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當“大洋一號”多波束記錄員
- 發佈時間:2015-04-02 05:46:04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拖體準備回收,多波束打點,多波束打點!”
“多波束收到!”
對講機中,發生在西南印度洋“大洋一號”深拖實驗室值班員與多波束實驗室值班員之間的對話,是我在“大洋一號”上日常工作的一個普通片段。
在大洋34航次第三航段抵達作業區前一天,經過培訓,我就正式成為“大洋一號”科考船上的多波束記錄員。這可不是臨時崗位,每天下午14點到晚20點,我都得在多波束-淺剖實驗室、重力-ADCP實驗室值班。
為什麼連記者都開始幹實驗室工作了?一句話,人手緊張,時間寶貴。除去船員,船上一共只有42名科考隊員,任務卻很繁重;而“大洋一號”每航行一天成本就是40萬元。每念及此,從首席科學家到普通的調查隊員,都恨不得能把一天掰成兩天用,把一個人當成兩個人使,抓緊一切時間儘量多幹點兒活才好。
“大洋一號”的工作模式是24小時晝夜不休,所有人被分為4組,4班倒,人可以休息,設備和科考工作卻沒有一刻停歇。而所有男科考隊員,除了地球物理組、地質組、化學組、生物組、熱液異常探測組、電法磁力組等專業組任務,還得在後甲板上幹重體力活,比如重達數千公斤的設備入水時,要合力拉繩子固定設備,比如在風浪天爬上設備做維修。
因而,作為正式隊員,除了做好報道,當記錄員也是我的職責所在。“打點”即記錄多波束、ADCP、淺地層剖面儀和重力儀等4台設備探測到的實時數據,包括經緯度、航速、航向、水深等基本數據,也包括擺位、壓力、CROSS、LONG、CC、TC、ST、GRAVITY等專業數據。我的任務是在航渡期間,每小時記錄一次;作業期間,每半個小時記錄一次;而每當有其他大型探測設備如鑽機、拖體、抓鬥等入水、到底、離底、出水時,都要分別“打點”。
由於對儀器設備的穩定性有所要求,多波束-淺剖實驗室、重力-ADCP實驗室位於“大洋一號”船的最底層,這裡是全船最平穩的地方。對於暈船的人來説,值多波束班,也就成了件幸福的事兒。
所謂多波束,全稱“多波束海底地形地貌測量系統”,是探測海底地形的基本設備,每隔12.5秒向海底發射191個聲學波束,根據時間、角度、聲速等就可以計算出水深,了解探測區域的海底地形;淺地層剖面儀,能通過聲學反射特徵了解海底淺地層結構;ADCP,是探測海底底流和流速的儀器;而重力儀,能夠反饋海底重力異常現象,有助於了解地下深部結構。
4585米,我面前的顯示屏會實時顯示“大洋一號”所在位置的海水深度。中國大洋34航次第三航段地球物理組組長熊威介紹,“大洋一號”船底的導流罩內安裝著兩個各8米長的“大方陣”:發射陣和接收陣,多波束設備採集的數據會生成地形圖,實時反饋到試驗室的電腦顯示屏。其實,海底地形也和陸地一樣,有高山,有谷地,有平原,顯示屏上地形圖裏藍色是海水較深的區域,相當於海底的谷地,紅色是海水較淺的區域,相當於海底的高山。
對了,所有實驗室使用的班報記錄工具必須是鉛筆。原來,地質記錄一直是使用鉛筆,比較圓珠筆、鋼筆,鉛筆筆跡保持時間最長,也不會因為遇水糊掉。
文/本報記者 鮑曉倩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