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聰明細胞”解決移植器官排異難題

  • 發佈時間:2015-04-06 01:30:40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張 曄 通訊員 陳思宇 蔡心軼

  得了肝硬化、尿毒症等疾病怎麼辦?很多醫生和患者最先想到的往往是進行器官移植。可是,換肝、換腎後就萬事大吉了嗎?不,這些患者還要終身服用免疫抑制藥,不僅每年的藥費高達數萬元,而且會對患者的肝腎功能産生損害,甚至還容易患上腫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近日,一種“自身免疫誘導治療”在南京醫科大學獲得成功。3月26日,記者在醫院見到肝移植患者小劉(化名),他接受新療法後體徵良好,各項指標達到術前預期。醫生告訴小劉,治療週期結束後,他將無需服用免疫抑制藥物。該治療技術在國際器官移植領域實現了“領跑”,這讓許多器官移植患者看到了希望。

  培育“聰明的細胞”不認生

  “自身調節性T細胞免疫誘導治療”是一種什麼樣的療法?傳統免疫抑制是靠藥物來管,而這種新療法實現了“用自己管自己”。南醫大一附院王學浩院士告訴記者。

  免疫系統是人體的“武裝力量”,它能辨認“敵我”並清除“敵人”,保護自己。但在器官移植過程中,植入的異體器官同樣會被它識別為“入侵者”而加以攻擊,由此引起排異反應。王院士團隊的工作,就是訓練這只“武裝力量”,讓它能夠識別植入物,“不認生”。

  靠藥物進行免疫抑制,存在毒副作用大、價格昂貴且療效不確切等問題,它們讓“戰鬥部隊”無選擇地放下武器,停止抵抗,長期服用會降低患者抵抗力,誘發細菌、黴菌、病毒感染,而且可能影響兒童生長髮育,增加患者得癌症和脆骨症等疾病的風險。

  “把患者自體細胞提取出來,在體外培養並‘訓練’它們‘不認生’,教會它們認識植入器官以後,再回輸到患者體內去管控戰鬥部隊。”王院士團隊中的呂淩副教授介紹,人體的免疫系統中存在著一種調節性T細胞,其作用相當於“憲兵部隊”,就可以管控“戰鬥部隊”。通過對患者自體細胞進行體外培養,生成“認識”捐獻器官的、“私人定制”的調節性T細胞,再回輸到患者體內後,則可以使人體對移植物“認異為己”,避免排異反應,從而解除患者終生服用免疫抑制藥物的痛苦。

  只需血液體外“訓練”2周,新療法不複雜

  去年年底,王學浩院士團隊選擇患者小劉進行國際首例活體肝移植後的“自身調節性T細胞免疫誘導治療”。

  小劉現年23歲,在13年前接受活體肝移植手術,為避免排異反應,一直服用免疫抑制藥物。

  2014年12月7日,呂淩項目組為小劉抽血,採集其自身的免疫細胞,隨後進行了大約兩周的細胞體外培養和擴增,達到治療數量和系統檢測。12月20日,呂淩為小劉實施了治療,將培養好的調節性T細胞回輸到小劉體內。在接受首次細胞回輸治療觀察2天后,小劉就順利出院。

  目前,國際上多采用調節性T細胞預防急性排斥反應,而相比于急性排斥反應,慢性排斥反應治療效果不佳,約有50%的患者的移植物會在1年之內完全失去功能。呂淩介紹:“我們項目組是首次採用調節性T細胞預防器官移植後的慢性排斥。”

  目前,小劉在經過第一次治療後沒有出現任何不適,細胞擴增也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治療取得第一階段的成功。而在該療法的第四次治療後,小劉的免疫抑制藥物服用量將降至一週兩次,預計在完成10個月的細胞回輸治療之後,小劉有望徹底擺脫免疫抑制藥物,實現臨床耐受。

  截至發稿,項目組已開展8例肝移植術後的免疫誘導治療,預計2015年完成首批20例患者的治療。

  “一般情況下,活體肝移植術後的患者前幾年每年要花費3萬元左右在免疫抑制藥物上,即便過幾年進入穩定期,一年也需1萬元的藥物費用,這對於許多患者家庭而言都是巨大的負擔。”王學浩院士的博士古鑒説,長期服用免疫抑制藥物還會對患者的肝腎功能産生損害,而自身免疫誘導治療的成功,無疑將為器官移植患者帶去福音。

  古鑒介紹,目前對治療對象有較為嚴苛的篩選條件,均為接受移植手術後3年、免疫狀態相對穩定,無感染、腫瘤復發等潛在風險,無精神類疾病的患者。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