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15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創業新生代“野蠻生長”,教育何為?

  • 發佈時間:2015-04-07 17:51:40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北京4月7日新媒體專電(記者張漫子)《福布斯》雜誌中文版近日發佈2015“中國30位30歲以下創業者”榜單,與同月《福布斯》美國版發佈的“美國30位30歲以下創業者”對比發現,中美兩國年輕創業者的創業環境差異頗多。美國創業者何以持續保持“創世優勢”?面對創客新生代野蠻生長的態勢,高校何為?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進高校和多處創客空間,尋找答案。

  “一個要改變世界 一個在改善世界”

  根據《福布斯》中文版榜單顯示,北京地區優勢明顯,佔據13位。就年齡來看,“90後”有5位,最小的一名生於1993年。就領域來看,中國投身網際網路和移動互聯網行業的年輕人高達12位,而美國版年輕創業者榜單僅有8位。在美國,最受年輕人青睞的創業領域為能源(5位)、房地産(4位),這些領域的中國榜單中則鮮有年輕人創業成功。

  “創業分為兩種,一種是‘我想到一個點子,想要嘗試’,另一種是‘我想要創業,我去找一個點子’。目前國內創業年輕人更傾向於後者,創業的意義也集中在‘我做的東西需要更好地解決用戶需求’,而不是‘我需要做一個全然不同的東西’解決問題。”創業者張悅廷説。

  經過梳理,不難發現,中國年輕創業者鮮少選擇傳統行業,而電商、網遊成為新生商業力量崛起的最大藍海。美國年輕創業者善於打破行業壁壘與既定秩序,創新具有全球性與高科技性的特點;中國年輕人多半還停留在從應用入手,或為傳統行業在網路平臺尋找位置,或模倣發達國家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創新産品服務的階段,以“起義者的姿態重塑行業秩序”等有影響力的創新乏善可陳。

  以清華大學為例,2014年有55人在畢業後選擇自主創業,創業領域集中在網際網路、新媒體和文化創意領域。此外,還有很多有創業理想的學生選擇先就業再創業,或加入具有一定規模的創業型企業追逐夢想。“京戶和鐵飯碗對我的誘惑已經比不上創業機會和職業前景了。選擇加入同學合夥的創業企業,看重的就是機遇與發展空間,這裡能學到更多,成長更快,也離自己的職業理想更近。”一名電腦專業的本科畢業生説。

  高品質的創業需要嶄新的設計能力、想像力和創意。孕育高品質的創新需要時間,國內本土的天使投資人往往對這類創業沒有信心和識別能力,加上年輕人外部資源少,難以爭取到投資。“中國年輕創業者是需要培育的,不是每一個創意剛開始都完美。我們的年輕人突破性的創新不夠,跟年輕人的想像力有關係,跟視野有關係,跟教育也有關係。”清華大學創意創新創業教育平臺主任張幃説。

  “我們年輕人更需要手執小錘的精神,錘出一條路,或者一個新秩序。”張悅廷説。

  何以手執小錘 錘出一個新秩序?

  夢想有了,溫床也在,可問題來了:家喻戶曉的顛覆性創新何時接踵而至、落地中國?對於以創新與活力取勝的年輕創業者來説,中美差距在於創業環境還是創新實力?

  廣東來京的年輕創業者陳予殷還記得去年自己多次進出工商局門口被“黃牛”攔下的場景,“來這麼多次都不成,交給我們做得了!”起步難是不少校園創業者面臨的首要問題。“剛開始創業,通常處於資訊不對稱的劣勢,且不説諮詢無處、引資無門,單是如何規範地註冊公司就需要引導。同時,尋找同行之間技術交流的平臺以及資源互換的渠道也並非易事。”陳予殷説。

  創業環境資源不足,還體現在高校間發展的不均衡。“我校一位想創業的大學生告訴我,當前中國高校大學生創業資源,如創業孵化器資源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地,北京又主要集中在清華和北大等重點高校,普通高校的創業孵化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北京建築大學教授秦紅嶺説。

  記者觀察發現,目前校園中年輕創業者大致分為兩類:一類偏幻想,有創新激情、少創新實力,並不善於深刻了解用戶、細分市場需求,不知可以兜售什麼;一類重技術,有一定創新能力,少成果轉移實力,不知何處兜售。

  “我們學校的在校創業者大多從事的是低端創業,追求短平快,沒太多科技含量。”北京高校一名管理學任課教師説。

  根據人人網一項“創業態度與動機”的調查顯示,超過半數的“90後”大學生創業動機是希望發家致富,1.2%的大學生表示會因為創業很時髦、追著風潮去嘗試創業。

  目前國內創業教育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不少高校教師反映,好的創業課程少,有實踐經驗的創業導師更是缺乏。“創業是市場微觀主體的自主行為,但其意義並不只限于微觀層面。就整個生態來説,目前教育是最為薄弱的環節。”張幃説。

   通識教育搭好根基 學業創業需無縫切換

  在微軟、蘋果和Facebook成為創業成功的楷模之前,很少有人會相信學校宿舍、地下室和車庫中誕生的異想天開的點子能夠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驅動力。然而這些成功卻與美國創業環境尤其是美國高校創業教育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矽谷,你不用擔心自己的想法沒有市場。你只需要把想法表達出來並拿到創業中心,中心老師會根據你的想法找到代理公司,代理公司繼而尋找技術開發公司和風投。在西雅圖和矽谷有類似科爾曼基金會的專門指導和投資創業的基金會,在一個想法剛成型時提供幫助。”在矽谷工作八年的鞠曉天説。

  美國人視創業為“社會黏合劑”,早在1947年,哈佛大學商學院率先開設《新創企業管理》課程,經過60多年的發展,美國創業教育已納入到國民教育體系,內容覆蓋初高中、本科、碩士,如今至少有1800個學院開設了約3200門創業教育與實踐課程,並建有百個創業研究中心。而教育部一項公開數據顯示,中國高校只有不足3%的課程涉及創業教育。對此,中國教育是否應當在模倣中突破?

  業內人士認為,即使是創業教育也必須從通識課做起。“無論對於老師還是學生,理論知識的教與學更容易。但如果大學教育把大量精力放在理論知識上,培養出來的學生無論動手還是創新都缺乏。”秦紅嶺認為,通識課解決的恰是發現問題的能力與方法論的訓練。

  大學生創業的經驗、資源雖然缺乏,但學習和接受前沿知識和新興技術的能力是優勢,應當通過建立開放的模組化、多層次、跨學科的課程體系,識別並把握可以控制的機遇。“創業教育與一般的知識傳授不同,不僅停留在積累、歸納、總結中,更應重視解決問題的能力。”清華大學經管學院中國創業研究中心主任高建介紹,創業教育課程需整合學術界和業界優勢資源,涵蓋“思維”“技能”“職能”“領域”四大類課程。

  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認為,創業在中國要真正形成氣候需要依靠內生熱浪催生而成,因而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營造需兼具開放性、跨學科性、文化性等特點。“不要把創業教育劃分為學習階段與創業階段,要實現學習與創業的無縫切換。”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