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停伐轉型,銘記歷史性一刻

  • 發佈時間:2015-04-07 10:30:21  來源:國家林業局網站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綠色時報4月7日報道(記者 魏靜) “順山倒啦……”“哈腰挂呀,嘿呦!挺腰起呀,嘿呦!往前走呀,嘿呦……”3月19日,在吉林省白河林業局寶馬林場,伴著激揚的木工號子,一棵棵大樹轟然倒下,一根根原木被運往貯木場。這是吉林省禁伐區域最後一次木材採伐作業。

  從4月1日開始,吉林省重點國有林區將全面停止商業性採伐。轟鳴作響的油鋸、悠長的伐木號子、林區公路絡繹的運材車﹑堆滿原木的貯木場……這些都將成為歷史。

  集結號 向森林過度索取的歷史結束

  寶馬林場伐木工人吳繼祥,19歲就來到林業局工作,當了23年的伐木工人。最後一次啟動手中的油鋸,他的心情有些複雜。“早些年的林子密不透光,一眼看不出去,現在可採的大樹越來越少。不採伐,保護資源,對子孫後代是有利的事兒。以後幹啥還沒想好,但林業局已經在幫我們找出路了。”吳繼祥説。

  從4月1日起,東北、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全面停止商業性採伐。吉林省停止商業性採伐的範圍為除紅石林業局外的天保工程區,包括長白山森工集團所屬的10個國有林業局、吉林森工集團所屬的7個國有林業局,以及上營經營局、長白經營局、安圖經營局、輝南經營局等4個森林經營局。

  這是吉林生態建設史上的標誌性事件,結束了多年來向森林過度索取的歷史,重點國有林區從開發利用森林資源轉入全面保護的新階段。吉林重點國有林區迎來了前所未有的休養契機。

  吉林省此次停伐的有林地總面積為347.9萬公頃,佔全省林地面積的1/3以上;森林蓄積量達4.6億立方米,佔全省森林蓄積量的50%。

  新中國成立以來,吉林重點國有林區始終以木材生産為主,累計木材産量2.1億立方米,為國家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由於長期過量採伐,森林資源品質急劇下降,資源結構不合理、可採資源減少等問題日益突出。目前,吉林重點國有林區平均每公頃木材蓄積量僅為134立方米,與開發初期相比,下降了56.3%。現有林分中,大徑級木材比例不到10%,紅松、水曲柳等珍貴樹種比例不到7%。

  要促進森林的恢復性增長,實現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停止採伐。

  2015年,中共中央作出戰略決斷——從今年起,我國分步驟擴大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範圍。通過停伐,使天然林資源總量明顯增加、品質明顯提高、生態功能明顯增強,為國土生態安全打好基礎。

  自1998年天保工程實施以來,吉林重點國有林區年木材産量調減到195萬立方米,天保二期工程實施後又進一步調減到每年117.5萬立方米,僅相當於工程實施前的1/3左右。從今年4月1日起,吉林省除紅石林業局之外的重點國有林區將全面實行封山育林。

  大轉型 從森林採伐到生態保護的轉變

  一大早,露水河林業局清水河零點管護站的管護員高月軍已經穿行在森林中,開始了一天的巡護工作。他負責500多公頃的森林管護任務,每天要行走幾十里地。他説:“聽説要停伐了,以後更得好好看著林子了。以前採伐,老百姓能到林班撿採伐剩餘物回家做燒柴。現在不採伐了,沒有燒柴可撿了,更得仔細看著,別有盜伐林木做燒柴的。”

  重點國有林區停伐後,林業的發展模式將發生重大轉變。由木材生産為主轉變為生態修復和建設為主、由利用森林獲取經濟利益為主轉變為保護森林提供生態服務為主。林業最基層的管護員,意識到了停伐後生態保護任務的加重。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了《國有林區改革指導意見》,強調停止內蒙古、吉林重點國有林區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全面提升森林品質,加快森林資源培育與恢復。

  停伐範圍內的各國有林業局和森林經營局,都在積極轉變觀念,準備加大保護森林、提供生態服務的力度。

  白河林業局黨委書記荊彥林説:“我們的觀念,從砍樹轉為看(kān)樹和看(kàn)樹。一方面為國家和人民看守保護森林,一方面發展森林生態旅遊。”

  露水河林業局負責人表示,以全面停止商業性採伐為標誌,企業生産職能全面轉向資源管護、森林培育、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自然保護區建設,建立以資源管育為主的新型生産組織體系,調整林業生産組織結構,創新森林經營機制,實施中長期週期性森林撫育經營規劃。

  事實上,吉林省此前已經為停伐做了準備。

  在國家天保補助資金的扶持下,吉林省國有林業局積極發展接續産業,竭力擺脫獨木支撐的格局。近年來,吉林省利用天保政策一次性安置林業企業富餘職工13.5萬人,通過承擔森林資源管護和撫育任務實現2萬多名職工轉崗,全省國有林業局職工全額參加了養老保險。2005年的國有森工企業改革中,逐步剝離木材加工、運輸、流通等輔業,已經剝離企業201個,移交學校102所。

  為配合停伐,目前,吉林省三大主體功能區生態修復全面展開。東部長白山森林生態系統修復共投資9420萬元,完成了長白山環區路修復110公里、森林小鎮54個、綠美村屯400個、裸露山體修復11.4萬平方米。中部農防林建設工程,省林業廳對未來20年農防林更新進行了系統謀劃,今年啟動新一輪農田防護林更新改造工程,計劃利用10年時間,構築結構合理、功能完備的綠色屏障。西部生態屏障建設工程,擬利用5年時間,以荒漠化土地治理為主線,通過大力推進以植樹造林為主要內容的生態工程建設,顯著改善西部生態環境。

  吉林省林科院研究員任軍説:“長白山林區是東北重要的生態屏障,此次停伐,森林得以休養生息,森林品質提高,森林的涵養水源、固碳釋氧、保育土壤、凈化空氣、森林防護等8項生態服務功能都將大大增強。根據2012年省林科院的評估結果推算,吉林省此次全面停止商業性採伐的347.9萬公頃林地,産生的森林生態服務功能的總價值將有可能超過2000億元。吉林省的停伐,不僅有利於本區域、吉林省和全國的生態安全,對周邊國家的生態改善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幹點啥 不砍大木頭之後的出路

  白河林業局光明林場成立食用菌合作社,帶動15戶職工創業,年産木耳100萬袋。職工管恩平當了28年的伐木工人,工資不到2000元,加入合作社後,每個月收入3600元。對於停伐,合作社的職工們都認為是好事,但他們心裏也有隱隱的擔憂。合作社的管理者、光明林場職工王愛元説:“停伐之後,如果伐區剩餘物沒有了,就不能用木頭培育木耳了。我們正研究改用秸稈等來培植,但是這樣一來,成本就會提高很多。”

  當握了多年的油鋸成為紀念品,當停伐的最後期限臨近,林業職工們的心中,還是會有迷茫和失落:不能砍大木頭了,我們能做些什麼?生活如何保障?從靠森林養人到通過更好地保護生態來養人,這條路應該怎麼走?

  吉林森工集團董事長柏廣新説,推動國家天然林商業性停伐的政策順利落地,主要依靠兩條:一是國家通過天保工程進一步提高對森工企業和林區群眾的生態補償力度,進行一定強度的“輸血”;二是通過政策組合拳,幫助森工企業積極進行産業轉型,發展非林非木産業,增強企業自身的“造血”功能,這樣就會推動森工企業從根本上不依賴木材過活。從長遠看,“造血”比“輸血”更重要。

  白河林業局黃松蒲林場工會主席戴偉提前考慮停伐後的生存問題,辦起了家庭旅館,並帶動30多戶職工一起開設家庭旅館,成立森林旅遊合作社,集中管理,統一服務標準,使職工的收入增長一倍以上。

  露水河林業局大力發展接續替代産業,森林生態旅遊、林下經濟開發、苗木花卉培育、石材開發、油品市場化經營等項目的穩步發展,推動了林業局的産業轉型升級。對於停伐後職工的安置,他們結合林下經濟和森林旅遊,拓展企業增收渠道,妥善分流富餘員工;同時,通過森林管護、營造林、基礎保障3個渠道吸納富餘職工,依託培訓機構、實訓基地、就業指導3個環節提高擇業能力,確保職工有崗位。

  吉林森工集團積極為停伐做準備,主動走上了從單純開發木材資源向綜合開發林區多種資源特別是非林非木資源,通過非林産業反哺林業的轉型升級之路。2014年木材收入僅佔集團總收入的11%,木材進口加工、森林保健食品、森林生態旅遊、現代服務業成為企業發展的頂梁柱。2013年開始,吉林森工從非林産業子公司的凈利潤中累計提取3300萬元的生態建設基金,用於所轄林區的森林資源培育管護和環境綠化建設。

  長白山森工集團突出發展綠化苗木産業和中藥材産業,1萬公頃野山參、7000公頃中藥材基地建設進展迅速。停伐後,長白山森工集團將積極抓好重點國有林業改革,以保護天然林為重點,實行嚴格的森林資源管護制度,把森林經營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發展替代木材生産的六大接續産業:生態綠化苗木産業、現代中藥健康産業、珍貴樹種培育産業、林地林下經濟産業、生態旅遊産業、森林礦泉水産業。

  吉林省林業廳積極引導各林業局發展替代産業,全省林下經濟、林特資源加工、森林旅遊逆勢發展,林下種植、養殖亮點紛呈,成為林業職工和林農增收致富的重要增長點。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