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煤業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5年科研項目徵集公告
- 發佈時間:2015-04-08 03:31:59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陜西煤業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陜煤化集團”)是陜西省屬特大型能源化工企業。陜煤化集團通過投資新建、兼併重組等多種途徑,基本形成了“煤炭、煤化工”兩大主業,以及鋼鐵、電力、鐵路、物流、裝備製造及建築施工等多元産業格局。目前,陜煤化集團已擁有全資、控股、參股企業80余個。2014年,煤炭産量1.28億噸,連續5年進入億噸級煤炭企業行列,實現銷售收入1700億元,位列2014年中國企業500強榜單第99位, 位列2014中國煤炭企業100強第12位。
在企業規模快速增長的同時,陜煤化集團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為充分依託外部科技資源,深化政産學研用合作,推進協同創新,針對自身科技發展需求及當前存在的關鍵技術難題,陜煤化集團現面向社會公開徵集2015年科研項目和專利專有産品,誠邀各科技機構(國際、國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和擁有先進技術的個人積極申報,共同開展合作。
申報截止日期為2015年6月30日。具體申報流程和合作支援方式,請登錄網站http://www.sxccti.com/詳細了解。
特此公告。
聯繫人:張亮 李瑞斌
電 話:029-81772060
郵 箱:zhangliang@sxccti.com
————————■2015年科研項目申報指南————————
陜煤化集團此次發佈的申報指南均為企業當前存在的技術難題和未來科技發展需求,共包含煤炭、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和工程化開發等五個領域方向。鋻於陜煤化集團産業領域廣泛、技術需求多元、科技創新水準不均衡的特點,本次申報指南未能涵蓋所有産業,我們將根據各産業發展情況,長期進行內部技術需求的歸集整理,擇機補充發佈。
一、煤炭領域
(一)曹家灘礦“一礦一面”特厚煤層開採技術研究
1.針對曹家灘煤礦“一礦一面”礦井特厚煤層,研究放頂煤一次採全高方法與分層開採方法在工藝技術、裝備能力、單産水準、及礦井生産各環節生産能力匹配等方面的優缺點,提出綜合地質安全保障技術,保證“一礦一面”15.00Mt/a的單産水準;
2.分析曹家灘煤礦工作面開採覆岩運移及礦壓規律,研究工作面煤壁穩定性、支架圍岩關係、巷道圍岩控制等問題,提出相應的技術體系;
3.研究放頂煤一次採全高與分層開採兩種方案在基建、裝備等方面的投入與産出的關係,分析不同採煤方法所要求的技術管理體系,最後,確定適合曹家灘煤礦最佳的採煤方法。
(二)澄合礦區高硫煤洗選技術研究
1.研究澄合礦區高硫煤的成分、灰分、硫分、水分含量及存在形式;
2.研究高硫煤洗選技術,使洗選後的精煤、中煤、煤泥混合發熱量達到5500大卡左右,含硫量下降到2%以下;
3.開發高硫煤洗選工業化生産流水線,形成高硫煤洗選工藝及工藝流程、重要設備及其相應的總平面佈置、主要車間組成及建構築物型式等技術方案。
二、化工領域
以煤的分質清潔轉化利用理念為指導,深入開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工程化開發、工業化整合優化與示範、産業化推廣應用服務等各階段的技術研究與技術服務工作。對外合作(或委託)項目優先考慮已完成實驗室小試並具備進行中試條件的先進技術。
(一)煤炭中低溫熱解
1.粉煤中低溫熱解油氣與熱解粉焦氣固線上分離技術及關鍵設備開發研究,要求除塵後焦油中含塵量點5%wt;
2.粉煤中低溫熱解增油技術開發研究,重點支援原料煤幹基焦油收率達到同基準格金焦油産率的150%以上的加氫熱解、催化熱解(包括該反應系統內所産幹氣催化活化)增油技術;
3.中低溫熱解幹熄焦技術及關鍵設備開發研究,要求半焦顯熱吸收率點80%,排焦溫度點60—80℃;
4.粉煤熱解産物粉焦的鈍化技術及關鍵設備開發研究,優先支援具備進行中試研究能力的鈍化技術;
5.低階煤催化解聚研究,促進煤熱解向焦油産率高、煤氣、半焦品質優良的方向發展,開發新型催化解聚催化劑及其配套工藝。
(二)粉煤及粉煤中低溫熱解産物粉焦的綜合利用
1.粉煤熱解産物粉焦安全、環保的儲運技術及關鍵設備開發研究,優先支援具備中試條件的技術,要求儲存週期點1—3個月,運輸半徑大於1700公里;
2.超細煤粉包裝運輸技術研發,要求實現超細煤粉製備、分選和包裝的連續化以及滿足長距離運輸的工藝;
3.粉煤成型技術研究,要求製備的型煤冷熱強度滿足目前方型爐用煤條件。粉焦成型技術及關鍵設備開發研究,要求製備的型焦達到民用燃料或常壓固定床氣化用煤技術條件的指標;
4.新型高效電石綠色生産工藝的開發,要求能耗低於電熱法電石生産技術,重點支援已完成小試或中試的技術。
(三)中低溫煤焦油加工利用
1.中低溫煤焦油制芳烴一體化技術開發研究,優先支援煤焦油芳烴産率(液體産品)>50%,芳烴轉化率(以芳潛含量為基準)>110%,具備中試研究的技術;
2.中低溫煤焦油高附加值化學品的提取、分離以及進一步轉化的技術開發研究,優先支援酚類或萘類化合物提取率點90%,提取物質轉化為高附加值産品,具有進行中試研究的技術;
3.中低溫煤焦油加氫製備車用燃料及其系列催化劑技術開發研究,側重於中低溫煤焦油重組分加工技術的研究,優先支援液體收率>93%且具有進行中試研究的技術;
4.中低溫煤焦油加氫尾油綜合利用技術的開發研究,優先支援高粘度指數達到APIⅡ潤滑油基礎油技術及其相關産品技術。
(四)煤基化學品的開發及利用
以煤中低溫熱解産物為原料高效、清潔、經濟地合成高附加值化學品技術,煤基化學品替代現有非煤基化學品的技術,低成本煤基化學品成套工藝技術的開發。
1.熱解氣的綜合利用技術,包括分離技術(CO、H2、CO2、烴等的分離)、制液化天然氣(LNG)技術、制氫技術等;
2.以合成氣為原料制取高附加值含氧化合物(醇、醛、酯類等)的相關技術;
3.甲醇、尿素制下游高附加值産品技術,包括甲醇制碳酸二甲酯技術、甲醇制芳烴技術,優先支援甲醇液相氧化羰基化法或尿素醇解法制碳酸二甲酯技術的工業化轉化和具備中試條件的技術;
4.煤直接液化和間接液化生産高附加值産品(如潤滑油、航空煤油等)技術的工業化轉化,優先支援具備中試條件的高溫費托合成技術;
5.煤制合成天然氣技術,包括煤直接制天然氣技術、合成氣完全甲烷化技術及耐高溫甲烷化催化劑,要求催化劑性能指標達到或超過進口催化劑。
(五)氯鹼化工
1.新型乙炔法PVC低汞、超低汞以及無汞催化劑技術開發研究,重點支援乙炔轉化率和氯乙烯選擇性均>95%並且完成實驗室小試的技術;
2.滷水凈化及滷水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開發研究,要求滷水經凈化後可穩定達到生産用滷水標準,滷水生産副産物十水硫酸鈉的綜合利用率大於90%;
3.電解制氫系統氧氣回收利用技術開發研究,要求氧氣回收率>95%;
4.PVC下游高附加值産品的開發(如氯化聚氯乙烯系統工藝及設備開發技術研究),優先支援具有實驗室小試基礎以上的研究,要求産品性能達到或超過國內同行業水準;
5.含汞固體廢物中汞的回收,對廢汞觸媒、除汞器廢汞活性炭及含汞廢水中的汞進行回收,要求汞的回收率達到85%。
(六)精細化學品及其他方向
1.炔醛法1,4-丁二醇生産中關鍵催化劑新技術開發和1,4-丁二醇下游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高附加值産品開發,要求技術指標達到進口産品相應標準或以上;
2.乙炔法PVC用新型催化劑及新型固汞材料的開發,要求技術指標達到進口産品相應標準或以上;
3.乙炔法PVC生産用助劑與添加劑技術研究開發,要求産品技術指標達到或優於同類進口産品的指標。
(七)環境保護及節能減排
1.節能方向
工業廢熱回收利用技術:化工生産過程中餘熱(及余壓)回收技術及設備開發。
2.水處理及資源化方向
(1)煤化工企業節水技術:迴圈冷卻水濃縮倍率提高技術等;
(2)煤化工廢水綜合利用及回收技術:脫鹽水站排污水處理及回用技術,濃鹽水減量化技術及設備開發,迴圈冷卻水系統排污水處理及回用技術等;
(3)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技術:傳統處理工藝升級改造技術,煤制氣、煤制油、焦油加氫、煤中低溫熱解、煤制烯烴等工藝産生的(高含鹽)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新技術及設備開發,已完成實驗室小試;
(4)燒結脫硫廢水處理技術:鋼鐵企業燒結脫硫廢水的重復利用技術,指標要求:硬度降到3mmol/L以下,氯離子降到60mg/L以下,優先支援可以工業化的技術。
3.廢氣處理及資源化方向
(1)適用於工業鍋爐的一體化脫硫脫硝技術,滿足最新環保要求,優先支援已完成實驗室小試,可實現硫、氮資源化的技術;
(2)除塵技術:高效節能除塵技術,耦合熱量回收除塵技術,電袋複合除塵技術等;
(3)煙氣脫汞技術:開發新型燃煤煙氣脫汞技術,以滿足我國未來環保需求,優先支援利用現有除塵、脫硫、脫硝設備的煙氣脫汞技術;
(4)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回收及無害化處理技術:針對濃度較高且成分簡單的VOCs,開發回收利用技術;針對濃度較低、成分複雜的VOCs,開發無害化處理技術;
(5)CO2捕集封存利用技術:化工生産廢氣排放中CO2封存及回收利用技術,優先支援成本較低且産品轉化率較高的CO2回收利用技術;
(6)電石爐尾氣綜合利用技術:電石爐尾氣凈化及資源化利用技術,已完成中試;
(7)電石粉塵處理及利用技術:電石破碎及生産乙炔過程中産生的電石粉塵處理及利用技術,重點支援技術的工業化轉化。
4.固體廢棄物處理及資源化方向
(1)工業副産石膏的資源化利用:脫硫石膏、磷石膏等工業副産石膏的高效利用技術,已完成實驗室小試;
(2)粉煤灰資源化利用:粉煤灰的高效利用技術,已完成實驗室小試;
(3)電石渣綜合利用:電石渣處理及高附加值資源化利用技術,已完成實驗室小試。
三、新材料領域
(一)碳材料
1.超高比表面積活性炭製備關鍵技術及成套設備開發。重點支援氣相吸附儲存用超級活性炭,主要性能指標如下:比表面積點3000m2/g,孔容點1.0cm3/g,平均孔徑點2nm,微孔率點85%。超級電容器用超級活性炭,主要性能指標如下:比表面積點1800m2/g,孔容點1.0cm3/g,平均孔徑2-10nm,中孔率點40%;
2.碳分子篩製備關鍵技術及成套設備開發,主要技術指標如下:微孔孔容>0.11cm3/g,平均微孔孔徑<0.7nm,孔口尺寸分佈在0.3—0.48nm之間;
3.奈米碳材料製備關鍵技術研究,優先支援富勒烯、石墨烯、碳奈米管的先進製備技術開發;
4.煤係針狀焦關鍵技術及成套設備開發,重點支援以高溫煤焦油為原料的低成本優質針狀焦製備技術,主要技術指標如下:真比重點2.13,灰分點0.4%,硫分點0.7%,熱膨脹系數CTE點1×10-6/℃,電阻率點5.0μΩm;
5.煤制中間相瀝青關鍵技術及成套設備開發,優先支援低灰分中間相瀝青的合成製備及應用技術,主要技術指標如下:灰分點20ppm,中間相含量點99%;
6.中間相瀝青下游産品開發,優先支援高性能低成本瀝青基碳纖維製備技術,主要技術指標如下:拉伸強度點2500Mpa,拉伸模量點150Gpa;
7.以有機化合物、高分子樹脂為前驅體製備新型碳素功能材料關鍵技術及成套設備開發。
(二)高分子材料合成與改性
1.聚氯乙烯合成先進技術開發
(1)高聚合度聚氯乙烯樹脂(平均聚合度點2000)合成技術;
(2)氯化聚氯乙烯(氯含量點66%)合成技術;
(3)大口徑管材專用高表觀密度聚氯乙烯樹脂合成技術;
(4)高抗衝聚氯乙烯樹脂共聚物的合成技術;
(5)無皮及少皮聚氯乙烯樹脂合成關鍵技術開發;
(6)原位聚合製備聚氯乙烯/無機奈米粒子複合樹脂的工藝開發;
(7)其他特種聚氯乙烯的化學改性技術(表面接枝等)。
2.聚烯烴
(1)基於Spheripol工藝的聚丙烯釜內合金關鍵技術開發(高透明聚丙烯、高抗衝聚丙烯(衝擊強度>60KJ/m2)、聚丙烯奈米複合材料);
(2)有工業化前景的乙烯、丙烯與極性單體共聚技術;
(3)茂金屬催化聚乙烯、乙烯-α-烯烴共聚物、等規聚丙烯合成技術;
(4)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技術及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專用料開發;
(5)以乙烯為唯一原料原位合成高枝化度LLDPE(>26短支鏈/1000個亞甲基);
(6)具有窄分子量分佈(<2.0)的低纖度、高紡速聚丙烯合成技術;
(7)具有長鏈枝化結構的熱成型用聚丙烯産品(熔體強度>20cN)合成技術;
(8)通過特殊的催化劑或成核劑技術,製備高結晶性聚丙烯(結晶度>70%);
(9)聚丙烯連續擠出發泡技術,得到泡沫密度範圍為(20—100kg/m3)的聚丙烯泡沫産品;
(10)聚烯烴彈性體合成技術。
3.環保高分子材料、聚酯
(1)二氧化碳基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及改性技術開發;
(2)基於1,4-丁二醇(BDO)的PBT特種樹脂的合成及改性技術;
(3)基於1,4-丁二醇(BDO)的可生物降解共聚酯的合成及改性技術;
(4)基於聚乳酸、丙交酯等可生物降解材料的合成及改性;
(5)可供直接發泡用高分子量PET(特性粘度>1.5dl/g)的合成技術。
4.高聚物奈米複合材料
(1)聚合物-碳奈米管、聚合物-石墨奈米複合材料的合成及改性技術;
(2)基於有機黏土、層狀奈米硅酸鹽等奈米材料增強的聚合物複合材料的合成。
(三)結構功能一體化複合材料
1.高強度高韌性顆粒(如石墨、碳化矽、氮化硅、氧化鋁、二氧化鈦等)增強樹脂基複合材料設計、製備、加工及應用技術開發;
2.低成本高性能輕量化纖維(如碳纖維、芳綸纖維、聚酰亞纖維等)增強樹脂基複合材料製備技術開發;
3.先進連續纖維增強樹脂基複合材料製備技術及成套設備開發。
(四)節能材料
以節約能源資源、發展迴圈經濟、保護環境為目的,開展廢熱回收利用、燃油高效利用、低能耗動力等方面的技術研究。開發高蓄熱密度、高使用溫度、高蓄/放熱速率、低成本、環境友好的蓄熱介質材料,重點支援餘熱回用蓄熱材料的開發。
四、新能源領域
(一)功能薄膜
1.透明導電薄膜技術
(1)柔性襯底(PET薄膜等)石墨烯、碳奈米管薄膜,全可見光波段透射率大於90%,550nm波長的透射率大於92%,石墨烯薄膜方塊電阻小于200Ω/□,碳奈米管薄膜方塊電阻小于150Ω/□,薄膜表面均勻性好,可實現大面積製備;
(2)柔性襯底(PET薄膜等)金屬網格、銀/銅奈米線薄膜,全可見光波段透射率大於90%,550nm波長的透射率大於92%,方塊電阻小于80Ω/□,薄膜表面均勻性好,可實現大面積製備。
2.太陽能光譜選擇性吸收技術
(1)適用於低溫熱利用的太陽能吸收膜,面積不小于15cm×15cm,太陽光譜吸收率點95%,輻射率點4%(80℃),具有大氣環境下良好的耐鹽霧、耐老化及高溫耐久性;
(2)適用於採暖、製冷、工業用熱等中高溫熱利用的太陽能吸收膜,面積不小于15cm×15cm,太陽光譜吸收率點95%,輻射率點4%(80℃);
(3)建築一體化太陽能熱利用集熱器、太陽能供熱製冷、太陽能與熱泵複合供熱製冷等技術,集熱效率不低於40%;
(4)支援高性能太陽能熱利用關鍵涂層材料鍍膜設備的自主設計製造。
3.減反增透膜技術,可低成本製備、具有良好機械性能和自清潔特性,樣品透過率點95%,成膜性好、膜層牢固、硬度高。
(二)二次電池
1.鋰二次電池技術
(1)鋰離子電池,單電池容量不小于10Ah,能量密度不小于200Wh/kg,迴圈壽命1000次以上,電池模組能量密度不小于150Wh/kg,迴圈壽命800次以上,安全性滿足國家標準或規範,優先支援基於高電壓、高容量正極材料的技術;
(2)鋰硫電池,初步解決鋰枝晶問題,單電池容量不小于10Ah,能量密度不小于320Wh/kg,0.2C下100%充放電迴圈300次容量保持率不低於80%;
(3)高壓尖晶石型正極,0.2C下可逆比容量不小于135mAh/g,1C下100%充放電迴圈500次後容量保持率不低於90%,優先支援完成公斤級放大及全電池測試的技術;
(4)高容量層狀正極,充電截止電壓不低於4.4V,0.2C下可逆比容量不小于175mAh/g,0.2C下100%充放電迴圈500次後容量保持率不低於85%,優先支援完成公斤級放大及全電池測試的技術;
(5)高容量硅基負極,0.2C下首次放電比容量不小于700mAh/g,首次充放電效率不小于88%,100%充放電迴圈300次後容量保持率不低於80%,優先支援完成公斤級放大及全電池測試的技術;
(6)大倍率硬碳負極,0.2C下首次放電比容量不小于550mAh/g,首次充放電效率不小于85%,100%充放電迴圈500次後容量保持率不低於80%;
(7)功能電解液(高電壓電解液,高低溫電解液和安全性電解液等)技術;固態電解質(液)技術,優先支援具有良好産業化前景的技術。
2.超級電容器技術
(1)功率型超級電容器,功率密度不小于5kW/kg,能量密度不小于10Wh/kg,1萬次迴圈比容量衰減率小于5%,安全性滿足國家標準或規範;
(2)能量型超級電容器,功率密度不小于3kW/kg,能量密度不小于25Wh/kg,1萬次迴圈比容量衰減率小于15%,安全性滿足國家標準或規範。
3.鈉基電池技術
(1)鈉硫/鈉氯化物電池,單體鈉硫電池容量不低於300Ah,鈉氯化物電池容量不低於50Ah,比能量大於120Wh/kg,80%DOD迴圈壽命大於800次;
(2)先進平板式鈉硫/鈉氯化物電池、室溫鈉硫電池技術;
(3)鈉離子電池,水性、有機電解液體系,比能量不低於50Wh/kg,100%DOD迴圈壽命不低於200次;
(4)鈉離子電池關鍵材料,包括正極材料(層狀氧化物、聚陰離子化合物),負極材料(非石墨碳、石墨烯、合金)等。
(三)燃料電池
1.高性能、低成本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及電堆技術,750—900℃單電池運作功率不小于40W,功率密度不低於400mW/cm2,衰減率小于2%/1000h,電堆模組功率不低於2kW,100次熱迴圈衰減率小于3%/1000h;
2.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EMFC)技術,主要包括高性能、低成本催化劑、膜電極等關鍵零部件製備技術,催化劑Pt載量小于0.25mg/cm2,電堆壽命不低於5000h。
(四)太陽能光伏電池
1.硅基薄膜太陽電池技術,開發柔性襯底雙結和三結薄膜太陽電池大面積連續製備技術。小面積(大於1cm2)穩定效率不低於12%,大面積(大於200cm2)穩定效率不低於10%;
2.有機聚合物薄膜太陽電池技術,開發薄膜大面積連續製備技術、高性能有機光伏材料設計與製備工藝等,小面積(大於1cm2)效率不低於10%,大面積(大於10cm2)效率不低於6%;
3.鈣鈦礦太陽電池關鍵技術,開發可溶液加工、噴塗及印刷等製備技術、小型電池組件生産及應用等,大面積(大於10cm2)效率不低於8%,自然環境1000小時效率衰減小于15%;
4.依託各類薄膜太陽電池材料與技術,開發面向電子消費産品或BIPV等太陽電池終端産品設計、製造、加工及應用技術,開展新型鍍膜技術與成套設備研發。
五、工程化領域
(一)系統整合優化
針對現有煤化工生産、煤炭分質清潔轉化多聯産新技術中工藝過程、公用工程、能量網路等系統問題,建立合理配置全局過程的品質交換、能量整合的模型、方法或軟體,滿足煤化工産業對節能降耗的內在需求。
(二)過程強化
針對煤化工過程,尤其是煤炭分質清潔轉化多聯産過程,通過反應、分離等方面的過程強化技術,實現對現有工藝過程的升級、優化,解決現有煤化工新技術在開發過程中所存在的工程問題。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