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如何讓專利質押貸款從“小眾”變為“大眾”

  • 發佈時間:2015-04-01 01:30:59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文·楊不知

  ■技術市場專論

  當企業在經營中面臨資金屏障時,專利質押不失為一條不錯的融資渠道,而這條渠道對於核心資産就是手中幾件專利的科技型小微企業就更為重要了。根據國知局資料顯示,2014年專利貸款額已達到489億元的規模,年增長率達到92.5%。筆者記得2012年第一次關注到專利質押貸款這項工作時,這個數字是141億。這樣一對比,更能體會到各級專利主管部門是蠻拼的。但專利質押貸款仍然只是一個“小眾”行為。這樣説,主要來自兩個數字:一是去年專利申請量有236萬多件;二是去年信貸規模超過10萬億。

  自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第75條將專利權明確作為權利質押的客體開始,專利質押在我國開始有了法律依據。但直到21世紀頭七八年,專利質押貸款的發放仍可用寥寥來形容,市場並沒有自發把這件事情做大。隨後,國家知識産區局作為行業主管部門發揮了積極作用。2008年,國知局公佈了第一批全國智慧財産權質押融資試點單位名單,拉開了政府主導專利質押貸款工作的序幕;2010年,國知局又會同財政部、工信部等六部委出臺了《關於加強智慧財産權質押融資與評估管理支援中小企業發展的通知》;2013年,國知局等四部門又聯合發佈《關於加強智慧財産權質押融資與評估管理支援中小企業發展的通知》。自去年來,國知局的文件,無論是規劃還是政策,已經到了文必稱專利質押的狀況了。這凸顯了在新形勢下,專利質押貸款工作的愈發重要。

  如果説國家層面的主要做法是政策引領,那麼地方層面則多有配套,並輔以真金白銀。北京、上海、天津、山東、江蘇、浙江、廣東,“各村都有各村的高招”,有的出臺了地方政策、有的設立高額貼息或風險補償、有的加強服務體系的搭建等等,都在區域內採取了很多辦法。

  經歷20多年的發展,專利質押貸款建立了一套基本通行的操作流程,那就是洽商—評估—簽訂合同—質押登記。首先,企業與銀行洽商對接,就抵押物、貸款額、抵押率形成初步意見;其次,企業委託資産評估機構進行專利權評估;再次,企業向貸款行提交預評估報告及正式報告,審批通過後與貸款行簽訂正式貸款合同;最後,企業會同銀行到國知局辦理專利權質押登記手續。

  別看流程如此簡單,要進行一起專利質押貸款是非常複雜的,涉及到的主體就包括企業、銀行、評估機構等多方主體。對於企業來説,最重要的考慮是成本的考慮。首先,質押率不高。根據人民銀行的相關規定,智慧財産權質押率不得超過50%,而實際操作中的質押率更要低一些,也就在35%左右。其次,中間費用不低。評估費、貸款利息、律師費、擔保費,也要削掉10%左右。也就是説,評估1000萬的專利,經過一系列複雜的質押貸款程式,最終到手的金額也就在200多萬的水準。這使得企業的貸款積極性變得很小。對於銀行來説,考慮的是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前有專利估值頑疾,後有專利變現難題,形成呆壞賬顧慮難消,這就使銀行很難真正放開手腳推動專利的放貸。

  對於評估機構來説,由於目前行業處於起步階段,缺乏統一的服務標準,機構的水準參差不齊,對專利的法律風險和估值風險,特別是對市場控制風險的評估水準還不高,成了目前銀行和企業難以産生信任的主因,這些問題不能妥善解決,將嚴重限制行業的發展。

  專利質押貸款工作做不好,專利的運用鏈條就不夠完善,對創新創業、轉型升級都會有很大影響。筆者以為,當前推動專利質押還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著力:一是粘合金融機構、企業、專利評估機構,進行需求對接,提供質押貸款資訊,協調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實際問題;二是盡可能降低企業專利質押的交易成本,採取貼息擔保、風險基金等方式,通過有限度的政府基金、信用擔保等舉措,開放更多專利質押貸款渠道;三是規範專利評估行業,建立行業規範,設定評估標準,簡化評估流程,利用資訊化手段提升行業開放程度和服務品質;四是構建專利交易平臺,完善專利質押處置機制,提升質權變現可能性。

  (作者單位係北京市智慧財産權局)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