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停伐,咱心裏有底兒”

  • 發佈時間:2015-04-02 08:32:21  來源:國家林業局網站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核心閱讀

  4月1日起,大小興安嶺、長白山林區的天然林全部停伐,這標誌著重點國有林區從開發利用轉入全面保護髮展的新階段。

  3月31日,隨著回蕩在山林中的最後一陣油鋸聲緩緩停止,我國最大的國有林區——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也停止了長達63年的天然林商業性採伐歷史。

  3月底的一天,內蒙古大興安嶺圖裏河林業局西尼氣林場301小工隊的工人們,正在進行最後一天緊張有序的工作。

  蜿蜒的山路、蒼勁的林木、起伏的遠山,構成一幅蒼勁壯美的畫卷。1952年,新中國林業採伐的第一聲號角從圖裏河林業局吹響,63年過去了,這裡迎來全面停伐的最後時刻,工人們正在認真完成最後一次採伐任務。

  從4月1日開始,昔日響徹山林的“順山倒”號子和隆隆的機械轟鳴,將不復存在。

  工人轉崗,將承擔森林撫育、更新造林等任務

  “吱嘎嘎……”一棵一抱粗的大樹應聲倒地,枝葉震顫著發出“嘩嘩”的聲響。油鋸手劉連軍伸出粗糙的大手撫摸著樹榦,讓工友用手機為他拍了張照片。“這也許是我這輩子伐倒的最後一棵樹……”劉連軍望著倒在地上的大樹,小心翼翼地擦拭著油鋸,若有所思地説,“和油鋸、大樹、拖拉機拍一張照片,留下一點回憶”。

  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地處祖國最北端,地跨呼倫貝爾市、興安盟的9個旗市,林業生態功能區總面積10.67萬平方公里,森林面積8.27萬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77.44%,活立木總蓄積9.5億立方米,總面積、活立木總蓄積居東北、內蒙古四大重點國有林區之首。

  上世紀80年代初,劉連軍從父親手中接過油鋸,經他手伐倒的大樹不計其數。現在,他的觀念發生了改變。“年輕的時候砍倒一棵大樹有一種成就感,可是現在卻覺得可惜。一棵大樹長成需要幾十年,砍掉卻只要不到一分鐘。”他説。

  “在山上幹了半輩子,停伐之後幹啥?”記者問。

  “刨坑種樹唄!”這位憨厚黝黑的東北漢子並不擔心未來的生計,“停伐後,有産業,咱心裏有底兒,今後日子會更好”。

  據悉,停伐後,目前直接從事木材生産的2.5萬工人將有七八千人轉崗進行森林管護,剩下1萬多人面臨分流,承擔森林撫育、更新造林、森林培育的任務。內蒙古森工集團將向國家林業局申請,增加森林管護、撫育、培育的面積,讓林場變成管護站。身體狀況比較好的職工,還可以加入到森林防火的隊伍中。

  停伐將帶來更大的效益

  深入森林深處的伐木工隊,隨處可見銹跡斑駁的機械和使用多年的老舊斧鋸,陳舊的生産工具仿佛無聲地等待著伐木時代的終結。工棚中,工人搪瓷缸子上的醒目標語——“廣闊天地,大有作為”,還在無聲地訴説著這裡輝煌的過去。

  63年來,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共為國家提供了2億多立方米的商品材和林副産品,上繳稅費200多億元。上世紀90年代末期,木材年産量曾達380萬立方米,是國家同期投入的3.8倍。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最高的年份,林區財政上繳曾佔自治區財政的半數以上。“這就相當於用剃刀把寬1公里、長380公里的森林剃掉了。”一位老林業人形容。

  1998年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實施後,響應國家號召,林業工人開始放下斧鋸,木材年産量降至目前的110萬立方米。通過天保工程的實施,截至目前,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森林覆蓋率比開發初期提高了近23個百分點,森林面積凈增87.88萬公頃,活立木總蓄積增加1.83億立方米,森林數量明顯增加,森林品質顯著提高,森林生態功能持續增強。

  森林多了,為什麼還要停伐?

  “因為通過撫育,雖然幼齡林、中齡林數量增加了,但可採伐的成熟林和過熟林少了。”內蒙古森工集團總經理、林管局局長巴樹桓介紹,開發初期,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可採伐的成、過熟林佔50%以上,而目前僅佔20%左右。森林的蓄積量在增長,但可採伐的森林數量在下降。雖然按照目前的森林生長量測算,完全可以支撐每年110萬立方米的木材生産,但停伐後帶來的生態效果,意義將更加重大。

  生態系統將更加健康穩定

  對於內蒙古森工集團來説,停伐將直接影響以木材為原料的産業鏈和直接從事木材生産的2.5萬名職工的就業、生活。在保護生態之外,最主要的就是人員的分流安置和活化機制問題。

  “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這是國有林區的重大變革。但是,我們不能搞疾風暴雨式的改革,一定要堅持以人為本、穩步推進。”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黨委書記、內蒙古森工集團董事長張學勤説。

  為了解決人員安置和富民問題,目前,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的綠色種苗、林特産品、碳匯基地、森林旅遊、特色養殖種植等綠色項目正在全力推進。2014年,林區在崗職工每人平均工資為3.65萬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2015年,內蒙古森工集團又設定了職工每人平均工資達到4萬元的新指標。

  據測算,到2023年第十次全國森林資源連續清查時,內蒙古大興安嶺的森林覆蓋率將達到80%以上,森林面積達到835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達到11億立方米,資源總量持續增長,生態系統更加健康穩定;生態保護建設能力顯著提高,生態基礎設施改善、災害防控手段增強,形成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重點保護集群,生態示範作用明顯。

  同時,內蒙古森工集團將建立與生態保護建設相適應的自然資源管理體制,進一步明晰林區自然資源資産的權屬,構建精幹高效的國有自然資源的組織管理體系,形成完整統一健全的資源管理行政執法體系。按照分步實施的原則,通過改革促進經濟結構和生産關係調整,對森林撫育、造林、種苗生産等方面實行市場化運作,爭取用2—3年的時間,探索林區政企、事企、管辦分開模式,到2020年實現政企、事企、管辦分開。

  “我們堅信,林業一定能在轉型中崛起,我們林業工人也一定會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圖裏河森工公司總經理、林業局局長李叢明説。

  守護這片綠(記者筆記·新聞的側面)

  大部分林業職工世代生存在這片山林,他們熟悉森林的每條溝係、山川與河流,用汗水和腳步與興安嶺的每寸土地相融。停伐帶給林區的震動,不亞於當年採伐工作的全面啟動。

  停伐並不是一個工隊的事,而是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20萬名林業職工、群眾都必須面對的事。因為轉型産業投入嚴重不足,“獨木支撐”的産業格局一直沒有得到根本轉變。而作為有60多年發展歷程、原有職工超過30萬人的國有企業,林區歷經了多次林業政策調整和重大改革,積累了諸多歷史遺留問題,如金融債務龐大、一次性安置人員生活困難等。

  一面是棚戶區改造、遠山區生態移民等社會責任,另一面卻是林區現代化防火裝備欠缺、病蟲害科學防治投入少的現實問題。要保護好生態成果,尚需中央和地方政府對林區轉型發展給予項目、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支援,並將這些支援以長效機制和制度手段固化下來。

  停伐是推動林業發展模式由木材生産為主轉變為生態修復和建設為主、由利用森林獲取經濟利益為主轉變為保護森林提供生態服務為主的重大轉變,意味著一個新的開始。一位林業職工説:“這片森林確實需要休養生息了,我們將用雙手守護興安嶺這片綠色。”他們,憧憬著更加美好的未來。(記者 吳勇)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