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外資撤離潮的偽命題
- 發佈時間:2015-04-02 05:45:08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日資零售企業華糖洋華堂商業有限公司宣佈,4月1日關閉其在北京的右安門華堂商場。
近一個時期,少數跨國企業對中國業務進行調整,有人據此提出“外資撤離中國”説,認為中國的投資環境正在失去魅力。
事實果真如此嗎?外資企業對中國市場失去信心了嗎?
商務部提供的數據顯示,2014年,日本在華投資企業中,終止投資的與2013年持平,減資的比2013年下降了3.2%;美國在華投資企業中,終止和減資的比2013年分別下降了9.6%和19.1%。
今年前兩個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831家,同比增長38.6%;實際使用外資金額224.8億美元,同比增長17%。
“不存在外資大規模從中國撤離的情況,外資對中國投資保持在正常狀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説。
水土不服、調整轉型是“外資撤離”關鍵詞
正值春裝上市旺季,瑪莎百貨上海南京西路店卻顯得冷冷清清,與附近人頭攢動的GAP和HM形成鮮明對比。“這裡的服裝價格並不便宜,可款式卻偏老氣,歐版的尺碼也不合身。”逛了半天什麼也沒有看中的黃女士對記者説。
身為英國百貨業老大,瑪莎定位中高端,宣稱銷售“充滿英倫情調的自有品牌”,但其主打商品服裝的款式過於正統保守,無法吸引追逐時尚潮流的中國年輕人的目光。
遭遇尷尬的外資零售企業不只瑪莎。中國商業聯合會的資料顯示,2001年中國加入WTO後,外資零售企業在華進入開店高峰期。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零售業增長放緩。據聯商網統計,2014年外資在華關店141家。
專家認為,在中國零售業面臨電商衝擊、消費轉型等多元化因素影響下,“洋商店”們更容易出現“水土不服”現象,尤其在經濟發達地區,消費需求和消費方式升級更快,更個性和多樣化。跟不上消費變化的節奏,關店調整在所難免。
商務部研究院消費經濟研究部副主任趙萍分析,以前老百姓接觸國外消費品和消費方式的渠道有限,外資百貨、超市進入中國市場後給消費者帶來了全新的消費體驗。如今電商快速發展,出國旅遊購物、海外代購越來越便利,尤其是80後、90後成長為主流消費群體,一部手機可以連接全球市場。
華堂商場自上世紀90年代進入中國市場以來,一直以價廉物美的生鮮見長。但現在卻遭遇消費者越來越多的抱怨,“沒有WIFI”“停車場擁堵”“有機食品和進口食品太少”……中國消費者已從“唯價格”到對品質、環境、服務都有要求了。
調整轉型是外資撤離另一個關鍵詞。“過去中國土地、勞動力資源相對充裕,但經過30多年高速發展,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要素供給條件正在改變,傳統製造業投資相對飽和,環境承載能力達到上限,外資企業如果不能根據新變化作出新調整,就難以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立足。”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張佔斌説。
2月5日,對於西鐵城精密(廣州)有限公司宣佈關閉,廠方給出的解釋是西鐵城集團日本總部的全球戰略收縮調整。
資本流動是經濟全球化的本質屬性,優勝劣汰是市場經濟的正常現象。就在西鐵城悄然離開的同時,同樣來自日本的松下集團決定,將部分數位相機的生産從日本轉移到中國廈門工廠。
“總體看,關停工廠的數量是有限的。”沈丹陽認為。
外資依然看好中國
由德國巴伐利亞州立銀行投資的德國中心3月31日正式入駐江蘇太倉,這是德國在全球設立的第8個、在中國設立的第3個德國中心,該中心將為在中國投資的德國企業提供金融、法律等方面的服務。
據太倉德國中心總經理馬悌思介紹,德國中心是專為德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探路而建立的調查研究招商中心,為德國的中型企業提供市場諮詢、律師、貿易等全面服務,以支援他們進入中國市場開拓業務。
太倉市副市長朱萬里認為,“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很有挑戰性,而德國在工業4.0方面走在前列。德國中心落戶太倉,將更好地扶持太倉當地企業的發展,也將促進中國工業4.0的進程。”
中國對外資是否還具吸引力,事實勝於雄辯。2014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95.6億美元,增長1.7%。而在世界經濟復蘇乏力背景下,全球外國直接投資較2013年下降了8%,也使中國在外資流入量上躍居全球第一。
中國美國商會近日發佈的《2015年度商務環境調查報告》稱,超過60%的會員企業仍把中國視為全球三大投資重點之一。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認為,中國龐大的經濟規模仍然能保證無限商機,在華外資企業將迎來一個長期且可持續的“白銀時代”。
正在經歷調整的家樂福全球總裁普拉薩對未來依然樂觀,“我們在中國的發展是長期的,中國市場潛力巨大,我們看好這個市場。”
更為重要的是,外資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統計數據顯示,前兩個月我國服務業吸收外資佔比繼續上升至61%,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37.3億美元,同比增長30%。
從這一視角看,少數外資撤離恰恰顯示出中國經濟轉型的力量。聯合國貿發會議投資和企業司司長詹曉寧説:“流入中國的資金出現了結構性改變,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從勞動密集型産業轉向技術密集型産業。”
以方興未艾的機器人市場為例,隨著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瑞士ABB、德國庫卡、安川電機和日本發那科等國際機器人巨頭都在中國設立分公司及合資公司,不斷強化佈局優勢。
“實踐證明,外資依然看好中國,選擇中國、投資中國的潮流並沒有發生改變。”商務部部長高虎城説。
中國繼續為外資創造新紅利
再過10天,新修訂的《外商投資産業指導目錄》將開始施行。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人表示,這次修訂是推動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旨在積極主動擴大開放,轉變外資管理方式,構建開放、透明的投資環境。
“通過修訂,我國加大了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的改革力度,壓縮了負面清單的條目數,逐漸減少産業涵蓋的領域,更具開放的積極意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晉平説。
今年以來,我國不斷出臺各類舉措放寬外商投資市場準入,健全外商投資監管體系。前不久,《外國投資法(草案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這部法律實施後,將取消現行對外商投資的逐案審批體制,採取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的外資管理方式,構建“有限許可加全面報告”的準入管理制度。
南韓三星集團副會長李在鎔近日在博鰲亞洲論壇上表示,中國通過簡政放權等措施深化改革,中國投資環境進一步改善,中國政府官員工作更加勤奮,中國成為世界最具競爭力的國家之一。
當前,中國同世界的互動越來越緊密,機遇共用、命運與共的關係日益凸顯,中國機遇的內涵在不斷擴充,改革産生的紅利正在召喚全球資本。
高虎城表示,對各國企業家而言,應該把握住中國經濟新常態下,市場準入、商業創新、服務消費、商品進口等方面的新機遇,加快投資中國。
剛剛發佈的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的願景與行動,提出投資貿易合作是重點內容。“‘一帶一路’是更高層次、更高水準、更高品質的開放,中國通過與沿線國家拓展相互投資領域、探索投資合作新模式、樹立投資合作新典範,將實現互利共贏。”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説。
“中國政府提出經濟新常態,意味著經濟上正在發生轉型。這既會給外資企業帶來挑戰,也會提醒我們在投資上作出調整以獲得更大發展,我對中國的未來很有信心。”東風英菲尼迪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戴雷説。
沈丹陽表示:“今年,我們對中國吸收外資在全球名列前茅充滿信心,全國吸收外資規模還將保持穩定。”
文/新華社記者 趙 超 韓 潔 雷 敏 王優玲 龔 雯 馮 璐
(新華社北京4月1日電)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