程,也為稻米生産的品質統一和提升帶來難題。江蘇在持續加大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比重的同時,不斷創新農業經營機制,為優質稻米生産創造更新條件。
為適應和推進優質稻米生産的適度規模經營,興化市形成了10多種糧食穩産高産規模經營新模式,全市已成立創建各類糧食生産專業合作組織近200家、糧食農地股份合作社近百家、農機、植保合作社近200家,促進優質稻米生産。
為切實加快包括優質稻米在內的糧食生産經營方式的轉變,江蘇省財政從2008年開始安排專項資金用於高産增效創建,逐年增加投入,省級資金從開始的2000萬元增加到2014年的3億元,部省扶持的萬畝示範片達到1100多個。
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比重提高以後,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的稻米生産能力、實力、技術、水準等參差不齊,優質稻米統一標準、統一品質又面臨新難題。江蘇將政府與市場這“兩隻手”有機結合,充分調動市場力量優化農業社會化專業化服務。
在南京市財政和農業部門的支援和指導下,南京艾津植保有限公司運用最新的設計農業理念,最高的稻米安全標準,最優的全程安全産業鏈,最佳的現代行銷方案,生産出“超日標”大米,以每公斤52元的價格暢銷高端市場。
在全程綠色植保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中,該公司選聘一批具有大學本科以上的專業植保人才團隊,選購一批具有長期推廣應用價值的糧食作物施藥高效機械,並攜手江蘇省農科院和南京農業大學植保技術力量,成功地在南京和揚州實施了3萬畝水稻病蟲害全程專業化統防統治的服務,取得顯著成效。
而市場品質安全監管機制的創新,尤為江蘇優質稻米産後的綠色食品社會公信力,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和氛圍。“環境有監測、生産有記錄、産品有檢測、包裝有標識、資訊可追溯”,為“蘇米”創優行動,打上了一個終端安全碼。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