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海平面上升的災害效應有多大

  • 發佈時間:2015-04-01 05:46:02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對某些小海島而言,“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美景今後或將只是記憶。因為全球沿海海平面正以超乎科學家想像的速度上升。

  我國也是如此。近日,國家海洋局發佈的《2014中國海平面公報》(以下簡稱《公報》)顯示,2014年,我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現波動上升趨勢,海平面較常年高111毫米,較2013年高16毫米,為1980年以來第二高位。

  根據海平面監測和分析結果,1980年至2014年,我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為3.0毫米/年,高於全球平均水準。特別是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沿海海平面上升更是明顯。“按照這一趨勢,當出現百年一遇的潮位時,2050年我國沿海地區可能淹沒的面積是9.83萬平方公里,約佔國土總面積的1.02%,約佔沿海地區面積的7.5%。”有關專家表示。

  氣候變暖是海平面上升主因

  因為我國所處的西太平洋是全球海平面上升較快的地區,所以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高於全球平均水準

  是誰在不斷“吞噬”美麗的海岸線?

  “這跟全球的氣候變暖直接相關。全球氣候變暖後陸地上的冰融化入海,使得海水增多。另外,全球變暖讓海水升溫,海水熱脹冷縮膨脹,也造成海平面上升。”國家海洋局預報減災司司長曲探宙説。

  為何我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高於全球平均水準?

  曲探宙告訴記者,海平面上升的區域差異較大,西太平洋是全球海平面上升較快的地區,我國正好處於這一地區;同時,這也與當地的水文氣象和地面等因素密切相關,“我國沿海很多地區地質構造鬆軟,在抽取地下水、高樓大廈壓實等因素作用下,地面沉降造成海平面相對上升速率較快”。

  《公報》顯示,2014年,渤海灣西南部、長江口北部和杭州灣南部沿海海平面上升明顯,上升幅度均超過150毫米。

  “我國沿海地區的三大脆弱區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區、長江三角洲及江蘇和浙北沿岸地區、黃河三角洲及渤海灣和萊州灣地區,將承受海平面上升的嚴重威脅。”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水務與工程研究院院長張全説。

  張全推算,到2050年,我國海平面上升100釐米的情景下,淹沒損失將高達30.8萬億元,相當於2010年全國國內生産總值(40.15萬億元)的四分之三。

  長期累積加劇海洋災害

  海平面上升是緩發性災害,長期積累會加劇海水入侵、風暴潮等災害程度

  雖然張全的預估短時間內不會出現,不過必須注意到,海平面上升的累積效應已逐步顯現,並呈擴大趨勢。

  “海平面上升導致波浪和潮汐能量增加、風暴潮作用增強、海岸坡降加大、海岸沉積物組成改變,以及沿海地區海岸侵蝕進一步加劇,同時海平面上升也使侵蝕海岸的修復難度加大。”國家海洋局辦公室主任石青峰説。

  這一現象在海南十分突出。2009至2014年,海南海口東海岸超過4000米的岸段受到侵蝕,平均侵蝕距離24.7米,侵蝕總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

  石青峰介紹,海平面上升作為一種緩發性災害,其長期積累效應引起海洋動力作用增強,也加劇了鹹潮、海水入侵和土壤鹽漬化程度,沿岸防潮排澇基礎設施功能降低,高海平面期間發生的風暴潮致災程度也相應增加。

  以廣東為例,2014年2月,珠江口發生嚴重鹹潮入侵,影響廣東中山多個水廠取水。9月,廣東沿海處於季節性高海平面期,颱風“海鷗”登陸湛江期間恰逢天文大潮,廣東沿海水産養殖等設施遭受嚴重損失,直接經濟損失近30億元。

  廣東的遭遇並非個例。國家海洋局發佈的《2014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顯示,風暴潮、海岸侵蝕等各類海洋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36.14億元。其中,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最嚴重的是風暴潮災害,佔全部直接經濟損失的99.7%。

  更糟糕的還在後面。“我國有6700余個島礁,海平面上升亦可能淹沒沿海低地、島礁,不僅在經濟價值上,而且對海洋權益維護都將産生影響。”張全表示。

  積極應對減少損失

  既要制定沿海發展規劃,也應加強生態防護,減少侵佔海岸空間

  面對日益升高的海平面和頻發的海洋災害,我們應如何應對?

  《公報》建議,在科學評估和規劃的基礎上,針對不同海岸類型制定適宜的防護措施,實施有效管理。

  “首先應開展海平面變化規律和上升趨勢分析、繪製海平面上升風險圖,據此制定沿海發展規劃。”曲探宙説。他認為,在沿海地區城市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海域使用規劃中,要避免在海平面上升高風險區規劃人口密集和産業密布的用地或用海類型;在沿海地區防洪排澇規劃中,提升相應設計標準,適應海平面上升。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亦深有感觸,“目前我國沿海經濟區對海平面上升問題的認識仍顯不足,過度侵佔海岸空間等現象屢見不鮮,發展中應避免過度臨海化。”在他看來,目前我國海堤的設計標準相對較低,難以適應未來氣候變化背景下海平面上升的挑戰,應結合海平面上升的形勢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對現行海堤設計標準進行適當修訂,尤其對高風險的脆弱地區應大幅提高建設標準,以增強海堤防潮抗浪能力。

  同時《公報》提出,在沿海地區水資源規劃中,通過限制地下水開採量,控制地面沉降,減緩海平面相對上升。

  “今後沿海城市需減少在軟土層、古河道、古海灘、工礦採空區和斷裂帶上建設重大工程項目,不允許佈置密集的城市建築,必要時打深樁加固地基,減緩地面沉降程度。在有條件的地方,對地下水進行合理的人工回灌,修復或防止地面沉降。”杜祥琬指出。

  此外,加強生態防護也是有效應對海平面上升的一個重要舉措。《公報》提出,在濱海濕地、紅樹林海岸、河口三角洲、旅遊沙灘等岸段,採用植被修復、沙灘養護和天然材質護岸鋪設等生態防護措施,減少沉積物損失、保持生態系統的自然特徵,在受到海平面上升影響的海岸線附近形成天然緩衝帶。

  “海平面上升可能帶來的‘溫水煮青蛙式’災害效應容易被忽略,目前國家海洋局正努力提升海洋災害觀測和預警能力,完善海洋防災減災體制機制,我們要進一步增加海洋監測觀測能力。”石青峰稱。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