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國有林場改革助力“綠色化”

  • 發佈時間:2015-04-08 01:34:37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周海川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審議通過的《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首次提出了“綠色化”概念,並將其與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資訊化、農業現代化並列。自此“綠色化”成為了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新任務、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要求。

  “綠色化”如何實現?生態文明建設是密碼。而林業是生態建設的主體,關係著45.6億畝林地、8億畝濕地、39.3億畝荒漠化土地,肩負著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維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職責,是巨大的綠色經濟體、資源迴圈體和碳匯聚集體,成為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國有林場作為我國林業建設的先鋒隊和主力軍,管護著我國最優質、最穩定、最完備的森林資源和生態系統,是我國森林資源最精華的部分,大多位於大江大河源頭、主要水庫周圍、黃土風沙前線等重點生態區域和生態脆弱區。精華需要呵護,才能給生態以深層的保養,給生態文明建設以洶湧的原力,給“綠色化”以最基礎的保障。

  在國有林場的命運拐點,改革可謂恰逢其時。國有林場命運經歷了“U型”的變化過程。上世紀50、60年代,國有林場是按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管理的,由中央財政下撥事業費;80年代初,國有林場被逐步下放,事業費不斷核減,逐步成為差額撥款事業單位;90年代初,國有林場進一步轉為自收自支,扶持政策和企業的自主權和經濟政策都無法享受;90年代後期,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和國家對生態重要和脆弱地區森林資源實行的禁伐限伐政策轉變了國有林場的角色,主要任務轉為保護森林資源。營造林和木材採伐等生産任務的減少直接減少了林場來源,富餘職工大量增加,林場發展陷入困境,貧困問題凸顯。國有林場雖為事業單位,卻實為“不城不鄉、不工不農、不事不企”,看似“鐵飯碗”,卻只能“找飯吃”。

  本次國有林場改革,首先明確定位國有林場的主要功能是保護培育森林資源、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將國有林場界定為公益服務事業單位、企業、轉企改制單位三類。三類定位給不同國有林場指明瞭發展方向,原來主要承擔保護和培育森林資源等任務的事業單位國有林場成為生態公益服務事業單位;目前已經轉制為企業性質的國有林場基本保持不變,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實現公益林管護或者轉為為公益性企業。原來基本不承擔保護和培育森林資源、主要從事市場化經營的事業單位的國有林場要推進轉企改制,暫不具備轉企改制條件的剝離企業經營性業務;這樣,前兩類都找到了“好飯碗”,轉企改制這類則減少了負擔,正在慢慢尋找“好飯碗”,在改革“指揮棒”下,國有林場將目光集中在森林資源保護和培育上,逐步走出困境,開始飛翔。

  但凡改革必有陣痛,國有林場改革也不例外。在改革過程中,難免碰到基礎設施落後、職工收入偏低、歷史債務沉重、資金缺乏、人力資源更新緩慢等重重障礙,這些成為了陣痛的來源。為了降低陣痛,本次改革在人員分流安置、債務化解、職工參加社保、基礎設施建設、財政金融支援、經營和管理體制等方面分別採取了不同的微創療法。所取得的成果使森林面積在不斷地擴大,森林品質在不斷提升、森林生態功能在不斷增強,職工收入在不斷地提高,林場的活力在不斷增強。

  如果説過去的國有林場的發展就是一種追求木材收益、過度消耗森林資源的“夾生飯”的話,那麼現在分類改革的國有林場改革則是巧妙地將對林區經濟與生態功能的“夾生飯”轉化成火候恰當的食材的精美搭配,是“青山常在、清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味,是林業壯大、林場發展、全社會共用改革紅利的佳肴。國有林場改革不僅體現了國有林場在“綠色化”進程中的職責與擔當,也生動演繹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現路徑,期待國有林場改革在實現“綠色化”的過程中發揮更大作用。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